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中国法制史》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

签名
学号专业学习中心
论中华法系的独特性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他四个分别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和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都已经解体,现存的共三大法系。

中华法系开始形成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到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618年)成熟。

最初的国家与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成文法在各国颁布,到秦朝时中华法系有了雏形。

秦朝的法律制度从现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来看已经很完备,初步确立了中国古代各项法律的原则。

此后,经过西汉和东汉,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八百多年的发展,到隋唐时,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很成熟,自成体系了。

代表性的法典就是保存至今的《唐律疏议》,这是中华法系完备的标志。

唐朝以后,宋元明清各朝都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朝代的法律制度。

到清朝末年,在修律的过程中中华法系宣告解体,同时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制的雏形。

中华法系有以下特色:(1)建制以唐律为蓝本的成文法典,这个成文法典必须是公布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

(2)罪刑法定主义倾向,如唐律《断狱律》中:“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

”这是学界常用来举证隋唐律具有罪刑法定主义特色的证据。

(3)道德人伦主义,此即以儒家思想中的家族主义所建立的亲疏、贵贱、尊卑差序,来构成国家社会秩序,法典的公布不过是将此种差序予以法制化而已。

其秩序的基础,就是依道德所呈现的礼制。

在礼制的要求下,乃有人伦、恤刑等法制措施。

中华法系在历史上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阿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汉代律令制的发展,到唐代已臻于成熟。

以刑律而吉,如对少年、老年的特别规定、社会防罪、乃至国际刑法等,与今天的刑事思潮比并不逊色;以令、格、式而言,把政府组织与职能,以及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等,均予以法制化,上下易于遵循,这是官僚政治的一大进步。

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与隔海的日本都在努力建设国家,于是就大量摄取唐朝律令制度。

日本所学的是隋唐的法制,至今日本还在应用的省(相当于中国的部)、地方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府、道都是学习隋唐法制的结果。

但是,唐令大多散佚.而律文差不多都有保存。

因此,借助唐律可使FI本养老律获得相当程度的复原;而借日本大宝、养老令,也町使唐永徽令、开元前令获得相当程度的复原。

这种互补工作,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整体而言,七、八世纪之际的东亚,已自成一历史世界,这个世界是以中国文化的普通性存在为其特征;其普遍要素
之一,就是律令制度的应用其后,尽管中国有宋、元、明、清诸朝的递嬗,朝鲜仁岛也有高丽王朝、朝鲜王朝的更替,日本进人武家政治时代,越南白眭十纪中叶脱离中国,在建国过程中,也出现几个王朝。

这个地区的政治变迁,皆不影响律令制度的摄取。

所以中华法系在七、八世纪之际,随着中国文化圈的成立,已在东亚地区形成。

自此以后,一直持续存在到近代。

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
理论界对中华法系特征的论述是各露峥嵘,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是陈顾远在《中国法制史概要》一书中把中华法系归纳为八个方面:(1)礼教中心;(2)义务本位;(3)家族观点;(4)保育设施;(5)崇尚仁恕;(6)减轻讼累;(7),灵活其法;(8)审断有责;陈朝壁在《中华法系特点初探》一文中,认为中华法系的特点有三:(1)重视成文法,并惯于把有关社会规范的思想意识和制度用文字记载下来;(2)以天理作为法的理论根据,并以合乎天理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3)礼法并重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也就是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点: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法律以刑法为主:司法从属于行政等等。

对中华法系的研究能从消极的方面概括中华法系的特点.要在阐述其本来面貌的同时全面的反映出中华法系的精华所在,要正确地阐述中华法系及其基本精神,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依据大量的法律文献资料.对中华法系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2.1以儒家学说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礼法结合
综观中国古代法律,礼据了重要位置,我国古代的“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所谓“为政先礼,礼为正本”。

当时许多法律内容都是以儒学的等级伦理关系作为定罪或赦免的标准.并为历代统治者所尊奉,如:“三纲五常”就成为了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成为法制的原则。

秦始皇以法治国,西汉初期大体上是“霸王道杂之”。

自汉武帝“罢黜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以礼法合流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

总而言之,中国封建时代立法和司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礼治”原则,宗法观念、君臣等级和重德轻刑的儒教精神。

指导封建立法达二千年之久,构成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却不利于商品经济和与之适应的“私法”的发展,特别在封建社会后期,更严重地阻碍了以商品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2.2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儒教的宗法精神浸透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习惯法,秦汉以来的封建法典都以严格的规定调整家族内部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确认了父权制家族本位的伦理法重要地位,还有以国家的名义支持流行与社会上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宗规”“族法”等作为国法重要补允的现象,这些家法族规不仅对于家族成员具有巨大的约束力,而且得到国家承认.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

形形色色的家法族规在社会上十分
流行,尤以宋朝以后为甚,特别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伦理法起着十分突出的政治作用。

2.3立法与司法始终集权与中央,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

历代法律都以皇帝个人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

律的制定虽由朝臣具体完成,但批准权属于皇帝.历代帝王都凌驾于法律之一卜。

除律外,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诏、令、格、式等。

“法自君出”,即便是国家法律也要以皇帝的名义颁布,重大案件基本上都由皇帝最后决断,司法与行政的统一,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皇权。

2.4刑法发达,民法薄弱
中国占代传统法律,是以儒家宗法伦理法律价值体系为内在精神,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结构体系为外部形式。

这就是有别于大陆法系(罗马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的中华法系。

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典都采取一刑法为主,诸法混合编篡的结构形式,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

由于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品经济的发展相对薄弱;封建专制的严酷统治,并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人身依附关系长期存在,法律上权利义务关系的“私人平等”不能形成,家法族规对族内民事关系起着实际的调解作用等原因,形成了是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格调。

我国古代法律,就其内容而言,是重刑轻民,刑法发达,民法相对不发达;就其结构体例而占,民法与刑法不分,实体法与诉讼法不分,行政与司法不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