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电影对方言有关的取舍

论电影对方言有关的取舍

论电影对方言有关的取舍
20世纪60年代,电界出现一部纯方言影——《抓壮丁》,该片以四川方为影视语言,揭露并讽刺了国民基层政权鱼肉乡民又互相倾的丑陋行径。

之后,因国家广普通话,方言在银幕上乎销声匿迹。

直至90代初,方言在电视小品等艺术形式显示其幽默效果,使观众再次方言产生兴趣。

于是,大概从五代电影导演到第六代导演,方言为影片语言的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侵占电空间。

这种电影方言现象引人们对其热烈讨论,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今就电影门娱乐艺术对方言的取舍作几个方探讨:电影究竟要不使用方言?究竟应选什么方言作电影语言?电影选方言究竟以多少使用量宜?
、电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
对于电影否需使用方言,即影对方言必要的取舍,得从电影语言及方言本身寻找答案。

(一)电影言
电影运用的物质元素主要包括活动影像和与之相匹配的声音,它诉诸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共营造整个影像世界。

电影中的声即电影语言,亦被为“视听语言”,是影片中必不可的元素,“这不仅是因为音的出现帮助营造更具真实感的影像世界,还为声音使得电影在叙事、抒情及意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更丰富的效果。

”1]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在实践中都同样发现一个实:声音在打动观众感方面要比单纯视觉画面来得更接、更易实现,电影声在电影艺术诸多要素逐渐取得
了更显要的学地位。

(二)方言
“方言,俗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指的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2]而所谓“一定的地域,其范围可大可小,大的可以是几个省,小的可以是一个村子只要“一定的地域”的言有明显差异,就会产生XX地方的XX话”的通俗法。

方言有大有小,还有级、再下级的层次分类据调查,方言在任何民族或国都普遍存在,只是异大小不同而已。

汉语方言尤为杂,当前我国大致存在七方言,即北方方言、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可见,我国方言丰富多,异彩纷呈。

(三)方言的艺术魅力电影语言
我国艺术形式多种样,其艺术语言不少与方有密切关系。

可见方言在艺术中一直都展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拿戏曲而言,国戏曲有多种,如京剧、豫、越剧、川剧、闽剧、婺剧等但“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定的地域,采用当代的言,改造当地的民间歌舞而成[3]。

事实上的确如此,如腔用陕西方言,粤用粤语,评弹用苏白,剧用京腔、京韵等,而区别方戏曲的根本特征不是声腔,而是方言。

戏曲因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就会造不同戏曲的旋律、行腔上的变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丰富的地方戏曲声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应归功于我国复杂的言,而地方戏曲的艺术力也当然得益于我国丰富样的方言。

由此可,方言在艺术形式中确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

电影,为一种新型的、以叙事主的视听娱乐艺术,依赖于活动的像和
与之相匹配的电影语言,二共同构建整个影像世界。

影片容主要是影片人物的活,因此电影出现大量物对话不可避免。

人物对话即电语言的人声,包括人物语言、语气、力度、音和节奏等。

影片中物通过声音传达的不仅是单的事件信息,还有很微妙的其他信息,如发人物的生理状况、态度、情、思想、性格、修养等,都体现其自的独特性,展示的是己独有的特定个性。

因此,电影人物语言不但是影生活中交流信息的必需工具,也是片中人物抒发情感、阐发思想重要介质,因而,电影中的人语言是影片塑造人物造型重要手段。

方言作为一地域的地方话,除有其语言的特个性外,还有其浓厚的文特征。

若以方言为电影语言则其对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人物背景渲染都起十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人物性的表现,无疑起到惟妙肖的刻画作用。

也因为方言的特殊魅,使得其在电影作品中频繁出,如《秋菊打官司(1992)、《有好好说》(1996)、《鬼子来》(2000)、《一个不能少》(2001、《寻枪》(2002)、《手》(2003)、《甲方乙》(2003)、《心急不了热豆腐》(2004)、《下无贼》(2005)《举起手来》(2005)、《三好人》(2006)《疯狂的石头》(2006)、《落叶归根》(2007)、《十全九美》2008)、《疯狂的赛车》(2009)、《唐山大震》(2010)、《林外传》(2011)等。

这些影因其使用方言而赢得大多观众的肯定,甚至有带来历史上罕见的收视和票房率,这无疑说明了方言的用使得电影获得空前成,又说明电影中的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二、电影对言类型的取舍
作为娱乐艺术的影,为达到其娱乐和业的成功,采用方言为电影语言
已被证实切可行。

