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




吴贻弓

电影导演,1982年独立执导 了《城南旧事》并大获成功。 其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深 沉、含蓄、细腻、淡雅的风 格中透视着中国的美学观念, 并重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巴山夜雨》、 《少爷的磨难》、《海之魂》 等。


黄建中

电影导演。 1979 年任 电影《小花》的副导 演; 1991 拍的电影《过年》 是我国第一部同期立 体声故事片。 代表作有《西厢红 娘》、《中国妈妈》、 《山神》、《龙年警 官》等。

代表作有《代号美洲豹》、 《菊豆》改编自刘恒的《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49届威尼斯“金狮奖” 《活着》、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雷雨》)、


《千里走单骑》、《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 《金陵十三钗》、《归来》等。



蔡楚生

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 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 电影的奠基人”。 《渔光曲》这是我国影片首次 在国际上获奖。 与郑君里合导的作品《一江春 水向东流》创建国前票房最高 纪录,被誉为中国版的《乱世 佳人》。


孙瑜

电影编剧、导演。他的作品注重 文学性和镜头画面的意境,被誉 为“诗人导演” 代表作《故都春梦》改编自张恨 水《啼笑因缘》
吴永刚

1934 年编导其第一部 影片《神女》,被誉 为“达到了中国默片 的最高峰”。
1980 年 导 演 的 影 片 《巴山夜雨》(与吴 贻弓合作),获得了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三代导演

建国以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五六十年) 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 谢晋等。


成荫

电影导演。 1981 年因 导演影片《西安事变》 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导演 奖。 代表作品有《南征北 战》、《万水千山》、 《红灯记》等。

谢铁骊
电影导演。重视诗意、
激情和细腻的表达, 是一位人情味浓郁的 导演。
代表作有《早春二月》
(根据柔石的中篇小 说《二月》改编)、 《暴风骤雨》、《海 霞》、《包氏父子》、 《红楼梦》等。

这一代导演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注重表现生活 的本质,
在影片中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 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 蕴。

谢晋

1957 年编导了中国第一部彩色体 育故事片《女篮5号》(成名 作),《女足9号》 1960 年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 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 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等四个 奖项。 代表作有《鸦片战争》、《牧马 人》、《高山下的花环》、《芙 蓉镇》、《天云山传奇》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祝福》(夏衍编剧)是我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一批“献礼片”标志着新中国电影
的成就,如《林则徐》、《风暴》、《老兵新传》、 《五朵金花》(白族)《林家铺子》(茅盾)《青春之 歌》(杨沫)
中国第一部禁片《武训传》



《野草闲花》主演阮玲玉
《武训传》等。
中国电影插曲的首创者
第一首电影插曲《寻兄词》
郑君里

电影演员、导演。 出演了《大路》、《新女 性》、《迷途的羔羊》等影 片,被称为“电影候补皇 帝”。

与蔡楚生合导了电影《一江 春水向东流》。
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 《聂耳》、《林则徐》、 《枯木逢春》等。



凌子风

电影导演, 1949 年导 演处女作《中华儿女》 代表作《红旗谱》 《骆驼祥子》《边城》 《春桃》

第四代导演

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院毕 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 提出“丢掉戏剧拐杖”打破程式化,追求开放 式结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 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张暖忻、黄蜀 芹、黄建中、吴天明、吴贻弓等。
吴子牛

电影、电视剧导演。 他的作品基本都属于 战争题材,体现了对 战争的思考。

代表作有电影《候补 队员》、《喋血黑 谷》、《国歌》、 《晚钟》、《欢乐英 雄》、《阴阳界》、 《南京大屠杀》等。
田壮壮

电 影 导 演 。 1984 年 独 立 执 导《 九 月 》 。主 要作 品有《猎场扎撒》、 《盗 马 贼 》 、 《摇 滚青 年》、 《 鼓 书 艺人 》 、 《李莲英》、《蓝风筝》 等, 并重拍了费穆的作品 《小城之春》。 其创作特 点是影片 注重 对人的心 灵和大自 然的 关注。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 片)
《祝福》( 1956年,是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 部立体电影,3D电影)


费穆
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城市之夜》 “国防电影的代表”《狼山喋血记》 《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主演:梅兰芳) 代表作:《小城之春》 东方电影的开荒之作


谢飞

1992年《香魂女》43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 熊奖 《湘女潇潇》 《黑骏马》 《本命年》

黄蜀芹
1983年《青春万岁》 1987年与人合拍《人-鬼-情》 电视剧《围城》首届国际电视节金 鹰奖.
第五代导演

指一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的年轻导演。 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 亚、黄建新、吴子牛等。
中国电影的诞中国第一部电 影《定军山》。

导演任景丰,京剧演 员谭鑫培主演黄忠,
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 诞生。

1922年,创办我国第一所明星学校“明 星影戏学校”
1931年,我国拍了第一部有声故事 片《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蜡 盘发音片
30年代,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繁荣期

60 年代前期,中国电影更加成熟,题材更加多 样。优秀影片有 《红色娘子军 》、《小兵张 嘎》、《早春二月》、《李双双》、《甲午风 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

这时“左”的东西逐渐抬头,曾发动过对几部 电影的批判。
中国电影奖项
百花奖

百花奖:原名“大众电影百花奖” 始创于1962年 群众性电影奖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2、中国电影奖项 3、中国六代导演 4、其他著名导演 5、中国电影流派 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1896 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电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播放电影,被中国人 成为“西洋影戏”
第 一 家 电 影 制 片 厂
“东北电影制片厂”
第一部纪录片《民主
东北》
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
新中国电影基地
新中国十七年电影
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66年之间的电影统称为“十七年
电影”
50 年代的电影,多歌颂人民革命斗争。《白毛女》、
《钢铁战士》、《南征北战》、《董存瑞》。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

时间大体是在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他们是中国 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 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 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无声故事片。电影内 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对封建的倾向,形 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 响。


张艺谋
电影导演、摄影师、演员。 担 任 过 《 一 个 和 八 个 》 、 《 黄 土
地》、《大阅兵》的摄影师;
曾出演《老井》、《古今大战秦俑
情》等。
1988 年执导处女作《红高粱》获第
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 多奖项。 ( 首部“金熊奖”华语电影) (首部华语片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 高奖项)



《歌女红牡丹》
《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蔡楚生、费 穆、孙瑜、袁牧之、郑君里、吴永刚、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 电影的转变。 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从单纯 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 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类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注意把写 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 律。
• 左翼电影硕果累累:《姊妹花》、《渔 光曲》、《神女》、《桃李劫》、《狼 山喋血记》、《压岁钱》、《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等
《姊妹花》创造了连续在一家影院放映 60天的记录
《渔光曲》于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 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创造了连续放映 84天的记录
解放区电影突飞猛进,实现了 多项人民电影的“第一”

陈凯歌

电 影 导 演 。 1984 年 导 演 的处女作《黄土地》 ( 张艺谋 摄影 ), 因其 强烈的主 观色彩和 丰富 的内涵 , 成为中国 当代 电影史上 一部划时 代之 作。 1993 年 导 演 的 《 霸 王 别 姬》(改 编自李碧 华同 名小说 ) 使中国电 影第 一次问鼎 法国戛纳 国际 电影节金棕榈奖。 其导演作 品还有 《 大阅 兵 》、 《 孩 子 王》 (改 编自阿城 的小说 《 孩子 王》)、《百花深处》、 《无极》、《梅兰芳》、 《赵氏孤儿》、《搜
水华

1949 年将歌剧《白毛女》搬 上舞台,引起巨大反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