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 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 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
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 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 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新衣,傍晚站在白帝 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精析意象 首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露冷枫丹,万物萧瑟
玉露凋伤枫树林
1.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
课 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
文 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首联
律诗 颔联 颈联
尾联
要求工对
·其一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 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 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 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 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 会背景写成的。
知人论世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 携妻儿入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 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 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 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 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 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 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 沉接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 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时 就的。
期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来自❖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 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 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 ❖ ❖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弄写 清的
鉴 赏 咏
史古 史
实人 诗
)、 三
往步
事骤
是
怎
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 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 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 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 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 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 独之情。
环珮空归月夜魂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 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 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 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 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 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 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 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 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 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 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 千古有同感焉。”
流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离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
时 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期
四
漂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 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
泊 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
西 南
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
读 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
书 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 壮 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
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
分 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
析
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 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
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
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1.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
课 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
我 心 中 的 杜 甫 形 象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 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 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 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 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
年 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时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期 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 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
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
战 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乱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 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
乡,不免伤心落泪
舟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 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精析意象
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
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 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 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 的思乡之愁。
审视标题
❖《秋兴》,即因秋引发感慨(触 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 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通读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
❖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 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 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 韵,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 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 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 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思议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2.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 旨的词语
3.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4.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 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 题“咏怀”二字不符?
精析意象
尾联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
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 何在?
❖岁至寒冬,傍晚杜甫听到白帝城中刀 尺声和捣衣声,联想到家家户户的妇 女们都在准备为亲人缝制御寒衣物时 引发的怀乡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 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文 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
分 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
析 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
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
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
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
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气萧森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 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 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 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 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
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 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 腾不息,直赴荆门。“赴”本是一个普通的 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 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 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 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 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 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