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林分生物量测定习题
一、填空题
1.的调查是正确认识、管理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
2.森林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及两部分。
地下部分是指树;地上部分主要包括、和。
3.是森林植物群落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干物质的累积量,它的测定以测定最为重要。
4.测定林木枝、叶生物量有两种主要方法。
和。
测定林木枝、叶生物量有两种主要方法。
一种标准枝法;另一种方法是全称重法。
5.在林学中,净生产力可分为与两种。
6.根据含水量状况不同,木材密度可分为、、、。
7.森林树木或植物的净生产量分别用来生长、、、和。
8.枝和叶的生物量分布,则因树种和林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枝、叶主要集中在群落上层表面呈和枝、叶量最多层在群落的下部呈。
9.一般来说,干的生物量由地表向上。
10.树冠投影比是与之比。
二、名词解释
1.生物量
2.平均净生产力
3.树冠圆满度
4.全称重法
5.相对生长模型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量和生产力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生物量、平均和连年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3.简述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含义。
4.简述生物量与现存量有何区别?
5.简述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比值(简称R/S)说明的问题。
四、论述题
1.论述森林生物量的垂直结构
2.论述利用标准枝法测定枝、叶生物量。
3.论述利用标准木法测定林分生物量
第十一章林分生物量测定习题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森林生产力的调查是正确认识、管理和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
2.森林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上及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和叶生物量。
3.森林生物量是森林植物群落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干物质的累积量,它的测定以树木生物量测定最为重要。
4.测定林木枝、叶生物量有两种主要方法,标准枝法和全称重法。
5.在林学中,净生产力可分为平均生产力与连年生产力两种。
6.根据含水量状况不同,木材密度可分为基本密度、生材密度、气干密度、绝干密度。
7.森林树木或植物的净生产量分别用来生长根、茎、叶、花和种子。
8.枝和叶的生物量分布,则因树种和林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枝、叶主要集中在群落上层表面呈圆台型和枝、叶量最多层在群落的下部呈圆锥型。
9.一般来说,干的生物量由地表向上逐渐减小。
10.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
二名词解释
1.生物量是指任一时间区间(可以是一年、十年或一百年)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净第一性生产量的累积量。
2.平均净生产力是森林植物群落生物量(W)被年龄(a)所除之商。
3.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
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4.全称重法就是将树木伐倒,摘除全部枝叶称其树干鲜重,采样烘干得到样品干重与鲜重之比,从而计算样木树干的干重。
5.相对生长模型是指用指数或对数关系反映林木维量之间按比例协调增长的模型。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量和生产力的区别和联系。
生产量与生产力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
区别在于,前者所表示的是“量”的大小,后者所表示的是速率,是一个“速度”的概念;二者的联系是,当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来表示生产量时,生产量与生产力是一致的。
2.简述生物量、平均和连年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生物量、平均和连年净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生物量是年复一年逐年累积的量,总是随着年龄增大越积越多。
净生产力和生物量一样,也是随年龄而变化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净生产力积累的速度是不同的。
连年净生产力反映出的是积累的实际速度,平均净生产力反映出的是积累的平均速度。
3.简述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含义。
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
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
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
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4.简述生物量与现存量有何区别?
现存量的变化不等于净第一性生产量,必须加上各种损失量后才能算作净第一性生产量;由此可见,理论上现存量不等同于生物量。
实际工作中生物量的精确测定非常复杂和困难,通常是用对现存量的测定来估算生物量。
人们往往并不严格注意到现存量与生物量的差别,而把它们看成是同义词。
5.简述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比值(简称R /S )说明的问题
植物的地下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有时差异也很大。
地下生物量(根)和地上生物量(茎、叶、花等)的比值(R /S )如果很高,就表明植物对于水分和营养物质具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生活在比较贫瘠恶劣的环境中,因为它们把大部分净生产量都用于发展根系了。
如果R /S 比值很低,说明植物能够利用较多的日光能,具有比较高的生产能力。
四、论述题
1. 论述森林生物量的垂直结构
森林生物量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
森林叶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影响着森林内的透光性,从而也影响着生产量在森林中的垂直分布。
干、枝、叶等生物量在森林内呈垂直分布,一般,干的生物量由地表向上渐减,而枝和叶的生物量分布,则因树种和林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枝、叶主要集中在群落上层表面呈圆台型和枝、叶量最多层在群落的下部呈圆锥型。
阳性同龄单层林易形成前一种类类型;混交林,异龄林和耐阴树种组成的森林易形成后一种类型。
但是,即便在阳性同龄单层林中,由于林龄的不同所表现的类型也不一样,在幼龄林时为圆锥形,随着林龄加大树高生长,枝条由下向上枯死,林冠长度与树高之比相对变小,则逐渐向圆台型变化。
此外,在这两个类型之外,还可划分出枝、叶垂直分布比较均匀的类型,这在复层结构的热带雨林中可以见到。
至于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一般自地表向下递减。
2.论述利用标准枝法测定枝、叶生物量。
标准枝法是指在树木上选择具有平均枝基径与平均枝长的枝条,测其枝、叶重用于推算整株树枝、叶的重量。
根据标准枝的抽取方式,该法又可分为:平均标准枝法和分级标准枝法。
a.平均标准枝法
(i)树木伐倒后,测定所有枝的基径0d 和枝长0i ,求二者的算术平均值即0d 和0i 。
(ii)以0d 和0i 为标准,选择标准枝,标准枝的个数根据调查精度确定,同时要求标准枝上的叶量是中等水平。
(iii)分别称其枝、叶鲜重,并取样品。
(iv)按下式计算全树的枝重和叶重。
W N n W i
i n
==∑1 式中:N --全树的枝数;
n ---- --标准枝数;
W i -----标准枝的枝鲜重或叶鲜重;
b.分层标准枝法
在树冠上部与下部的枝粗长度、叶量变动较大时,可将树冠分为上、中、下三层,在每一层抽取标准枝,根据每层标准枝算出各层枝、叶的鲜重重量,然后将各层枝、叶重量相加,得到树木枝、叶鲜重。
由于将树冠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抽取标准枝,因此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树冠上、中、下枝和叶的重量,对树冠枝和叶的重量估计较平均标准枝法准确。
另外,在测算过程中,可以通过烘干的方法,测得枝、叶生物量的干重。
3.论述利用标准木法测定林分生物量
(1).平均标准木法
即以每木调查结果计算出全部立木的平均胸高直径为选择标准木的依据,把最接近于这个平均值的几株立木作为标准木,伐倒称重。
然后,用标准木的平均值(-w )乘单位面积上的立木株数(N ),或用标准木生物量(Wi )的总和(∑n
i W )乘单位面积上胸高总断面
积(G )与标准木胸高断面积(g )总和(
∑n i g )之比,求出单位面积上的林分生物量(W ),
即: -=W N W 或 ∑∑=n
i
n i W g G
W (2).分层标准木法
依据胸径级或树高级将林分或标准地林木分成几个层,然后在各层内选测平均标准木,并伐倒称重,得到各层的平均生物量测定值(i W -),乘以单位面积各层的立木株数(Ni ),即得到各层生物量(Wi ),各层生物量之和,即为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总值(W ),即
i i i W N W -= ,∑=i W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