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名人之陈独秀

近代名人之陈独秀









对书法,陈独秀也有一套理论:他认为写字如作画一样,既要有天分,也要 有功夫;功夫锻炼内劲,天分表现外秀。字要能达内劲外秀,那就有点样子 了,即所谓“中看”了。庸人写字,只讲究临摹碑帖,难免流于笨拙,有点 才气的人,又往往不屑临摹,写出字来有肉无骨,两者都难达妙境。 陈独秀的朋友沈尹默是著名书法家,其作品在中国书坛颇受青睐。沈在 《我与陈独秀》一文回忆:“……陈到寓所来访,一进门,大声说:‘我叫陈 仲甫,昨天在刘之家看到你写的诗,诗作得很好,字其俗入骨。’当时,我 听了颇觉刺耳,而转念一想,我的字确实不好,受南京仇涞之老先生的影响, 用长锋羊毫,又不能提腕,所以写不好,有俗气。也许是受陈独秀当头一棒 的刺激吧,从此我就发愤钻研书法了。” 据沈尹默回忆,此事当发生在1917年之前。晚年的陈独秀定居四川江津时, 曾经给台静农写过信,又谈及沈的书法:“尹默字素来功力甚深,非眼面朋 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 真,羲之字多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那刻意学之,字品 终在唐贤以下也,尊见以为何?” 信中“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米南宫就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欧”, 为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褚”,为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真”,为唐代 书法家颜真卿。
第二位、鸠占鹊巢的高君曼
• 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 • 天生丽质 • 聪慧贤淑 • 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

高君曼是高晓岚的亲妹妹。她比姐姐整整小了10岁。高君曼天生丽质,聪慧贤淑, 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型女性。 高君曼在北京师大读 书期间,经常读到陈独秀的文章,她十分崇拜姐夫的才气与胆识,经常在同学面前 谈论他并引以自豪。由于陈独秀与高晓岚不睦,他极少与高家人来往接触,而对于 这位才貌双全的姨妹子却刮目相看。高君曼热爱文学,经常到姐夫家求教,陈独秀 则热情辅导。由于过从甚密,加之陈独秀的人格魅力,两人感情日益加深,从亲情 演变成了爱情。 1910年,陈独秀居然与高君曼公开同居,继而宣布他们要正式结婚。高晓岚对自己 的丈夫和妹妹的离经叛道行为,既很愤怒,却又束手无策。双方父母也感到有苦难 言,无可奈何,大骂逆子叛女玷辱门风。陈独秀一不做,二不休,带着高君曼私奔 杭州上海,在那里过着甜甜蜜蜜的同居生活。1916年12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 请陈独秀担任该校文科学长,高君曼也随之去了北京,大大方方当上了陈教授夫人。 陈独秀与高君曼,从1910年至1925年共同生活了15年。这段时间,也是陈独秀一生 中最紧张,最繁忙,建树与贡献最大的时期。他参加辛亥嗝命,二次嗝命,从“五 四”运动的指挥者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

只好在上海《民国报》上登出“寻人启事”。陈独秀看到报纸,这才从杨州 发回电报,说是“外出治病,初有好转,可以扶病视事”。 1927年大嗝 命失败后,陈独秀蛰居武昌。在中共“八七”会议上,他被撤消了总书记职 务。陈独秀的垮台,施之英也就在此时离开了他,在上海另嫁他人。他们的 “夫妻”生活仅仅维持了14个月。
• 1905年(26岁)在安徽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 王会,任总会长。 •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 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 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 创办《甲寅》杂志。


高君曼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支持者与助手。她帮助编辑 出版《新青年》杂志,接待联络地下同志,掩护陈独秀的地下活动,营救陈 独秀出狱,甚至与他一起被捕坐牢。她与陈独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度过 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艰苦紧张的生活把高君曼累坏了,身患肺结核也未 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自1922年起,两人感情逐渐冷淡,陈独秀对红颜 开始慢慢疏离。无奈之下,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一儿一女移居南京。自此一 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了。孤苦的高君曼也在重蹈姐姐的境遇。
第三位、一拍即合的施之英
• 上海私立医院女医生 • 医术高明 • 善解人意

1925年冬,陈独秀的胃病又发作了,他来到上海一家私立医院诊治,接待他 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医生。 她叫施之英,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她不但医术高明,服务态度也很热情,善解人意。她向他解释说,你可能是 生活没有规律,饮食调理不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病。只要及时治疗,注 意休息,不会有大问题。 陈独秀一边听着施之英的嘱托,一边瞩目她那 楚楚动人的美丽形象。眼前不禁一亮,此情此景,不正像10年前与高君曼面 对面谈诗论文的情景再现。他感动了,自此之后,他天天都要去找施医师看 病,而且得知她还是个未婚女子。于是,他很“策略”地向对方暴露了自己 的真实身份。陈独秀?施之英不禁一怔,眼前的病人原来就是他,她庆幸自 已有缘结识这位心目中的崇拜者。他高谈阔论,剖析国内外形势,纵谈社会 变革的潮流,使施之英大开眼界,大长知识,深深佩服这位名不虚传的风云 人物。 一来二往,接触密切,“病人”和医师的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此,陈独秀一天不见到她就烦燥不安、寝食不宁;同样,施之英一天不见 到他就魂不守舍、度日如年。他们实在无法分开了,很快就在医院附近租了 一间民房过起了“夫妻”生活。接着,他们又大大方方去杭州、杨州等地度 “蜜月”。 陈独秀“失踪”了,引起了党组织的关切,派人四处打探寻 找也无下落,

