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 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揭示课题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三、品——还原诗情(一) 、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 “徘徊” “渠” “如许” ,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 、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三) 、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四) 、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池水清澈读书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己亥杂诗》(之五)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 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 思辨的智慧, 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2、背景介绍3、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 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 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 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 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 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8、课后拓展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
第18课诗词两首《放言》一、教学目标: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 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
二、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放言五首赏析1、让学生看注释,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 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 决狐疑" 的方法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 , “祝蓍”这一类做法。
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 就是时间。
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 一切虚假, 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 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 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 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
诗人借此安慰朋友, 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 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浣溪沙》一、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 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3、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四、布置作业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第19课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
教学过程:1、听、读《琴诗》2、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 如果说, 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 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3、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
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 然后再提出疑问, 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 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
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 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4、听、读《秋日》[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醒。
(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纵。
(6)豪雄:英雄。
5、[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
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
静观万物, 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 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 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6、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
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 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
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 多是悲情、伤感, 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 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 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 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 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 可事实恰恰相反, 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7、[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 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 往往一觉醒来, 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
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8、作者简介程颢(hào) 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生于湖北黄陂县。
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 ,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
“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 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
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
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 自幼深受家学熏陶, 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第20课汉服一、教学目标: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汉民族简介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 ,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
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 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
但是你们可否知道, 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 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
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 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 今天, 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当然, 讲解历史之前, 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二、汉服定义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
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三、汉服的基本特征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 、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 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
B 、和服与汉服的关系C 、韩服与汉服的关系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 尤其是男子的服饰, 和汉服尤其相象。
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 ,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
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第21课龙袍与官服一、教学目标: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
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龙袍(l óngp áo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
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
帝王的礼服。
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 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
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 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
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
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