然而在方言的类型选取,导演还是有所取舍的。

(一)电方言至少能大致听懂
由于我国方言种类繁多一般大都在其特定地域通行用,它们作为方言区人们的第一言,在其所属区域为主要交际言,而且它还是一种自态的语言,方言区们从一出生就浸染自然的地域文化及方语言中。

我国汉语言间差异有大有小,差异小的基本能听懂,差异大的有的起来竟然像是说外语。

着各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通话的推广,越来多的人除使用早已学会的家乡方言,在更多场合使用普通话作交际具来交流思想。

自改革开放,农村与城市间交更加密切了,不同言区的人们在一起工生活更加频繁了,使得们之间更多地接触各种方言,有的至还相互学习对方幽默风趣的异地言,既丰富了生活,又提了生活的乐趣。

因此,电影导在制作影片时,有人们之间对方言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后,对方言的选择要比代导演有更多可选,但选用何种方言影视语言时,还是关注方言的差异性的,即量选择与普通话接近的、观容易懂的方言。

要是所选方言对观而言,一点都听不,那就无法产生共鸣,这直接预着电影的失败。

这正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主任周磊先生所言,一些剧作使用方言能更好地体现艺术涵,也更草根、更有趣。

如果其他地域的受众听不剧中方言,作品就失去广泛传播的能力。

”[4]
(二能大听懂的电影方言
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而普通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言的。

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看,七方言中,北方方言与普通最为接近,使用人口约占汉族
人口的73%;而剩六大方言,则“闽、粤方言与普话距离最大,吴方次之,湘、赣、客家方言与普通话距离对较小”[5]。

所以,导演选方言类型时,可以此为参。

事实上,电影制作者选择方言时的确是有所考虑,“影视作品里的方言,多东北方言、四川方言。

这是因为东方言和北京音相近,‘可懂’高;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云、贵、川三省及周边地区有1多人口在使用,内部一致性较,‘可懂度’也高。

”[4]因此成功的方言电影所选的方言多是北方言,具体表现在其下分类,即“次方言”上,它括东北方言、华北方言、西方言、西南方言等如电影《抓壮丁》(1963,四川方言)、《秋菊打司》(1992,陕西方言)《有话好好说》(1996,陕西方言)、《小》(1997,山西方言)《鬼子来了》(2000,河北唐山方)、《安阳婴儿》(2001,河南方言)、寻枪》(2002,州方言)、《手机》(2003,四川方言、东北方言、南方言)、《甲方乙方》(2003,东北方言)、《天下贼》(2005,东北方言、河方言)、《举起手来》(2005,青海方言)、《三峡好人》(2006,山西方言)、《狂的石头》(2006,重庆言、青岛方言、广东言)、《唐山大地震》(2010河北唐山方言)、武林外传》(2011杂糅东北方言、陕方言、天津方言、山东方言河南方言、上海方等多种方言)等。

可,北方方言在电影中成为首方言,这与其和普通话接近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绝大数不无关系。

当然也有一些非北方方言电影,但数量、影响度都不北方方言电影。

三、电影方言使用量的取舍
自影使用方言至今,电影实践已实方言电影有其特定的优势这一点不
容否定,但方言影片中的劣势也是客观存在。

一)辩证地看电影的方言
某些方言被选电影语言,达到其美的艺术表达效果,比在塑造人物形象、还原社会原生态制造喜剧效果方面,言尽展其优越性;同时方言也为中电影增添一片新的气象,这些是电影方言的优势,且其优势在各纸、刊物中的研究论文都得到了论证。

但方言因其词、句法及语音有一的地域性,又多呈语态,因此,直接用于影片中其果欠佳,导演一般对其进包装以增加符合剧情、人等要求,或人为改造方言使其往普话靠近,构成方言普通话,借以增强方言的艺术现力。

电影除有娱乐功外,还有一定的宣传教功能,这也是艺术作赋予的艺术审美价。

因此,方言在影片中的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会弱社会教育功能,如影响推广普通,削弱艺术追求的高雅艺术水。

另外,方言对电影的大众传不如普通话那样普遍,而更多是适合于所属方言的特定人群。

(二)电影中方言使应以适度为宜
一部电影其语采用方言的用量也是响影片成功与否的重因素。

方言有优势有劣势,故影片对言使用应以适度为宜。

电影属众娱乐艺术,面对的观众是全民的,其成功的衡量标准不了全民的一致认可。

虽影片中有整部都使方言的,有的仅使用一种方言如《抓壮丁》;有的夹杂多种方言如《疯狂的石头》,总体看来,数量不多,更多的是部使用方言,这样更有利于电影的康发展,也更能满艺术本身、视听观和影视政策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影对方言的选用可得到肯定,但所选方言应以北方言为主,电影使用方言以适度为主,不能滥用言。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