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质控及评价标准..

新生儿质控及评价标准..


1、重要专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产房复苏效果评价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新生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休克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新生儿重症黄疸(溶血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重要专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外科疾病
先天性膈疝
先天性食道闭锁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消化道穿孔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分子基因诊断技术
重要疾病的基因诊断
(一)重要诊断技术的开展

内镜技术
胃镜、肠镜、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

其他诊断检查技术
ROP筛查、听力筛查
(二)重要治疗技术的开展

呼吸治疗技术
无创呼吸支持 常频机械通气、高频机械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体外膜肺

心血管治疗技术
吸入NO、起搏器、介入治疗
(二)重要治疗技术的开展
二维码
(二)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
2、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三)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1、有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
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2、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
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
建立重点专科疾病的资料库
诊治病例数、严重程度评价,治疗效果评价 定期分析,动态观察
2、重要并发症发生率

气漏发生率
复苏、CPAP、机械通气病例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机械通气病例BPD发生率

胆红素脑病发生率
反映黄疸治疗的及时性,发生率仍然很高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
VLBW为4~8%,>8%太高,<4%较好
Ⅰ级:新生儿 基础护理病房
Ⅱ级:新生儿
特殊护理病房
Ⅲ级:新生儿
重症监护病房
A、B等
A、B、C等
Ⅰ级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基础护理病房)
具备下列能力和条件: 1.新生儿复苏 2.健康新生儿评估及出生后护理 3.生命体征平稳的轻度外观畸形或有高危因素的足月新 生儿的护理和医学观察 4.需要转运的病理新生儿,离院前稳定病情
3.持久提供常规机械通气
4.体表轻度畸形矫治类小型手术
Ⅲ级新生儿病房(NICU) B等
具备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下列特殊能力和条件: 1.BW<1000g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或胎龄<28周的早产儿 的全面医疗护理 2.高频通气和NO吸入治疗 3.儿科各亚专业的诊断治疗,包括:有创循环监护、脑 功能监护、支气管镜、胃镜、连续血液净化、早产儿 眼病治疗、亚低温治疗等 4.实施中、大型外科手术
3、住院病死率
(2)住院早产儿病死率
住院早产儿死亡数/出院早产儿总数
(3)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病死率
住院VLBW死亡数/出院VLBW总数
一般为5~10%,>10%太高
(4)住院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病死率
住院ELBW死亡数/出院ELBW总数
一般统计存活率,发达国家为80~90%,我国大部分医院为50~70% <50%太低,>70%较好

重症黄疸的治疗技术
光疗、换血

脑损伤治疗技术
亚低温治疗、侧脑室引流
(二)重要治疗技术的开展

外科治疗技术
膈疝、食道闭锁、肠旋转不良、NEC 复杂先心

其他治疗技术
胸腔穿刺引流、PICC
连续血液净化
四、新生儿科诊疗效果的评价标准

重要专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重要并发症的发生率


住院病死率
死亡原因评价
3、实施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儿监护人或 近亲告知
4、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新生儿室之间 流程)的患儿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5、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儿身份的标识,重点是ICU、新生儿 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 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无近监护人或近亲陪伴的患儿
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
VLBW 10-20%,ELBW 20-30% >20%太高,<10%较好

脑白质损伤发生率
在VLBW早产儿发生率20-30%

早产儿后遗症发生率
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
3、住院病死率
(1)住院新生儿总病死率(%)
住院新生儿死亡总数/出院新生儿总数 如何标准化? 放弃、自动出院,必须纳入病死率 入院后2小时内死亡可以不纳入 一般Ⅲ级NICU住院病死率为2~3%, >3%太高,<2%较好
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
2、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 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
(五)患儿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等 意外事件发生
1、对高危患儿有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
风险评估,要主动告知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 入窒息危险,采取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有跌伤、坠床、烫伤和呕吐物吸入窒息等意外事件 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可执行的工作流程
(六)院内感染发生率
1、院内感染总体发生率
2、NICU院感发生率
<4%
<8%
3、II级新生儿病房院感发生率
4、不同部位院感发生率:
血流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中枢感染
皮肤感染、口腔感染
(六)院内感染发生率
生命体征异常但预计不可能发展到脏器功能衰竭的病理新生儿,如:呼吸系统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出现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异常,但预计不会发 展到呼吸、心脏、微循环等脏器功能衰竭。这类患儿需要持续脏器功能监测,但预 计不需要应用机械通气、连续血液净化、手术治疗等上级NICU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Ⅲ级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科质量控制与 评价标准
背景
新生儿医学已经取得快速发展
普遍建立NICU 质量如何?病人安全是否有严格保障? 必须将重点转移到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主任的紧迫任务和职责
背景

