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高2020级高三(下)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时期在文学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学科没有建立。
在这一时期里,没有后世的诗人、作家身份,没有以文学写作为目的产生的文本,早期的文献都是国家档案,以及适应国家礼乐教化和与国家宗教职能、政治职能等相关的文献,如《尚书》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各代档案,《诗》与《乐》则是礼乐教化的基础文本,《春秋》是围绕着王与侯活动的国家大事件的记录,《易》与卜筮有关,产生于宗教活动,《礼》是周人治理国家的规范。
这些文献当然与文学写作无关。
至于春秋以后,学术下移,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则为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提出学术主张,亦无关文学写作。
鉴于先秦时期学术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与汉魏以后的文学文献的认定不同,先秦文学文献的范围就不简单地限定在集部以及与作家活动相关的资料。
先秦文学的发展既然是在国家的宗教、政治、文化活动等文字记录文献中逐渐呈现出来的,那么所有的文字文献其实都应视为文学文献。
因此,先秦时期的文字资料、经、史、子以及神话、传说,甚至图像,都应视为文学文献。
比如说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文字,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古文字研究中,其次,先贤利用以研究殷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文学史研究则利用甲骨文探讨中国上古时期的写作状态和叙事的观念、手段,并可以探研当时应用文体的写作状况、文体与载体间的关系等等。
从甲骨文以至金文、简帛文字,都是如此。
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与传世纸质文献相比,属于出土文献,出土文献自古以来就有,如西汉时发现的孔壁古文、西晋时发现的汲冢古文等等。
早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历代学者的整理、研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出土文献了,这种文献连同历代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处理这部分文献应当与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有所区别。
现当代出土的文献数量、质量,是超过以往的,这是当代学者的幸运。
当代历史学者和思想史学者对出土文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研究成果也非常丰硕,但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似乎关注不够。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和部分学者对文献不够重视,对先秦文学的性质、特点理解不够有关。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当代的文学观念出发,对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材料才去了解、研究,如古代学者对先秦包括两汉时出土的辞赋材料、《诗经》材料略加关注,而对大量的子、史文献则往往视而不见。
这些当然是不正确的观念,需要纠正。
同时,在使用出土文献时,也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其与传世文献间的关系,当代学者往往热衷于研究出土文献,而又往往对传世文献重视不够,甚至对传统文献并没有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便大谈出土文献,这也是一种偏误。
余嘉锡先生为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作序说:“学不穷根柢而但求其枝叶,譬之未知叔重何所道,钱、段何所明,而读甲骨文;班、范之书,荀、袁之纪,未能通晓,而考金石刻。
其于学也,庸有当乎!”前辈学者的研究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摘编自傅刚《先秦文学文献学的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先秦时期文学学科没有建立,无人以作家、诗人的身份创作以文学写作为目的的文本。
B. 作者认为先秦时期所有文献都是文学文献,因为先秦文学的发展是在当时的文献记录中逐渐呈现的。
C. 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属于出土文献的范围,历代学者的研究则是传世纸质文献的一部分。
D. 古代学者不认为先秦两汉出土的大量子、史文献是文学作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指出先秦文献的著述不同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论证先秦文学文献在文学史中的特殊性。
B. 文章举甲骨文为例论证先秦文学文献的认定范围与后世不同,并推论及金文、简帛文字。
C. 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今学者的偏误,论证要兼顾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D. 文章引用余嘉锡先生观点,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文献学研究的根基是传世经典文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与先秦文学文献不同,汉魏以后被认定的文学文献范围主要是在集部和与作家活动相关的资料。
B. 先秦文学研究者可以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分析创作者的著述观念和当时的写作状况。
C. 当代出土文献经整理研究后也将成为传世文献的一部分,因此要处理好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关系。
D. 当代的文学观念常常影响古代文学研究者对文学作品材料的选择,使上古文献的文学价值被低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在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的不断努力后,5G对于中国而言,来之不易。
早在2013年2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中,均提出要积极推进5G产业发展。
2018年6月,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正式批准确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第一阶段全功能完整版5G标准正式出台。
