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比较教育导论
授课老师:杨九斌 联系方式:jiubing20050926@
第一节 比较教育的产生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1
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 (1817年以前)
2 比较教育的奠基时期(1817年~19世纪末)
3 比较教育的形成时期 (20世纪上半叶) 4 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二战后至今)
• 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也称 为“学科倡导阶段”或奠基阶段。
• 思考:
• 比较教育首先兴起于何处?为何?
• 比较教育研究为何起初主要有政府官员实行? 这背后反映了何种问题?这种现象对比较教育 研究取向与什么影响?
三、比较教育的形成时期(20世纪上半叶)
• 迈考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 1861-
➢ 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 的发展方向。
➢ 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比较的研究方法,尽管还不具备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品质,但毕竟明确地把比 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这就为比较教育摆脱 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 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
• 库森(Victor Cousin,
• 《演说家》 、《共和政体 》
• “一个名符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任何 问题,任何需要云云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进行 演说,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 势,得体、审慎地进行演说。”
马可·波罗
(Marco Polo, 12541324)
意大利旅行家 《东方见闻录》
玄奘(602-664)
• 比较教育的真正价值主要还不在于从别国的 教育中移植某一个片段,而是在于分析和理 解别国教育制度中体现的精神,在于从深入 的分析比较中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从而找 到改善本国教育的途径。
• 方法论
• 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认为要联系各国教育 的不同社会环境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分析比较。
• 反对孤立地研究教育,明确提出了“民族性”概念和研 究校外事物的主张。
• 薛福渐记(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奠基时期的特点
❖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 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 但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 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社会生活的联系, 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 论。
《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
• 1.建立和研究比较教育的必要性和设想 • 四条建议 : ❖ 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任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
资料的搜集工作; ❖ 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教育资料,提供国际教育协会分析
研究,以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 ❖ 建立师范学校教育体系,用最新的方法培训教师; ❖ 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期刊,传播教育改革经验。
• 《第七年报告》
• 赞赏了普鲁士学校出色 的教学方法和非强制性 的纪律。
• 田中不二磨( 1845-1909 )(明治时 期人,1875年被提升为日本文部次长)
• 《理事功程》
• 1871年参加日本使节团对欧美的访问,考察了 欧美教育制度,对日本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
• 中国:洋务运动,兴西学,学洋技
1792~1867,法国比较教育学家 ,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 )
• 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 鲁士的教育,并写出了《关 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 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 教育制度的基本法——《基 佐法案》(1933)提供了重 要参考。
• 霍拉斯·曼(Horace
Mann, 1796~1859,美国 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 , “公立教育之父”)
• 任何出色有效的教育都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之中的, 因而总是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特性,理解这种反映在教育 中的民族性,将促使我们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我们自己的 教育制度,从而也更有效地吸收利用国外的教育经验。
• “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并且
校外的事可以支配和说明校内的事” 。
•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克斯坦称这一时 期的教育比较为“旅行者见闻”(travellers’ tales)。
二、比较教育的奠基时期(1817年~19世纪末)
马克·安托万·朱利安 (1775-1848 ,见习记者、见习外交官
,1817年以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比较教育之父” 、“ 国际教育研究的先驱” )
1943,生于英国南约克郡,曾进入牛津大学三一 学院学习,师从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政论家罗斯金。 “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
• 《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 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1900)
• 目的论
• “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应当是直接地借用 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经验,而是在研究别国 教育的基础上,以改善本国的教育为目的。 ”
唐代僧人,7世纪中期 到印度学习佛教
《大唐西域记》
史前时期的特点
❖ 主要是旅游者、访问者的观感描述,并做一些印 象性评论;
❖ 随意性强,主要是出于一种兴趣和个人爱好; ❖ 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很多比较主要出自其他目
的,如抨击本国政府不重视民生,国家治理有问 题,通常采用一些教育例子来说明; ❖ 几乎没有实际应用目的。
2.比较教育研究的调查表格
影响和历史贡献
➢ 第一次系统地倡导和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 想,他的《纲要》被比较教育界广泛公认为最早系 统阐述关于比较教育设想的序言性草案。
➢ 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比较教育作为 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形成作出了开 创性的工作。他的开创性工作使比较教育的研究工 作结束了以前那种零散地夹杂于别的学科研究或纪 实性文艺作品中的无序状况,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 。
一、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 (1817年以前)
• 比较教育的根源存在于更遥远的 历史之中。
色诺芬(
Xenophon,公元前 430-前355,希腊历 史学家)
苏格拉底的学生,著 有《回忆苏格拉底》 、《波斯国王塞勒斯 传》 等。
• 西塞罗(Cicero,公元
前106-前43年,)
• 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散文家 、政治活动家,雄辩术的倡 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