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压制异端和持不同政见者: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可
“诛 其身而没其家”(嵇璜等《续通典》卷一百二十),限制了文人
的 人身自由。
台阁体 荼陵派
永乐诗坛出现的以杨士奇、杨荣、杨溥 等“台阁重臣”为代表的“台阁体”就是明前期
文的 代表。该派也流行了上百年的时间。
他们要求文学要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 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王直为 杨荣《文敏集》所作《序》)。所谓“适性情之正”,就是要抒 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序》)艺 术上崇尚 “雅正平和”,带有浓厚的道学气。
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迁都北京以后, 明成祖朱棣又通过重用宦官和特务来制衡内阁 的权力。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

*对于农业:
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承认已被农民耕垦或即 将开垦的土地归个人私有。
免除三年徭役或赋税。 推行屯田,兴修水利。
*对于手工业:
除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为国家服役外,其余时间都 以“可自由趁作”。
年。
明代中叶——从弘治到嘉靖(1488—1566年)近八十年。
明代后期——从隆庆直到明亡(1567—1644年)约七十多
年。

政治:强化君权专制
经济:休养生息
文化:实行专制
在这些措施之下,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和加 强,国民经济也逐步复苏,思想文化界却更加沉闷。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以后, 和大将军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废经过胡 惟庸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直接将军 政大权集于一身。
明中叶前后七子与唐宋派就是在王氏心学影响下出现的文学流派。
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为首的 “前七 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为首的“后 七子”先后发起了诗文“复古”运动, 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后七 子在思想上反对程朱理学,同情王学, 文学上反对台阁体。具体在响应王学的 表现上,前七子重视批判现实,后七子 更重视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 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他们在 思想上提倡文以明道,但所谓“道”已 经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新内容,打上了王 氏心学的烙印。特别是唐顺之受王畿传 示,其“洗涤心源”、“直摅胸臆”
文学主张受王畿天然自性的“良知 说”的影响甚大。

东林党争 泰州学派的崛起
背景:国本严重动摇
出现了手工业工场,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
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1472~1529):字伯 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 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心学”也称 “王学”。
此心纯是天理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文录·书朱守乾卷》
“心 学”。
*正德帝荒淫无道,宠幸宦官刘 瑾,打压忠臣
*嘉靖帝多年不朝,闭门修道
*实行特务统治,官员和士大夫 普遍流露出消极避祸的情绪

*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
矛盾激化,农民的土地被侵占,手 工业工人受到残酷剥削。
*在统治集团内部,皇帝和
宗室之间的矛盾,皇帝和大臣之间 的矛盾,宦官和朝臣之间的矛盾也 加深。
特别在中国东南经济贸易发达的城市和地方,新兴商人 和市民阶级的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之出现了代 表他们自身利益的政治主张与文化风尚,这就为中国思想文化 乃至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特点。
★思考题
※如何认识明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 ※如何认识明代后期党派之争与文学流派的关系?
★参考阅读
子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 容
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
新年”之类,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政治:危机加剧
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儒学变异
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弘治、正 德时期的儒学大师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
了对故国的怀念,有的还亲自参与]抗清斗
争。
几社也是明末文人团体。“几者,绝学有兴之
几,而得知几其神之义也。” (杜春登《社事始末》),
故称几社。几社的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的影响,反对
“公安”“竟陵”。

泰州学派的崛起
泰州学派的影响
王学左派与东林党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无论是王学左派的兴起还是东林党争,都与晚明经济的繁荣和 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
古代文学
上海大学中文系
课 程 要求
◆ 通过学习原始作品,加强作品的研读。培养对中华古籍的感性 认识,提高自学能力。
◆ 通过分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研读,创造性地将文学史和作品 选的探究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认识中国 古代文学形式特点和文体演进规律。
明 代 文 学
明代社会 文化特点
*对于商业:
降低商业税率,规定“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
论”(《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强化君权的同时,明朝政府还实行高度 的文化专制,以严密控制士大夫文人的思 想。
*八股取士制度:“专取四子书及《易》、
《书》、《诗》、《春秋》、《礼记》
五经命题试士” (《明史·选举志》),八股取士制度一方面牢牢笼 络住文人的心,一方面严重束缚了文人的思想。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
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
领袖的荼陵派兴起。他们提倡“轶宋窥唐”,推

