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福利政策的分析架构

社会福利政策的分析架构



經濟市場的運作邏輯:給付功績報酬;促進自由; 機會平等。 社會市場的運作邏輯:回應需要;保障安全;結 果平等。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其次,它也可能威脅到社會市場那種不 強求彼此互惠的片面資源交換方式。

在經濟市場中,資源的交換是基於彼此互惠。但 在社會市場中資源的移轉有可能是單方向的。

在許多政策中,社會市場中公私部門不同單位的行 動者是以各式各樣的組合方式被結合在一起。

=>福利的混和經濟(the mixed economy of welfare)。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福利私有化

1960年代中期以後,營利機構在社會市場中的份量 日益成長。

在台灣,長期照護體系是很好的例子。

例子? 雖然某些福利領受者有可能再也回不去具生產力納稅人 的行列,但有論者認為:這些福利領受者會以另外一種 形式的付出來作交換。例如對社會的感激與政治上的忠 誠。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但是1990之後,片面的交換在道德與政治上的正當性開始遭 受質疑。



二次戰後,西方社會對福利普遍的共識:福利是人們身為公民 的法定權益(entitlement) 。 只要你身為公民,你就有權享有。 沒有附帶條件。 但90s之後,這樣的共識開始有轉變。試想一下:如果台灣現 在有針對青年人的失業救助方案。一位年青人持續領取失業救 助方案長達好幾年,你有什麼感受? L. Mead:如果福利領受者領受福利給付是他身為公民的 權利,那麼他是不是也該承擔他作為公民的責任。 於是,福利給付從法定權益轉變為附帶條件的。=>工作 福利(workfare) 工作福利的爭議? 批判。左派的妥協。

在現下的台灣,適當的生活標準包括電腦配備與上網服務嗎?

數位落差的問題。 根據社會救助法第四條,凡「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每 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即屬低收入戶。 這裡所謂的「最低生活費」係主計處公告當地區最近一年平均 每人消費支出的60%。

台灣對低收入戶的認定標準是採取「相對貧窮」的定義方式。

公平(equity)

公平的分配方式並非人人均等。而是每個人得其所應得的 (desert)。

應得?


如果作完全部的工作,可以拿到全部的酬勞,那麼當他只作了一半 的工作,他就只能拿一半的酬勞。 付出。貢獻。功績。

換句話說,在公平的考量下,人們是容許不平等的。只要這個不 平等可以被公平所證立。


多樣化的選擇。


當一項社會服務不是由政府作為唯一的提供者,服務的類型 自然會變得多樣。 此外,不同營利機構為了競爭與市場區隔也會發展多樣的服 務類型。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福利私有化的限制?

首先,經濟市場的運作邏輯與社會市場的運 作邏輯並不一致。兩者間原先就存在緊張與 矛盾關係。

長期照護產業。

其他例子?

我們可以將營利機構在社會市場的擴張視作經濟市 場與社會市場的結合。這樣的結合有其好處,但也 招來一些質疑。

好處? 值得質疑之處?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福利私有化的好處?

節省人事成本。


當政府開放或擴張某項社會服務時,透過福利私有化,它不 必須再另外召募公務人員來提供這項社會服務。 人事成本是最昂貴的。
科層
中央集權
理論、預設與社會選擇


人們對於給付配置面向的選擇深受其價值 的影響。 再進一步說,價值又受到知識的影響。


人們對於選擇面向所持有的價值又受到他們對 於「案主、 輸送體系、 財源籌措與社會供給 類型運作方式」的知識的影響。 這些知識並不成一個體系,而是零散與片斷的, 而且有些只有部分被證實。

為什麼?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為何社會市場與經濟市場間必須維持「井水不犯河水」 的關係?

否則,社會市場的分配體系不斷擴張,影響經濟市場的分配 體系,導致「工作倫理」受到衝擊。

福利依賴 ;福利欺騙。 不過,請注意,這樣說法是立基在這樣的理據之上:人們對工 作避之唯恐不及。 Malthus認為人都是「惡勞,好逸」。如果這兩套分配體 系間的界線不明,那麼人們在有社會市場的分配體系作為 後盾之下,會逃避去工作的責任。這將嚴重衝擊到經濟市 場的分配體系。 人們真的不喜歡「工作」嗎? 勞動的本質?
作選擇的重要價值理據: 分配正義

