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基本情况醴陵陶瓷已有多年的历史。
陶瓷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集陶瓷制造、陶瓷机械、瓷泥采掘、陶瓷颜料、彩印包装于一体的陶瓷产业集群,是国内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年,湖南省将醴陵陶瓷产业确定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
目前,全市拥有陶瓷企业家,产品品种发展到日用陶瓷、艺术瓷、电瓷、工业瓷、建筑瓷五大系列、多个品种,年产值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家、万元以上的企业家、过亿元的企业家;出口创汇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家、万美元的企业家。
年陶瓷总产值达到亿元,占醴陵工业总产值的,创造税收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外贸出口亿件。
醴陵独特的釉下五彩陶瓷生产工艺是陶瓷行业的一朵奇葩,年获得巴拿马XXXX博览会金质奖,醴陵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生产的日用瓷器,有“红官窑”之称。
醴陵瓷还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赠送的礼品,赠送给多个国家的元首,因此享有“国瓷”的美誉。
醴陵陶瓷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城郊和国道东南乡沿线的浦口、王仙、黄沙、大林、孙家湾、嘉树、泗汾等乡镇,分布范围大约为平方公里。
形成了以国光瓷业、群力瓷厂为代表的工艺美术瓷产区,以XX瓷业为代表的嘉树、孙家湾炻瓷产区,以浦口电瓷厂、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为代表的浦口、阳东、大林电瓷产区,以泰鑫瓷业为代表的城南工程陶瓷产区和沈潭、东富工业陶瓷产区等几个XX陶瓷工业产业带。
年,醴陵为促进陶瓷产业提质升级,打造陶瓷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XX了醴陵陶瓷产业园区。
并在同年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园区控规面积平方公里,详规面积平方公里,是依托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陶瓷产业的示范区,将突出电瓷发展方向,加强陶瓷产业聚集,主要吸引投资额在万元以上的企业入园,形成规模企业群。
致力到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亿元,建为中国陶瓷科技XX基地和国际陶瓷制造基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
园区自年月动工建设到年月止,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开发余亩。
目前入园企业共达家,计划总投资亿元,其中XX 溢百利等家企业已投产,到年月底止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万元,工业增加值万元,出口创汇万美元,上缴国地两税万元,安排劳动力余人。
二、醴陵市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势(一)历史悠久,产业基础雄厚醴陵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有着近两千年的陶瓷生产历史。
年醴陵发明的釉下五彩瓷,多次荣获国际金奖,使醴陵陶瓷蜚声中外。
新中国成立后,以国光瓷厂为主的一批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被确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用瓷和国家礼品瓷。
改革开放以后,炻瓷产品系列的开发,又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年,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增加到了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目前,醴陵陶瓷占全省总量的,占全国陶瓷总量的,占世界日用陶瓷产量的%。
醴陵市陶瓷产业拥有一批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如湖南XX瓷业公司、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醴陵火炬电瓷电器公司、华鑫电瓷电器公司、阳东电瓷厂、泰鑫瓷业公司、港鹏实业公司等,它们的资产和销售收入都超过了万元。
祖祖辈辈的传承,省陶瓷研究所、省陶瓷轻工技校的教育培养,为醴陵市造就了一批陶瓷科研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数万熟练技术工人,其中产生了邓文科、陈扬龙、李人中、刘自强、李朝晖、贺燮炎等数十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程师,年,醴陵市又有位陶瓷艺术家被授予“陶瓷艺术大师”称号,名艺术家被授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二)品种丰富,市场覆盖面广醴陵陶瓷产业能够经久不衰,关键在于生产技术和产品设计的不断改进XX。
自主发明的釉下彩瓷,生产工艺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一批脱颖而出、具有自主XX能力的XX陶瓷企业,如炻瓷龙头企业XX瓷业有限公司就自主开发了大系列多个品种,多种釉色的炻瓷产品,其色釉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高温瓷龙头企业国光瓷业集团公司近年来不断开发出骨玉瓷、康玉瓷、象牙瓷等新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其研制开发的成型微波干燥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使干燥效率提高了倍;XX的民营企业安沙尼公司开发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轻质陶瓷填料被联合国授予“科技XX之星”称号;浦口高压电瓷电器有限公司研发的千伏六氟化硫套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国家星火科技项目;湖电特种陶瓷厂与清华大学共同开发生产的耐磨瓷,其生产工艺技术特别是粘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依托陶瓷文化底蕴而发展起来的艺术陶瓷正在做大做精,各工艺美术大师制作的艺术陶瓷精品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畅销国内外。
目前,全市陶瓷产品已涵盖日用陶瓷、艺术瓷、电瓷、工业瓷、建筑瓷五大系列,品种达到多个。
(三)外向度高,产品遍布世界醴陵市的经济外向度主要表现在陶瓷产业上。
在全市家能够直接进行对外贸易的企业中,陶瓷企业就有家。
年,全市出口日用陶瓷亿件。
陶瓷产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中东和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省出口产品中名列第七位。
日用陶瓷以上出口,特别是炻瓷产品以上出口,年出口额过亿美元,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四)引气入醴,产业快速升级年月,天然气进入醴陵并成功点火,月城区燃气管网建设已全面完成。
目前,全市已有多家企业完成了“油改气”窑炉改造,家企业已正式使用了天然气。
每年可为工业企业节约能源成本亿元,产品合格率普遍提高个百分点。
醴陵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后,燃料成本普遍下降,生产成本将降低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以上;环境污染大幅度减小。
引气入醴加快了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提升了陶瓷产品品位,推动了陶瓷产业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
