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的思路探索[转]区域地理复习的思路探索水富一中刘仁贵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区域地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
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一、把握区域特征把握区域特征是复习区域的基础,无论是区域发展方向、还是存在问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都是建立在区域特征基础上的。
区域特征复习不是去背各那些要点,而主要是学会区域地理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思路。
一个区域的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
(一)自然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气候、植被和土壤等位置特征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1、位置特征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例如美国地形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主要气象灾害3、气候特征: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河流流向、流程河网密度河道特征流域面积水系归属、排列形式水系特征径流量结冰情况含沙量水位水文特征河流特征4、河流特征:(水系特征在中学一般不要求掌握)5、植被和土壤:(略)在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中,地理位置和地形是基础要素,根据位置和地形可推断气候,据气候和地形可推断河流、植被、土壤(详见加强各区域要素联系的分析)。
(二)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其中区位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知识。
居民人种人口分布和迁移民族、宗教、文化1、居民:2、农业:3、工业:4、城市:5、交通:6、环境问题: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对区域分析不是什么都去具体化,更重要的是掌握地理学科的特性:如综合性、整体性、差异性等。
对于一个区域更应该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
区域征是通过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认识。
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相比较而言,自然特征是基础,人文特征可以通过自然特征推导。
二、加强各区域要素联系的分析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
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离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
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一个区域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把这些联系简化,抓住主要的、核心的联系,建议尝试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说叫思维导图。
三、加强区域比较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某些方面,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我国四大盆地自然条件的比较,见下表(资料来源于网络)四、区域开发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
我认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例如某区域农业发展应该分析以下方面:例1(08全国2套)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
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 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l2分)(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4分)(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8分)(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
(1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定位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等,由经纬度可定位该区域是南美洲,该湖为的的喀喀湖。
直接考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情况,间接考华北地区的国土整治(1)题由南纬16度得出该地区是低纬度,湖面海拔约3800米,得出高海拔,这样的地区,夏季因海拔较高而气温较低,冬季因纬度低,气温相对高,故年较差小,年均温低;高海拔则空气稀薄,晴天相对较多,白天反射弱,夜晚保温作用弱,日温差大。
(2)题仔细看图6b可得出降水有较大季节变化,降水集中于12月——次年3月,应为雨季,此时南半球为夏季,4——11月降水较少,为旱季,把各月降水相加可得出年降水量约600毫米。
(3)题此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我国华北地区(鱼塘台田模式)类似,主要的农业灾害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高海拔,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易发生低温冻害;12——次年3月降水多(据图b),而且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产生洪涝;其他季节降水少,产生旱灾。
(4)题可根据水塘、沟渠、高台分别起到是没作用来分析,水塘在雨季时可蓄水以减轻洪涝危害,旱季可放水以缓减旱情,水渠在雨季是泄洪通道,旱季是灌溉通道,高台比水水面高出很多,可在高台上种植农作物,还可减少洪涝的威胁;水塘和高台交错分布,增加水体面积,使当地气温受水体影响增大,水体比热容较大,升温和降温幅度均小于陆地,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变小,提高夜晚气温,使低温冻害发生的次数减少,影响程度减轻。
参考答案:(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2分),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4分);日变化(日较差)较大(2分),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4分)。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
(3)低温,冻害(2分):夜间(2分);洪涝灾害,夏季(雨季、I一3月或l2月至次年3月)(2分);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一ll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2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4分);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
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3分)。
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3分),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2分)。
例2 (10全国卷二36题) 图4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12分)(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4分)【解析】:本组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农业区位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
农业区位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等。
6题:从区域图中等高线数值和分布可以看出该谷地较为宽广,图中河流及灌渠密布,边缘相对稀疏,说明谷底大部分区域灌溉条件较好,边缘部分灌溉条件稍差。
根据纬度以及1——5月多年平均气温(1月多年平均气温零下10度—零下5度,作物难以过冬)可得出该地位于中温带(伊犁河河谷、)热量可以满足一年一熟,可以种植春小麦、玉米、甜菜等耐寒作物;另外从降水图上,可以看出多年平均降水量四季均在50——8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
7题:从1-5月气温变化图上可以看出,多年平均状况来看,1—5月均是增温趋势,但是2010年春季则持续出现低温状态(-5度左右),与多年平均值温差增大,4月月末以及5月月初气温陡然上升到10度以上。
春季气温过低,导致犁地、播种等春耕活动推后;从降水季节分配图可以看出四季降水较为均匀(四季均在50——80毫米),而2009年至2010年冬季、春季均比多年平均季降水量多出20毫米左右,冬季积雪量和3月、4月上中旬积雪量就会高于多年均值,在4月末、5月初这段时间因气温迅速上升而融化,短时间内融化量过大而可能形成洪灾。
【参考答案】(1)有开阔的谷地;有河流灌溉系统;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降水量分配比较均匀。
(8分)谷底边缘(灌溉条件较差)区域可以发展畜牧业(农牧业)。
(4分)(2)突出变化: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约15%-30%)(5分)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5分);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以上(5分)。
主要影响: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4分);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5分)如何复习区域地理——郑州四中地理组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以及地理原理都与一定的地域相联系。
高考对学生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也是以“区域”作为载体才能实现。
对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区域地理试题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不断扩大。
课本中区域地理地图大都是小比例尺地图,反映一个大洲、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
高考试题区域地图比例尺扩大,使区域范围缩小,区域地理事物内容更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