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经济一体化案例
最早是煤钢功能的统合(1951年4月)
后来渐渐变成关税的同盟(1968年7月)
再转成共同巿场(1970年)
而现在变成经济货币的同盟(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的正式建立和
欧元的启动意味着经济联盟的实现) 在未来则朝向政治的联盟而变成一个国家的方向迈进。(重大国 际问题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外交、防务等方面)
第九章
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据专家考证,在 1942年以前一次也没有被使用过。 尚无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一般而言有: “自由” “障碍消除” “如国内般” “经济一体化又称贸易集团化,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 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内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 调节,向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一体化是再生产过程中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 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概念,如 全球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内文献常有“长、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已非本义。 经济一体化从空间范围上可分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 体化
二、欧盟现行的主要机构
(1)建立关税同盟(工业品) 措施:对内自由流通,对外筑起统一的关税壁垒,统一管理外部世界进出 口机制 成果: 1958~1973年,欧共体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1.5%(4.8%) 内部贸易占总贸易比重:50年代末的34%至1960升至60% (2)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主要农产品统一价格(1968年8月) 完全取消共同体内部农产品关税,对外征收进口差价税(1969年)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补贴制度(1971年) 建立共同农业基金
(二)名称与组织部分
(三)任务功能
名称方面:最开始叫作〝欧洲煤钢共同体〞;然后,1957年成立 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简称 EEC。在1992年把欧洲经济共同体改成〝欧洲共同体〞,变成 EC即 European Community。, 后来在1993年再改称为European Union,中文为〝欧洲联盟〞, 简称为欧盟。 组织架构方面:最开始是的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 原子能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三者都有其独立的机构。1967 年,三个独立的共同体合并,共同设置一个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 。执行委员会实际负责日常的工作。理事会负责决策性的事务。
二、对成员国内部经济贸易的影响
⑴有利影响: 区域经济集团化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自由化;加强了一体化组织的 谈判力量;促进了区域内的相互投资;有助于成员国之间加强经济和 科技合作;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成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⑵不利影响: 加剧了成员国间市场的竞争,一些中小企业将遭淘汰;大企业会结成 垄断组织,影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宗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平等竞争、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 权,确定执行协定的有效程序、解决争端促进合作。 主要内容: 在商品贸易方面:15年内分阶段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服务贸易方面:实行互惠,享受所在国公民同等待遇。 要素流动方面:企业投资与购买自由化,互相提供与国内国了同等 的待遇;专职人员的相互流动,并得到互相承认。 政策方面:对知道产权进行有效保护,要调整各自的国内法律,使 保护内容统一化。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 采取同一立场,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 使用共同货币。 完全经济一体化,还包括政治上与文化上的一体化,这是经济 一体化的最高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比较
成员国之间 的自由贸易 共同对 外关税 生产要素的 自由流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 分为以下六类:
(3)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4)扩大对外联系,走向政治一体化
2004年6月18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历经磨难,经过漫长而艰
苦的讨价还价终于在布鲁塞尔峰会上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的最后 文本。欧盟宪法草案出炉加速政治一体化进程。虽然只有25国 一致批准,该宪法才能自2006年11月1日起生效。宪法草案勾 勒了欧洲未来的蓝图,标志着欧盟已开始加速政治一体化进程。 筹委会主席德斯坦认为,由于宪法草案将对欧盟未来产生深远影 响,它已使欧洲站在了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在谈判的过程中,针对欧盟成员国对欧盟宪法的分歧,欧盟委员 会主席普罗迪认为:“如果欧盟各国不能化解分歧,那么欧洲这 个经济巨人将只能在世界舞台上继续扮演政治侏儒的角色。”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一、概况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二、NAFTA协定的主要内容
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 成立:1992年8月12日,三国历经一年多的谈判,就建立统一的 NAFTA达成协议。(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延伸) 成立的原因: ①美加墨三国经贸关系原本密切,区域经济一体进 程的加快又起了促进作用。 ②其他经济集团的兴起、发展对美国 构成挑战。 (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亚洲新 兴国家与地区的迅速崛起)
其实质是一汇率联盟,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货币区。 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 统一货币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集中表现,其进程如下: 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进入第三阶段,欧元正式诞生。 欧洲中央银行确定统一的倾向政策,银行间大额结算开始使用欧 元,各金融市场也均以欧元进行结算。 1999年1月1日至2002年1月1日:各国货币与欧元共存的过渡 阶段,企业与个人可同时使用两种货币。 2002年1月1日:开始全面使用欧元,各国货币开始退出市场。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
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 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 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 ,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 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 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 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 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 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 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 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而且制 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 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第四节 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欧洲联盟(EU)
一、欧盟的沿革 (一)成员国 在1951年5月时,欧洲各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共 同体〞公约, 共历经四次扩大。发起国只有六国:比荷卢法德意 1973年第一次扩大,加进去的是英国、爱尔兰、丹麦 1981年希腊,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又加入 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三国加入,共十五个国家 2004年5月1日,又有十国加入欧盟。爱沙尼亚、拉脱维 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 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国的影响
积极作用 区域内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对非成员国进口的增长 区域内贸易手续的简化与标准化范围扩大,使区域内外的交易成本降 低。 消极作用 区域外国家将面对更大的集团贸易保护主义 相对而言,谈判力量减弱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会将与第三国的贸易转移至区域内成员国。如关 税同盟会导致贸易转移。 ☆贸易转移,是指关税同盟对外实行统一关税率,对第三国的歧视导致 从外部进口减少,而转为从伙伴国进品,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转变。
一、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
就其发展而言,主要表现为三大趋势:即贸易自由化 金融国际化 生产一体化。 贸易自由化是指贸易领域中的障碍消除。 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先导,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式和浅 层次上的基础表现。 金融国际化,以国际资本流量的迅速扩大、证券市场全球化以及 跨国银行业务大规模上升等为主要特征。 它是贸易自由化的结果,也是生产一体化的条件。 生产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的跨国化。 生产一体化是指更多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如跨国生产。它是世 界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以上三者作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间紧密联系 并互相制约。
是对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度增强,而导致经济联合与合作趋势的产 生与动态发展过程的描述,也是对未来世界经济特征的预测。
世界经济一体化
贸易自由化
金融国际化
生产一体化
商品交换阶段
要素配置阶段
生产阶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共同利益,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 领域内通过相互签订条约和协定,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甚至通过 局部的国家主权让渡,建立超国家的机制,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 联合和调节。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 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