(五)政策扶持,实现产业集聚多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国有、集体陶瓷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大力调整陶瓷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向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构建陶瓷产业集群。
使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由年的亿元迅速增加到年的亿元,醴陵市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区、城郊和国道东南乡沿线的浦口、王仙、黄沙、大林、孙家湾、嘉树、泗汾等乡镇。
多年来形成了以国光瓷业、群力瓷厂为代表的城北工艺美术瓷产业区;形成了以XX瓷业为代表的嘉树、孙家湾炻瓷产业区;形成了以浦口电瓷厂、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为代表的浦口、阳东、大林电瓷产区;形成了以泰鑫瓷业为代表的城南工程陶瓷产业区和沈潭、东富工业陶瓷产业区等几个XX明显的陶瓷工业集聚区,基本呈现出“XX产业块状经济”格局。
醴陵陶瓷产业内部自然分工协作关系初步形成,陶瓷产业链中的原材料供应、运输销售、瓷泥加工、彩印包装、陶瓷市场、技术开发等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已建立起来。
陶瓷颜料、包装、机械等配套服务企业发展到多家,产业上下游物资供应网络比较健全,基本可以实现区域内采购,醴陵陶瓷产业集聚的势头越来越明显。
三、醴陵市陶瓷产业存在的不足(一)管理水平低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醴陵陶瓷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大部分还是家族式管理。
管理人员多为亲属、亲戚、朋友,素质普遍不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醴陵大部分陶瓷企业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
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甚至云南、贵州等省份偏远山区,未经培训就上岗,生产技术和经验不足,造成企业生产效率比较低。
醴陵陶瓷企业产品合格率普遍较低。
日用瓷企业上半年(雨季潮湿)产品合格率普遍只有-,下半年产品合格率(旱季干燥)-,达到的很少;电瓷企业上半年产品合格率普遍低于,有的不到,下半年一般为-,超过的很少。
低产品合格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升高。
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内几乎都是中小企业。
年陶瓷企业资产和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家。
(二)营销能力较弱,自主品牌打造困难醴陵的陶瓷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规模和管理水平的不足,只能追求短期效益,习惯于跟风生产,市场上什么畅销就模仿生产什么,频繁转产,生产随意性很大。
一中小企业也不愿意投入资金去开展XX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始终无法形成有自身XX的产品。
醴陵大部分陶瓷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不舍得花钱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
已有的知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对仿冒行为没有去积极压制、打击。
结果,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都不高,有一定名气的品牌又被仿冒,使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受挫。
如陶瓷研究所生产的五彩扁豆双禽图瓶(即“巴拿马瓶”),群力艺术陶瓷公司、红官窑生产的“毛瓷”系列产品,金煌瓷艺等企业生产的知名工艺美术大师瓷艺作品等等,都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让一些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有机可乘,肆意模仿、跟风生产,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上不良做法损害了整个醴陵陶瓷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品牌XX誉。
醴陵市的政府部门对产业品牌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积极申报区域产业品牌,使作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醴陵陶瓷产业品牌远远落后于许多XX的陶瓷产地。
(三)历史问题突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由于醴陵陶瓷企业基本属于民营中小企业,企业整体资金不足,许多企业主要资产已抵押在金融机构,已不能再次抵押。
还有一大批民营企业从原乡镇企业或国有企业改制衍生过来的,其土地等资产性质仍停留在集体性质,或未进行产权过户,根据银行规定集体土地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到银行进行贷款抵押。
近年来还有相当一批新办企业因违规用地等问题至今还未取得土地使用证,而未取得土地使用证的地面附着物同样也没有抵押效力,无法获得贷款。
再加上醴陵企业信用差的历史性因素决定了醴陵陶瓷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近年来,醴陵各银行投入到陶瓷企业信贷资金总额在逐步萎缩,这与浏阳市企业能够获得大量的银行贷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醴陵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产业链条过短,缺少专业分工协作醴陵大部分陶瓷企业处于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从制泥到产品设计再到成品出厂,几乎都是企业独立完成。
未形成制泥、成型、烧制等专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配套市场。
包装设计、印制等相关产业也不配套,特别是高档日用瓷、工艺美术瓷需要的精制包装,本地生产不了,到外地订制,因量小、批次多而价格很贵,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利润。
(五)恶性竞争严重,行业协调机构缺失由于陶瓷企业投资起点比较低,开办容易,只要从事过陶瓷营销、管理,拥有一定资金、技术或客户订单的人员纷纷独立建厂生产,使醴陵陶瓷生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新成立的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断的挖技术、挖人才,并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形成了行业内无序竞争的局面。
如日用细瓷畅销时,很多企业就一哄而上建厂生产日用细瓷,挖国光、群力、永胜等国有企业技术人员,低价抢夺市场,致使两败俱伤。
近几年来,由于炻瓷、电瓷走俏,各路人马又纷纷建厂或转产生产炻瓷、电瓷,致使炻瓷出口价格大幅度下降,电瓷在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销售价格无法提升。
由于醴陵陶瓷产业集群中缺少较为强势的行业协会等协调机构,目前难以扭转集群内部的恶性竞争,影响了醴陵陶瓷产业的整体发展。
(六)政策引导乏力,缺少落实执行机制醴陵陶瓷产业缺乏长期整体规划,对产业如何布局、配套,如何鼓励产业集聚,如何实施人才培养与科技兴瓷,如何塑造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如何实施行业有效管理等等,没有制定出既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又切合醴陵本地实际情况的具体规划与措施,导致醴陵陶瓷企业分布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多,市场秩序混乱,没有完全发挥出产业集群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