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工业化、城市化不仅引起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变革。
本节对后一方面加以探讨。
一、城市性:社会学家有关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结构的研究(一)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最早主张城市生活具有自身特点和研究价值的社会学家。
在1887年出版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中,他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即以小乡村为特征的礼俗社会和以大城市为特征的法理社会,并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作了对比分析。
在他看来,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彼此关心,团结一致,亲密无间。
这种关系为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其基础是共同的利益、目标、价值和规范,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支配了礼俗社会的一切。
而在法理社会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日渐衰微,人们很少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私利。
因此,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生活的特点就是唯我独尊,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甚至互相敌对。
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其性质与礼俗社会明显不同。
(二)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滕尼斯等人的城市研究重点在于对社会关系的考察,这种研究是宏观层次的,基本未涉及对城市居民社会心理特性的研究。
这个方面的工作是由另一位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开创的。
在名著《大城市与精神生活》一书中,齐美尔将“大城市型特性”描述为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理性和非情感化,并把这种独特的城市个性看作是城市居民适应和接受工业化城市新环境的结果。
齐美尔认为,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各种刺激急剧增加。
个人生存于城市中,必定要发展出应付这些刺激的能力来。
个人必须区分出重要与不重要的刺激,对不重要及与个人利害无关的刺激,就不予关注,而集中精力应付那些重要及对个人利害攸关的刺激。
这种分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其结果是使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人格特点渐形相异。
城市居民具有复杂和老于世故的人格,工于心计,而整个城市社会也就变得较具理性,重视效率。
齐美尔以其对金钱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揭示了城市理性的突出表现。
他说:“大城市始终是金钱经济的地盘。
”金钱在城市生活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发达的劳动分工要求有普遍化的交换手段,金钱正好发挥着这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钱具有一种适用于世间万物的共性:它要求交换价值。
它把所有的人格和品质都简化成一个问题:‘值多少钱?”’所以城市人对陌生者的态度相当冷淡,对整个社会的看法相当冷静,人与人之间亦保持相当的距离。
城市人多用理智而不用情感来处理日常事务。
也正是由于这种个人心理上的特性,城市人可以忽略日常琐碎事务,而达到一种个人心灵上的高超境界。
不过他又认为,虽然城市允许个人心灵高超境界的发展,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成一种对社会的疏离感,个人于是变成渺小而无关紧要的个体,在社会体系中变得微不足道。
为了显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齐美尔认为,城市人几乎都有一种从事怪异行为的冲动,而个人标新立异的行为,变成城市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三)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路易斯·沃思1938年发表论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在该文中,沃思认为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征,即众多人口、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
这些特征的每一方面都进一步决定了城市生活的其他一系列特点。
就人口数量而言,城市生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量的人口会在城市的文化和职业上产生异质性。
(2)文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城市生活中正规控制结构的需要。
(3)千差万别的众多人口成为专业化急剧扩大的基础。
(4)城市是以次属关系而不是以首属关系为特征的。
(5)大量人口造成了分散与混乱的可能性。
人口稠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于:(1)它促使城市居民丧失了对他人“比较有人情意味的方面的感受能力”。
(2)异质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的结合,会使城市人产生比较强烈的“容忍差异”的意识。
与此相伴随,人们尽管在身体方面相距很近,但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往往很大。
被迫在身体方面接近的城市人彼此之间总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3)密度过高会引起反社会行为的增加。
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摩擦与冲突往往不可避免。
人口异质性的后果是:(1)在城市环境中,各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将打破顽固不化的等级界限,阶级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
而当门第这类稳定因素在个人奋斗的巨大成就面前黯然失色时,城市中势必出现高度的社会流动。
(2)社会流动可能会伴以人们身体的移动。
(3)千差万别的人群的集中,必然导致进一步的非个性化。
总之,上述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城市特性进行了探讨,其中滕尼斯是在与传统的乡村生活的比较上考察了城市生活的特点;齐美尔首次对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特性作了系统的分析;沃思则从城市人口的三个基本性质出发,系统地推演出其对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所产生的影响。
这些考察是有价值的,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性质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上述探索的缺陷在于:其一,它们都只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生活的研究,其间虽然包含着城市生活的各种共性,但终究难以全面、普遍化;其二,上述社会学家都认为城市生活取代乡村生活具有必然性,但又对这种转变感到悲观。
2010年《福布斯》杂志。
公布的20个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
