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课的密度

体育课的密度

体育课的密度与心率测量方法
一、体育课的密度
课的密度分为综合密度和专项密度。

综合密度(也称一般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一节课中的各项活动有:教师指导(如讲解、示范、演示教具、纠正错误等);学生做练习;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的必要休息;组织措施(如整队、交换作业地点的调动队伍)等5项。

这些活动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成为专项密度。

如教师指导的密度、组织措施的密度。

运动密度(又称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二、测定与分析体育课密度步骤与方法
1.准备工作
(1)研究教案,了解每节课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方法
(2)明确测定者之间的分工,一般2—3人一组,1人计时,1人记录,1人分析。

(3)准备好测定密度的登记表、计时表及必要用具。

(4)选择好测定对象(一般选择班级中中等水平的学生)
2.测定和数据整理工作。

测定密度是以一次课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计算。

从上课开始到下课结束为止,以秒为单位,把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全部记录下来。

测定时要注意:上课开始先按动一只表,以后是两只表同时按动,一走一停;报时后及时回表;应认真地、准确地测出各项活动的时间,记录着将进行教学的内容,每次活动的实际时间,合理、不合理使用的时间,及时准确、认真地记录在“教学活动内容和时间使用情况记录表”相应栏内。

课一结束即将测得数据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按各项目分别登记在课的密度测定表内。

表一:教学活动内容和时间使用情况记录表
表二:综合密度登记表
3.统计与制图
(1)统计是先把各项活动时间相加,如教师的讲解、示范、个别指导等,运用时间共500秒。

(2)把一堂课的时间化成秒,即:40×60=2400秒
(3)计算某项所用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教师指导时间÷全课时间×100﹪=500÷2400=20.8﹪
4.练习密度的测量与计算方法。

测定练习密度的方法与测定课的综合密度的方法基本相同。

从上课开始到下课为止,记下学生实际练习时间。

记录时,可按表三逐一填写,以便做出更详细的分析。

表三:体育课练习密度登记表
凡在课中有目的地用于学习、巩固、提高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练习时间,均应算作练习时间,其计算方法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大体如下:(1)基本体操:包括徒手操、棍棒操、武术操、一般发展练习等。

如先讲后做,做动作算练习时间;边讲边做,整个过程算练习时间。

跳绳、攀登、爬越、负重搬运和角力,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不算中断等待练习的时间。

(2)技巧、支跳、单杠、双杠:从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算练习时间。

如跑步、正步出入队列,也算练习时间。

(3)跑:从预备姿势(各种起跑姿势)开始,到终点缓冲过程算练习时间。

由终点回队,如要求跑(或慢跑)会,或走跑交替,也算练习时间。

(4)跳跃:从开始姿势到落入沙坑或垫子算练习时间。

归队算法同跑教材。

如在平地上跳(无沙坑或垫子),酌情计算。

(5)投掷:从开始姿势到投出器材后,身体恢复正常姿势为练习时间,出入队同跑教材。

拾回投掷器材时,如要求跑步也算练习时间。

(6)球类、游戏、比赛:单个动作教学,一般只算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为练
习时间。

集体活动、游戏比赛,原则上整个过程都算练习时间;若因犯规、学生不积极、站着不动、或中断时间,应扣除或不算练习时间。

接力游戏和接力比赛,等待接力的时间不算练习时间。

(7)武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算练习时间。

各种静止用力的动作均算练习的时间,如基本体操的静止用力动作,单双杠的悬垂支撑动作,武术中的静止用力动作等。

采用循环练习法时,原则上整个练习过程都算练习时间,除非是中断或停顿。

5.综合密度测定结果的分析
(1)课中各项活动所占时间的比例是否适当,不合理运用时间的原因。

(2)学生做练习的时间是多少,是否合适。

(3)总的意见和建议。

二、体育课的负荷
检查与评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1.观察法:常用的一种方法。

主要从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能力。

学生的呼吸、汗量、脸色、面部表情、声音以及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

表四:显示疲劳程度若干因素对照参考表
2.自我感觉
3.生理测定法:心率测定法
准备工作:
(1)研究课的教案,了解每节课的目标、内容、组织教法
(2)确定测定方法和测定者之间的分工,是定时测还是每次练习前后测,或是两者结合起来测,谁记录谁测定等。

(3)选择测定对象(一般以中等水平为宜)。

商定好课中如何配合,并提出一定的要求。

(4)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如计时表、登记表。

登记表的格式。

表五:心率测定登记表
学校:年级:班级:
受测者:性别:年龄:
测定时间:气候:
任课教师:测定者:
测定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测定前做好被测者的思想工作,说明情况,消除思想紧张以免影响脉搏频率.
(2)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测定时机,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测定:课前安静时测出相对安静的脉搏数;课的开始时测;定时测;练习前后测;课的结束时测;课后3分钟或5分钟,以观察其恢复情况。

每节课测定不宜少于15次,测定时要求快、准、及时。

在课的进行中可以采用定时测和练习前后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练习时间短、连续或成套的练习,可以定时测。

如前滚翻、徒手操、广播操。

则不必每次练习或每节练习前后都测,是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测定时不影响受测者做练习。

(3)测量一次的时间,一般只测10秒钟的脉搏次数,然后折算成1分钟的次数。

(4)测定者要注意测定的位置,应随着受测者转移。

先单双杠、技巧练习,测定者可站在器械旁,练习结束后立即测定。

如跑60或100米,应在起点测后,
跑到终点测其练习的脉搏次数。

测定安静时脉搏,最好在被测者与上一节课刚下课时测定。

(5)测定者应按“心率测定登记表”的内容,及时登记,并观察被测者的表现、外界影响,一边对心率的变化做出正确的分析。

运动指数=课中学生平均心率÷运动前安静心率
表六:运动指数评价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