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导学案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导学案

第26课时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1.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及思维能力。

课前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完成《知识体系梳理》和《预习效果检测》,在学习时,可参照以下几点。

1.在学习这两个区域的特征时,可从其景观图入手,然后联系我国的降水分布特征分析西北地区的特征,联系我国的地形特征分析青藏地区的特征;两地的农牧业进行对比分析更好一些。

2.在分析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特征时,还可以从其地区的位置入手,联系我国的降水特点进行分析,两地区的特点都要从其独特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读图消化法:区域地理的许多知识空间分布性强,如位置、地形、气候要素、植被、河流、农业、工矿业、交通线、城市等,一是要把这些知识落实到图上,建立空间概念;二是将这些地理要素通过地图把它们联系起来去认识,形成同一空间各种要素的结构认识。

4.在分析西北地区地理特征时,一定要抓住“干旱”的自然特征;而在分析青藏地区地理特征时,要抓住“高、寒”的自然特征。

1.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西北和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成因。

1.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知识体系梳理》和《预习效果检测》;教师搜集资料,如从网上下载有画面、有解说的反映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荒漠草原景观、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景观、农牧业生产或生活的录像片段,利用教材上的插图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黑板上画出西北地区轮廓图和青藏地区轮廓图。

2.课内: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探究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进行指导和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两区域的最主要特点讲清楚,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会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以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指导学生阅读,从图中分析得出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另外,可利用两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课后: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完成《技能应用与拓展》和《固学案》,教师及时批阅讲评。

播放西北地区沙漠、胡杨林等精美图片。

播放图片的同时,配以歌曲《青藏高原》为背景音乐。

一、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干旱的西北地区(1)位置:①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2)范围:内蒙古、新、宁三个自治区和甘北部。

(3)地形:以高原和②为主。

2.自然特征(1)外力作用:③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2)河流:以④为主,且河流很少。

(3)绿洲:分布在盆地边缘。

3.高寒的青藏高原(1)位置:横断山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2)范围: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

(3)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有“⑤”之称。

(4)寒:终年积雪,⑥广布。

4.以牧业为主的地区(1)牧业西北内蒙古:温带草原,典型畜种有⑦。

新疆:山地牧场,典型畜种有⑧。

青藏:高寒牧场,典型畜种有⑨、藏绵羊。

(2)西北灌溉农业特点:利用河水、⑩、地下水灌溉。

分布区: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3)高原农业作物:青稞、小麦。

分布:藏南谷地、等河谷农业。

二、走向世界的中国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国情:国土辽阔、。

(2)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条件进行合理改造,扬长避短,发展经济。

2.在世界中求发展(1)基本国情: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

(2)经济全球化: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引进和及管理经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3)责任: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等问题,我们对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肩负着重大责任。

【答案】①大兴安岭②盆地③风力④内流河⑤世界屋脊⑥冰川⑦三河马、三河牛⑧细毛羊⑨牦牛⑩高山冰雪融水宁夏平原湟水谷地区域差异大因地制宜资金先进的技术环境1.读西北地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是广阔坦荡的A.高原,西部则是雄伟的高山B.、C.,巨大的内陆盆地D.、E.。

(2)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向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因此自东向西植被呈①→②→③的变化。

(3)河流稀少,绝大部分是内流河,最长内流河F是;区内外流河G为。

【答案】(1)内蒙古天山昆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2)草原荒漠草原荒漠(3)塔里木河黄河2.读青藏地区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形:以A.高原、B.盆地为主。

主要山脉有C.(山脉)、D.(山脉)、E. (山脉)。

(2)青藏地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星罗棋布,最大湖泊④是;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①、②、③、⑤的发源地。

【答案】(1)青藏柴达木昆仑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2)青海湖长江澜沧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探究一西北地区[互动探究] 1.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同时也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与绿洲农业,那么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与绿洲农业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其灌溉水源来自哪里?灌溉农业与绿洲农业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其灌溉水源是黄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天山山麓,其灌溉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共同点:①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②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田,无水则无地”。

不同点表现在两方面:①分布地区不同;②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不同。

绿洲农业一般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及高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因绿色农耕区呈斑点状散布在黄色沙漠和戈壁中而得名。

灌溉农业(绿洲灌溉农业)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天然降水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依靠人工补给农田水分,其水分来源是河湖水、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

2.西北地区的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为什么多呈点状或带状?【答案】本区气候干旱,水是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人们大多近水而作,近水而居。

西北地区盆地边缘、山麓地带水源充足,发育了许多绿洲,农田、村镇也集中在山麓地带河流沿岸,呈带状分布。

同理,在河流下游的绿洲,受水源影响,聚落分布呈点状。

3.说出大兴安岭的重要意义。

【答案】大兴安岭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它大致是①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点拨】 1.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

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河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2.受干旱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农田多沿河流和绿洲分布,呈点状或带状。

3.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外流域,400 mm年等降水量线,农业区和牧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线,森林和草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归纳总结] 1.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自然经济的关系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挡,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到这里的很少,年平均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深受干旱气候的影响。

(1)自然景观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风蚀作用显著,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在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

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形成面积广大的沙漠。

地面植被自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等草原,夏季降水多,牧草茂盛,呈现出草甸、草原景观。

自东往西降水越来越少,草越来越矮小稀疏,牲畜种类也不同,如下图。

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

本区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2)人文景观本区的农田、村镇和城市的分布多呈点状或带状,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平原、沙漠边缘的绿洲,以及铁路沿线的工矿区。

人口也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

农牧业深受干旱的影响。

本区种植业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在有河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平原地区。

如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依靠黄河水灌溉;河西走廊、新疆和高山山麓依靠冰雪融水和雨水灌溉,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区。

畜牧业是本区重要的经济部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阔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天山北坡牧场的冬夏利用天山北坡森林带以下的草场(山麓地区),冬季气温较上部气温(山腰处草场)高,宜作冬季牧场;森林带以上的草场因冬季气温低,宜作夏季牧场,选择轮回利用草场,可以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3.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其地理要素、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均围绕干旱而形成,如图所示。

探究二青藏地区[互动探究] 1.黄河源头多次出现断流,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和人为原因是什么?要改变黄河源头断流的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答案】自然原因:降水少,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大。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植树种草,保护湿地。

2.青藏高原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因而太阳辐射强,而且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营养物质。

③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周期长,农作物有充足的时间积累贮藏营养物质。

由于以上原因,西藏的小麦穗大、粒重、产量高,蔬菜、水果等长得又大又好,牧草的营养成分也很高。

3.分析青藏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答案】生态环境破坏、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等。

措施: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

【点拨】 1.青藏高原受全球气候变暖及植被被破坏的影响,湿地不断萎缩。

2.青藏高原光照强、温差大、病虫害少,农作物高产、优质。

3.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资源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归纳总结]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1)自然特征①地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表景观是雪峰连绵、冰川纵横,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②气候: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

③水文:区内河湖众多,高原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青海湖为我国最大的湖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