第二章城市建设
基本内容
第一节概况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二、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
三、中国古代城市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往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
2.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着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3。
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4。
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5。
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
6。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
7。
城市排水处理历代均有很好的规划与建设。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1、新建城市:早期先秦都城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长安、隋大兴、元大都
3、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北宋东京、南宋临安、明南京、明北京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着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都城和外郭城;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
二、实例
1、汉长安的建设
A.布局不规则
B.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7座城市
C.八街九陌
2、北魏洛阳的建设
3、南朝建康的建设
4、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5、宋东京的建设
6、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7、明南京的建设
第三节地方城市的建设
作为府县治所在的地方中心城市,都有一套相关机构与设施,以保障政权的有效运作。
在明代,这些设施包括: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察院(即监察御史院的建成,检察机构)、税课司(局)(税收机构)、巡检司(警察机构)、仓贮(官粮储备处)、儒学(官办学校)、阴阳血与医学(掌管天文气象灾祥报告及医药的机构),惠民药局(掌管医药施舍)、养济院(收养孤儿孤老)、漏泽园(掩埋无主尸孚)、山川坛(祭当地山川及风云雷雨之神)、社稷坛(祭五土五谷之神)、厉坛(祭无祀所鬼神)、城隍庙(祭当地保护神)、八蜡庙(祭八种农业神)及先贤庙(祭孔子等先贤先圣)。
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防御工程
2.水利工程
3.道路与下水道
4.邮驿设施
学习指导-如何读文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对于这三方面有所认识:
1.什么是城市
2.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历史
3.城市历史讨论的主要是哪些方面的问题
1.什么是城市?关于城市的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我们谈及城市时,通常情况下,脑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一个有许许多多人长期居住工作的地方,换句话说,城市首先是一种聚居点。
那么要形成一种聚居点,前提条件当然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以定居为主。
在前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只有农业生产才能提供定居的条件,只有农业为人们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一点玩过帝国时代的同学应当能有所体会。
而采集、渔猎、放牧等生存方式都受外部条件的支配而无法长期定居。
生活在城市中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由我们自己的城市生活经验可知,在城市中生活的大部分都不是以农业为生的人,换言之,即非农业人口。
去掉我们今天城市中的工业成分,那么这些非农业人口,也就是非生产性人口,他们不直接生产生存所必需的物品。
总结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城市最普遍的一个定义:即以非生产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定居的地方。
2.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就像是“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或者“为什么要研究建筑史”一样,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只想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知识是一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就像我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所从由来感到兴趣而愿意通过反思来加以认识一样,我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的所从由来也有着同样的兴趣与好奇心。
而通过历史的阅读与写作,我所体会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获得知识的快感,而是像物理学甚或是哲学一样得到一种越过具体事物表层的思考的乐趣。
3.城市历史研究所讨论的问题(作为课程而言)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
首先作为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城市作为整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是不可忽略的。
其次,通过对历史城市(包括都城和地方城市)的典型案例的学习和研究,主要在城市规划和工程技术方面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经验和特点。
具体可见如何读典例一节。
学习指导-如何读图
1.尺度问题(西安历代图)
2.道路和城门的位置关系(元大都城图)
3.各职能建筑的分布(南京地图)
学习指导-如何读典例
通过哪几个方面把握一座城市?请从教材中提到的城市中选择一座城市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讨论版发表.
1.地理位置(即选址,考虑与地形要素如山和水的关系以及交通问题)
2.水系处理
3.布局特点
1)内城与外郭的关系
2)道路网与城门
3)各类建筑(衙署或宫殿、市场、宗教建筑、居住)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道路网的关系
4.与别的城市进行比较
可供选择的实例:
西安(汉唐长安)洛阳(北魏与隋唐时期)南京(六朝建康,明南京)
开封(北宋东京)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赣州苏州
学习指导-如何思考
1.什么是城市:虽然书上课堂上都会有一些城市的定义,但是你能否根据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或者说你感受到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最根本区别在哪里?
2. 试图将几个你印象最深的城市做一回忆,并记录下来,概况一下是哪些内容,并尝试作一概括。
重点与难点
1、唐长安
1、选址
2、规划特点
A.皇城、宫城和宫殿;
B.街道;
C.里坊;
D.市场;
E.园林
2、元大都
1、选址;
2、规划特点:
A.最为规整的都城;
B.道路(胡同);
C.型制(三套城);
D.市场(钟鼓楼一带)
3、成就:
A、水系设计;
B、空间设计
3、明清北京
1、皇城为中心;
2、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
3、左祖右社
相关概念
1.里坊:又称闾里,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单位(春秋至隋唐),每个里坊有高墙围合,四面或两面开门。
2.市坊:城市中作为市场的里坊
3.子城、罗城制度:统治机构的衙署,邸宅、仓储、甲仗、监狱等集中分布在城垣环绕的子城(内城),其外环建范围宽阔的罗城(外城)以容纳居民坊市以及庙宇、学校等公共部分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
1、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郭湖生,《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谈话》,《建筑师》1996年6月
3、郭湖生,《中华古都》,台湾空间出版社,1997
4、陈薇,“解读地方城市”,《建筑师》,99期
曹魏邺城: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P2-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南朝建康: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P59-7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隋大兴-唐长安: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P315-33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北宋东京:
郭黛姮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P17-3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明南京:
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P22-2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
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P22-2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P16-2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