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诗词鉴赏精析之托物言志

高考古诗词鉴赏精析之托物言志

古诗词鉴赏专题(6)——咏物诗一、知识积累(一)概念介绍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品质)1.常描写的景物:菊、竹、梅、柳、蝉2.特点归纳:(1)咏物。

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3.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区别: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

4.解题步骤归纳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A物的这些特点与人的哪些品质相似?B物与诗人自身经历、所处社会环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或者与社会中哪些人哪些事物相似。

C诗人借此物要抒什么感情,言什么志向?(二)分类简析咏物诗可分为纯咏物的和借物抒怀的两大类。

1.纯咏物直接描写物象,表达对此事物具有的品质的赞美(希望能具有这种崇高的志向,高洁的品格)或者批判。

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通过赞美“竹石”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露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隐寓诗人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品质。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是纯粹的咏柳,通过比喻,曾诗也是写春柳,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不自量力,实质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咏物抒怀诗还可分为下列数种:①托物言志。

像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梅自喻,宣示自我孤高自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

②借物刺世。

如晚唐韩偓《观斗鸡偶作》:“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这首绝句通篇用相斗之鸡来象征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尖锐而辛辣地嘲讽和鞭挞了他们只知对内争权夺利、残民逞强,对外却不思抵抗异族侵扰。

③咏物明理。

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歌在所咏为初冬时节的景物,作者选取了荷花与菊花这两种景物,写出了它们的衰残,来衬托具有岁寒之心的橙橘。

本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运用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用橙橘来赞美刘的品格和节操(或者人生丰收的阶段),用残菊、荷的衰残,比喻人生不如意,借写残菊、荷的衰残的过去,总会迎来橙黄橘绿时,鼓励朋友人生的不如意总是会过去,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迎来人生中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二、直击高考(2004年全国卷Ⅱ)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2004年北京卷)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4分)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即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5分)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思考: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2006年湖南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2007年重庆卷)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2007年安徽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008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答:(2009年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2009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