李杜,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
字。
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
荼陵诗派成一代之盛,是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
运动之间的过渡。 茶陵派遂取代台阁体而位居诗坛主流。但因李东阳生活圈
明代社会的分期 明代前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明代中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明代后期社会思潮、党社与流派
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开国,到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朱 由检自缢身亡,明代前后共计二百七十七年。
明代前期——从洪武到成化(1368—1487年)共一百二十

经济:高度繁荣
生产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中心。 杭州、苏州、广州、武汉、芜湖等都市规模 空前。
国内贸易
晚明经济异常发达。不仅农业、手工业空前繁 荣,贸易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海外贸易
隆庆年间解除海禁,海外贸易飞速发展。 加之白银被普遍使用,使国内外商品交换极为方 便。丝绸、茶叶、瓷器、食盐、铁器等货物的出 口,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影响
王学的本意不仅不反朱熹,反而希望把“天理” 转变为内心自然天成的“良知”,达到“此心纯是
天理 的境界,而“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王
文 由于王氏心学打破了成程公朱全理学书的》卷僵化一统《传治习,录冲》击上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 在客观上有利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之下,人们开始关 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人的内在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明初的政治思想观 念,是晚明思想解放潮流的先锋。
缘起
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与 高攀龙等人,讲学于东林书院。而在“讲习之余,往 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爱之 者称为清议,恶之者称为党人。史称“东林党”。
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
阉党的迫害
由于阉党有皇帝撑腰,万历、天启间,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
两党胜败 复社和几社
万历帝的立储问题是所有晚明政治斗争的中心 和导火索。万历皇帝专宠郑贵妃,一心打算立郑贵妃 所生的皇三子为太子,与根据立长不立幼制度主张拥 立皇长子的大臣们尖锐冲突。
明 代 社 会 思 潮、党 社 与 文 学流派
明代社会思潮变化非常显著,它对明代 文学的影响颇巨,应该首先引起我们的注意。
明代社会思潮、党社与文学流派变化的特点
*明代社会思潮是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学发展的中介。
*一方面,社会思潮与文化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另一 方面,党团文社与文学流派又随着社会思潮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东林党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两派相攻不已。不仅很多朝野人士均卷入其中,晚明文 学家也大致各有所属。

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因劾魏 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周顺昌等 人同被杀害。
魏忠贤又使人编《三朝要典》,借三案为题,毁东林书 院。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 等先后被迫害致死。齐楚浙党又造天鉴诸录,加东林以恶 名,并列党人榜于全国,每榜少则百人,多至五百余人,凡列 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朝中善类为之一空。魏忠贤还指 使党羽制造《东林点将录》,将著名的东林党人分别加以 《水浒》一百零八将绰号,企图将其一网尽。
复社在政治上关注国计民生,干预朝政,有点类似 现代政党的雏形。在文学上拥护前、后七子,但反对 “模古”与空疏,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几社是站在现实政治的基点上尊古复古
的,作品对时政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
露。几社文人对晚明流行的王学及思想和个
性解放思潮有一定的补偏救弊作用,反映出
明末新的时代潮流。明亡后,他]们多表达

天启七年明思宗朱由检即位,魏忠 贤自缢死,次年毁《三朝要典》,对东林党 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东林与阉党的斗争, 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东林党人与阉党余孽的战火未熄,复社与几社又成为
东林党的后继者参与进来。

复社也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 政治、文学团体。领袖人物张薄、张采。崇 祯六年(1633)在虎丘成立。复社号召宗经 复古、切实尚用,故称复社。

*商业贸易繁荣: 官方长期奉行的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
的松动。 当时生产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商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