社會福利政策會關注給付配置的結果是否促 進資源分配在人際間的相等。


重分配:透過社會福利政策的給付配置,不同 階級、種族、或社會類別的人所擁有的資源與 機會間的差異是否因此而減少? 不只是機會平等(公平),也強調結果平等(平等)。
作選擇的重要價值理據: 分配正義

另一塊則社會市場,也就是社會福利政策的分配機制: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福利國家底下的資源分配體系(圖解)

請注意:在福利國家,社會福利政策雖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福利國家 仍是資本主義社會,因此經濟市場的分配體系仍很重要。
社會市場
因為你需要, 所以你被分配到這 些東西。
經濟市場

倘若社會市場不斷擴張會危及工作倫理,那麼該怎麼界定這 兩套分配體體系間的界線?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社會市場與經濟市場的行動者

在社會市場中進行資源分配的行動者並不侷限於公部 門的行動者,私部門的行動者也扮演重要角色。

公部門:中央政府部門;地方政府部門。 私部門:家人與親友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志願組織或非營利團 體提供的服務;營利機構提供的服務。 換言之,社會福利政策並沒有將私人營利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完 全排除在外。
理論、預設與社會擇

實例?

凱因斯總體經濟理論對福利國家的貢獻。

在凱因斯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失業只是勞動市場供需 的暫時失衡,時間會自然解決一切,不需國家作出干 預。 貧窮人口中,長期依賴福利給付為生的人所佔的比例 很高嗎?

對貧窮的長期追蹤調查。



錢如何來(finance)?

財源籌措的模式
分析架構的構成元素: 四個選擇面向

對於每一個給付配置面向的選擇,我們會 就下列三點進行檢視:


每個面向當中,可供選擇的選項範圍(the range of alternatives)。 支持這些選項的社會價值(social values)。

公平;平等;人性尊嚴;效率…。


在經濟市場中,資源的分配是以個體的市場 價值作為依據。 但是社會福利政策作為一套資源分配機制, 它並不是按個體的市場價值來分配資源。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換句話說,我們大概可以將一個社會的資源分配 體系分成兩大塊:

一塊是經濟市場:


在經濟市場中,人們分配資源是根據個人的市場價值,包括個 人的創新、能力、與生產力,以及對利潤的追求。 因為你厲害(夠努力,運氣夠好,夠有天份),所以你賺得多。 相對照於經濟市場,在社會市場中,人們分配財貨與服務的主 要依據包括:經濟的需要、依賴、利他情操、社會責任、慈善 考量、基於維護整體社群利益等等。 因為你需要,所以你被分配到這些東西。
因為你厲害, 所以你賺得多。
社會福利政策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社會市場與經濟市場間的界線



D. Stone認為在「經濟市場」的分配體系,每 個人都得憑「工作」才能得到自己想望的東西。 但是在「社會市場」的分配體系,資源的分配 依據是按人們的「需要」狀態與程度。 這兩套分配體系必須維持某種程度的「井水不 犯河水」。


作選擇所涉及的個人主義 與集體主義價值

除了分配正義外,決策者是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也會 影響他們在給付配置面向上的選擇。
個人主義觀點 選擇的面向
配置: 給付給誰?
供給: 給什麼樣的給付?
集體主義觀點
成本效果
選擇的自由
社會效果
社會控制
異議的自由
地方自主
輸送: 如何輸送出去?
財源: 錢如何來?

這些社會價值所立基的理論或預設(theories and assumptions)。
作選擇的重要價值理據: 分配正義


不論何種給付配置面向,分配正義 (distributive justice)是形塑社會福利政策 的重要社會價值之一。 三項衡量分配正義的重要概念:


平等/Equality 公平/Equity

因此,社會市場與經濟市場間存在相互重疊之處。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 與福利混和經濟

在社會市場的資源配置過程中,經費籌措與給付的 輸送不見得都由同一個角色扮演。

例子?


在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下,誰提供醫療費用?誰提供醫療服務? 在幼兒教育劵制度下,誰提供幼兒教育劵的錢?誰提供托育 服務? 啟蒙服務方案?中低收入老人照顧津貼?

面向四:財源籌措的模式

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與立法
社會福利政策的分析架構




社會市場中的給付配置與福利混和經濟 分析架構的構成元素:四個選擇面向 作選擇的重要價值理據:分配正義 作選擇所涉及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價 值 理論、預設與社會選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