潘兰珍当即辞去了工作,把女儿送往南通娘家,来到南京,在老虎山附近 租了一间民房,靠做点女红零活维持生计,照顾陈独秀的牢狱生活。1937年8 月,陈独秀只坐了5年监狱就提前释放了。 陈独秀出狱后,穷困僚倒,居无定所,只好带着潘兰珍辗转武汉,到来重 庆,投靠至交邓仲纯家,后来还把三儿子陈松年一家也接了过去。几家人住 在一起,房子大挤,很不方便,于是陈独秀又搬到江津县五举乡石墙村居住。 在此练练书法,会会老友,闲暇时翻译一点书稿。生活虽很清贫,倒也安闲 清静。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与世长辞。就是这位年轻而又贤慧的 潘兰珍,相伴他走完了63岁人生之路……
•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缺席选举为中央局书记。从一大到五大,先 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 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 人。
1927~1942
•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陈独秀成为共产国 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 • 1929年11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 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 •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 囚禁于南京,知道1937年被释放,最后长期居住 于四川江津。1942年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享年63 岁。
第四位、相濡以沫的潘兰珍
• 纺织厂女工 • 年轻贤惠 • 患难与共

•Hale Waihona Puke 陈独秀撤职之后,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永里租界居住下来。这天,陈独 秀的胃病又发了,准备去医院看病,不小心跌倒在弄堂里。刚好被下班回来 的潘兰珍看见,她赶紧把他扶进自己的居室,然后又陪着他去医院看病。一 连几天,都是她在熬汤煎药照顾着他。一蹶不振的陈独秀,遇上这样一位好 人,使他十分感激。 自此之后,他们经常往来。因为他们是近邻,也就 没有什么拘束。陈独秀教她读书写文章,潘兰珍则经常买好酒菜留他在家里 吃饭。时间一长,如花似玉的潘兰珍居然爱上了这位比自己父亲还大的老头 子。后经邻居许大姐出面作媒,老夫少妻终于在1930年正式结婚了,后来还 生了个女儿叫陈凤仙。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送往南京老虎山模范监狱关押。 经庭审,判处有期徒刑13年。报纸登出后,潘兰珍这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就 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陈独秀身临囹圄,知道自己是政治要犯,身体又 不大好,牢狱之苦,生死难料。而潘兰珍比自己小20多岁,这辈子岂不坑害 了她。于是他在狱中修书一封,叫她不要等他,劝她再嫁。潘兰珍并没有这 样做,她说,如果此时我离开他,这对他打击太大了,我们既然是夫妻,就 要生生死死相伴一辈子。
风流才子的女人们
• 第一位,明媒正娶的高晓岚
• 安徽统战部副将高登 科的女儿 • 眉清目秀 • 处事得体 • 将门闺秀一枚

1896年,17岁的陈独秀考取了秀才。少年高中,前程似锦,不少有头有脸的 人家都争着与他家联姻。经母亲与叔父陈昔凡做主,与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 高登科的女儿高晓岚定了亲。 高晓岚比陈独秀大3岁,生得眉清目秀,体 态端庄,大方开朗,处事得体,不失为将门闺秀。1897年陈独秀赴南京参加 乡试落榜,于当年8月回家与高晓岚拜堂成亲。 门当户对,两人感情倒也正常。10年左右,高晓岚就生了3男2女。随着时 间的推移,子女的增多,家务的沉重,使脾气暴躁、性格倔强的高晓岚时常 唠叨不休,甚至发火骂人,令陈独秀难以容忍。陈独秀是个个性释放,思想 激进,敢于向传统挑战的人,而又没有高晓岚文化,观念保守,两人没有共 同语言,为此也经常吵吵闹闹。例如陈独秀要剪辫子,她就坚决反对,还骂 他是洋鬼子;陈独秀要去日本留学,她不但极力阻拦,还把筹措的留学经费 藏起来,使两人感情裂痕日益加深,不断暴发矛盾冲突。就在高晓岚怀着第 五个孩子时,陈独秀已经移情别恋,夫妻关系名存实亡。自此,高晓岚便在 陈家独守空房,恪守妇道,抚养儿女,孝敬公婆,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陈独秀书法欣赏
历史评价
• 六大历史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 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他创办的《新青年》杂 志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领导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陈独秀书法外秀内刚
• • 陈独秀,不仅在新文化运动中走在前列,作过一定贡献,而且在书法实践和 理论上也有很深造诣。 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回忆:“……至于写字,我喜欢临碑帖,大哥总劝 我学馆阁体,我心里实在好笑,我已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决不愿 意再上进,习那种讨厌的馆阁字做什么!” 陈独秀在书法上确实下过一番功夫,台静农回忆说:陈早年喜欢书法,并 用功于篆字。他以行草写成一幅四尺立轴,体势雄健浑成,不特见其功力, 更见其襟怀,真不可测。此幅字写于四川江津,是陈独秀晚年作品。此时, 陈独秀已贫病交加,过着凄楚的日子,故台说他“更见此老襟怀”。 1932年,陈独秀被捕入狱,当时的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曾请他写字,陈 提笔写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相赠。据陈独秀当年的下属和 朋友包惠僧回忆,陈还给一名侦缉队长写过字,内容为“还我河山”和“先 天下忧”两条横幅。 画家刘海粟也到监狱探望过陈独秀。陈写了一幅字送刘,刘也送一幅画给 陈。包惠僧说,陈独秀能写好几种字体,看起来是相当挺秀的。包喜欢他的 行草体和板桥体。包此语不假。早期的《向导》杂志的刊名二字就出自陈独 秀之手。笔者曾在国家图书馆(当时为北京图书馆)期刊库见过《向导》杂 志,刊名二字,清秀中透着一股英气,外秀内刚,反映出陈独秀的青春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