你认为入口拥挤是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吗?为什么?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一)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现代城市是大量人口的集聚地。
目前全世界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已达几十座,其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近20座。
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城市的人口都在1000万以上。
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之一。
此外,人口密度也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或乡的一个基本指标。
大量的人口在有限的空间地域集聚,使城市的人口密度达到很高的程度。
美国《福布斯》杂志2010年1月4日公布的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中,印度孟买名列第一,深圳排名第五(17150人/平方千米)。
上榜的还有我国的上海、北京、天津。
排行榜前20名中,有15个亚洲城市,其中印度占了5个,每平方千米人口多达29650人的印度金融、娱乐中心孟买排名全球第一,印度加尔各答紧随其后,每平方千米有23900人。
中国有5个城市进入前20名,深圳排名第五,台北排名第七,还有排名第十的上海、第十二的北京与第十八的天津。
《福布斯》杂志指出,排名比较靠前的城市,由于发展太快,地方基础设施无力满足居民需求,因此生活品质大都不是很高,交通经常堵塞。
(二)城市人1:3异质性强俗话说:“人一过百,形形色色。
”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亦使其异质化程度加深。
城市人口的异质化表现在方方面面,如城市社会分工发达,职业种类多,就业结构高度分化,造成城市人口在职业上的异质化;城市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收入亦不同,造成他们在财富上的异质化,现代城市往往是花园别墅与贫民窟并存;城市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造成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的异质化;城市人口来源不同,造成他们在社会背景上的异质化,其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社会习俗等往往大相径庭;等等。
(三)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现代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分工,有不同的产业和职业。
不同的职业一般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相应知识与技能的人方能胜任。
为确保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在现代城市,考试制度非常盛行。
城市中不仅分工细,且不同领域都集中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这些人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又成立了各种专业团体,如律师协会、医师协会、教师协会、工程师协会等。
(四)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从理论上讲,城市人口多,人与人之间相识和建立联系的机会也多。
实际上.由于人们时间、精力有限,除极小的范围外,城市中的人无法与更多的人保持和发展更进一步的关系。
况且由于城市规模大,城市中的人绝大部分是陌生者,第二次相遇的机会实在是很少,所以他们一般都采取较冷淡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以事为本。
从农村初到城市生活的人对此往往难以理解且不适应。
(五)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
邻里、街坊等在传统社会本属初级社群的群体形式在现代城市中变得名存实亡。
家庭关系由于其在传统社会所承担的各种功能不断外化而受到削弱。
城市居民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一般与正式组织相联系,由其来安排与控制。
这种组织也称科层组织,其规模大、分工细,运作按组织章程规定,特别注重形式化的程序。
传统上依靠亲友、邻居便可解决的一些事务,如搬家,城市人一般选择依靠形式化的组织如搬家公司进行。
(六)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改变了城市的职业等级结构,增加了许多受人尊敬的和收入丰厚的职业,并淘汰了不少低报酬的体力工作;现代城市教育制度发达,且接受教育不再是上层阶级的特权,而成为人们谋生的必备条件,因而,教育机会在日益普及。
上述因素相应地提高了人们向上流动的机会。
现代城市的阶层结构由过去的以蓝领阶层(体力劳动者)为主,变为以白领阶层(脑力劳动者)为主。
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在现代城市中被打破,其结果是出现了高度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不断发生,又推动城市阶层结构的进一步开放。
(七)城市文化世俗化“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价值观脱离“神学”(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的束缚,转变为平民文化、价值观的过程,它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世俗化使城市居民凡事讲求实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其一,它使城市社会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以及其他的人类光辉灿烂的智慧之花都首先在城市竞相开放,并结出累累硕果。
其二,它使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摈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往往以人们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效果作为标准。
这有利于鼓励人们勇于竞争,不断进取,以自我实现,但也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其三,它使城市居民具有选择性的价值观念,对与己无关的人或事,一般不作反应,或表现冷淡,而只对与己有关的人或事作出反应。
所以城市居民为人处世往往比较理智;但久而久之,也可能造成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
(八)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其一,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高。
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相应地,其消费水平也比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高,所以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他们对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变得强烈。
在其消费结构中,满足后一方面需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其二,社会化程度高。
城市社会活动节奏快,使得人们在生活服务上对社会的依赖性不断加强。
现代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发达,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加强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