如何评价一个新生儿科的质量和综合水平? 核心技术、管理水平、医疗质量、病人安全

如何建立评价机制和方法? 应用循证医学证据,建立科学评价方法
具备Ⅰ级新生儿病房的能力和条件以及下列能力和条件 : 1.生命体征稳定的出生体重≥2000克的新生儿 或胎龄≥35周 的早产儿的医疗护理 2.生命体征稳定的病理新生儿的内科常规医疗护理 3.上级新生儿病房治疗后婴儿的医疗护理
二级A等新生儿病房收容的生命体征稳定的病理新生儿,如1.生后5分钟Apgar评分4-6分 和/或需要任何形式复苏的新生儿;2.需要静脉给予葡萄糖、电解质溶液以及抗生素的 新生儿;3.需要鼻饲喂养的新生儿;4.需要隔离护理新生儿;5.需要面罩或头罩给氧的 新生儿;6.需要特殊护理的患有先天畸形新生儿;7.需要接受光疗的新生儿;8.过期产 儿;9.足月小样儿或巨大儿;10.在上级新生儿病房治疗后转送回来的处于恢复期的婴 儿;等
(二)环境布局
1. 有独立NICU病室,环境整洁
2. 有感染隔离室, 感染病人及时隔离
3. 床位空间:每床占室内面积≥10 m2
4. 抢救床占2/3,恢复床占1/3
(三)仪器设备
1. NICU病人都有监护,监护仪:床比达到1:1 2. 呼吸机和CPAP:床位比≥0.5:1 3. 输液泵与床位比≥1-2:1
3、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 和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对
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根本原因分析。
(四)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1、高浓度电解质、听似、看似的药品有严格的贮
存要求,并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 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
2、重要并发症发生率 (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
反映早产儿救治水平、管理能力
要选择比较敏感、比较重要的并发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
VLBW早产儿,NEC发生率5-10%

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率
﹤2000克早产儿ROP发生率10-15%
2、重要并发症发生率 (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

4、死亡原因评价
落后地区:窒息、呼吸、感染、早产儿、先天畸形 中 国:呼吸、窒息、早产儿、先天畸形、感染
上海地区:早产儿、先天畸形、感染、窒息、呼吸 发达国家:先天畸形、早产儿、呼吸、感染、窒息
十堰地区:?
5、建立新生儿死亡原因监测
由于我国地区差别非常明显
每个省、市、地区都应建立新生儿死亡原因监测
(一)重要诊断技术的开展

生化检查技术
床旁血气分析、床旁胆红素测定、床旁血糖监测 质谱、代谢病筛查

功能检查技术
床旁EEG和aEEG、床旁脑干诱发电位、无创心功能
检查、有创血压
(一)重要诊断技术的开展

影像学检查技术
床旁摄片、床旁B超、床旁心超、MR

免疫学检查技术
Coombs试验、流式细胞技术
中、大型外科手术,如:动脉导管未闭、腹壁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合并肠穿孔、气管食管瘘、食管闭锁、先天性胃肠道畸形、输尿管畸 形、脊髓脊膜膨出等疾病的手术治疗
Ⅲ级新生儿病房(NICU)
C等
具备三级A、B等新生儿病房的能力和条 件以及下列特殊能力和条件

1.实施体外循环支持的严重先天性心脏
病修补术
2.实施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
(四)人员配备
1、医生:床位比≥0.5:1 2、护士:床位比≥1:1(2-3:1) 3、医护人员定期培训,定期开展业务学习
二、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评价标准

十三项核心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