同时,我国也加速布局5G产业: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正在加速5G网络建设、推进5G落地应用建设。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表示,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五”计划,到19年底在50个城市建设5万个5G基站,到2020年,能够提供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5G商用服务。
另据赛迪预计,未来5年,我国将至少建设1140万个5G基站。
(摘选自人民日报《中国5G发展为什么能引领全球?》)材料二:5G技术目前正处于相关技术标准形成的关键阶段,由日本、韩国、中国、美国、欧盟引领5G发展新征程。
时值全球经济持续疲软,各国政府希望借助5G技术开展一场数字化革命,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新的持续增长点。
为了保持我国在5G行业的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新时代5G商用的领头羊和规则制定者,需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在5G方面的专利占全球5G专利数的30.3%,居全球首位。
其中华为以1970件5G声明专利排名第一,占比达17%;中兴以1029件专利排名第6,占比9%。
但同时,5G领域也有许多难题待攻克,主要体现在并行计算能力和储存容量两大方面。
目前5G市场商用的主要范围还是在手机、信息服务、云数据等行业范围,但是5G商用真正的变革将发生在基于5G的高可靠和低时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如无人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以及智慧安防等方面。
这要求企业市场拥有较为完善的网络部署和市场成熟度,而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实现5G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也要求我们能够做到按需灵活调整5G战略部署,可以先在技术比较成熟,需求程度较高的地区优先实现覆盖,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实现5G网络的全面覆盖。
(摘编自张建霞《新时代背景下中国5G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材料三:信息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发展。
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对象,那么物联网就是将信息网络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以实现“万物互联”。
物联网环境下未来的智能服务系统,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
智能服务系统作为物联网科技创新的关键,将真实环境物理空间与虚拟环境信息空间进行映射协同,实现通信、计算和控制的融合。
物联网正促进5G、窄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引发全球性产业分工格局重大变革。
在组网方面,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5G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为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
在信息处理方面,信息感知、知识表示、机器学习等技术迅速发展,极大提升物联网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
在物联网虚拟平台、数字孪生与操作系统方面,基于云计算及开源软件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企业构建生态门槛,推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操作系统的进步。
(摘编自朱洪波《5G物联网加速开启万物互联时代》)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我国主要通信运营商一直积极参与推进5G商用的建设进程,其中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五”计划,确保到2020年给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
B. 目前我国的5G相关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表明我们仍需不断进行科研创新。
C. 5G信息技术具有高可靠、低时延的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创新型应用。
D.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物联网则可以进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实现“万物互联”。
6. 中国5G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空船何立伟小船轻揉哗哗涛声好久,将一条大河竟揉得安静了。
渐渐,夜从浅浅舱里漫出来,彤云染得就极蓝。
此此彼彼灯火胆大跳进水中,作荒唐嬉闹,却不溶没。
河水又从容,旷古皆然的来而且去。
然而小船并不飘走,固然缆索,业已烂断。
——抑或没有风的缘故吧。
细伢子的纸船,载了些天真和梦想,偏偏为浪颠覆,与邋遢泡沫一同抹在了河滩上,将慢慢归结到无。
并且河滩上老渔翁阔大脚印,尚微微的有些暖。
收网罾仰天看云时,知他起了多少浩叹?竟是一语不出,在寥阔苍天下渐小渐远去。
今夕何夕?日子叠了日子。
何况鱼已不多了。
水鸟叫得人心里别别跳,出汗。
老屋里灯影放大弓曲的背;绕梁有鱼香一带抖抖地飘;待消灭在夜夭里时,木板床上一双阔大脚,便一动不动了。
网罾悬着等待着。
小船呢自然是微漾,极细声音的呢喃,半截缆索懒懒,蜷伏。
对面沙渚,柳烟空濛。
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过来,拍独立人耳鼓。
然而他似乎不曾听得。
只痴痴望河水粼粼地流。
思想不在此,在远方,同那河水恰一样。
天涯里有歌声,斯人独可闻。
他于是浮一微微笑了(自然不晓得脚正将碎纸船,踩入了沙泥里)。
却忘了带洞箫,不然便可幽幽地吹。
并且自信天底下,会有一个人,在晶莹泪光里侧耳,危坐在碧蓝无限间。
“唉……”他说。
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
起细细一阵风,移小小一片云。
船就横了横,然而并不飘去。
仍复枕住散碎并不流走的灯光。
一个黑点晃大来,便站住了一个细伢子(是不是白昼里飘纸船的那个?不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