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凡的世界》公开课课件

《平凡的世界》公开课课件


《平凡的世界》内容简介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 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 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 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 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 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 人生苦难的人们,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 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 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4.请学生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 内容。
明确:全文共39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孙少平初到县城时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第2—39段)写孙少平对读书的渴望。这是全文的主题部 分,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第2—7段),写孙少平到润生家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心灵受到感染,“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
《平凡的世界》简介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章,前一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 故事的背景。故事开始于 1975 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 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他出身于一个贫寒家庭,家里的 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 母,整个家庭都靠 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孙少平买不起 5 分钱一份的 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17 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 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磨。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 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 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 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他非常自卑,虽然他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 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但是“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他常常感 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 立情绪”。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他 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无数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同时, 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课文节选部分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二层(第8—14段),写孙少平偷看书的行为被告密,班主任当场 没收了他的书,后来又私下还给他。这件事,使孙少平跟家珍爱书籍, 精神上也得到了安慰,觉得活着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层(第15—39段),写孙少平与郝红梅在潦倒的生活中相互关 注,共同讨论《红岩》,有了精神支柱。
把握人物形象
1.初到县城上高中的孙少平,似乎处处都与 其他同学不同,他的这种“与众不同”表现在 哪些方面?
——评论家 杨云
相信生活,相信理想,相信一切美好事物,做个真实而坦荡
的人。这部作品道出了人心深处的呼唤。尤在当下,面对浮
躁风气,这些平凡的价值力量,难道不是极好的清醒剂?
——《人民日报》
读者评价
看这本书时的情形还是让我历历在目,我是多么废寝忘食,我还记得我是
多么感动鼓舞,虽平凡却是很震撼的感动,当人有了信念,当人懂得坚持, 当人学会自强,人生就硕果累累。这本书有太多东西让人感动,太多东西 激励着人奋进,这也是中国人身上善良、真正、执着精神的集中体现 。
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 者中引起极大的情感共鸣;还有,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 “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自己是在为农民“立言”,而不 是“代言”。他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塑造出从中国农村底层 走出来的个人奋斗的“当代英雄”,这也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的 独特贡献。
课前准备
热烈欢迎
7.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 的土地和岁月。 -路 遥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的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理 清 文章结构。 3.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
作者简介
路遥(1949—1992),中国当代作家 ,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陕西文坛的“三 驾马车”(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之一 。原名王卫国,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一个 贫困的农民家庭, 7 岁时被过继给延川 县农村的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 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 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 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 习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其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人生》等。其中《平凡的 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 月 17 日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2岁。
弥( m )漫 í
僻( pì)静
谴(qiǎn)责
rù 被褥(

不轨(guǐ )
瘦削( xuē )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期? 2.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 3. 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4.请划分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1)“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 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
名家评价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
——贾平凹
这是唯一一本能真正感动我的书,十年来我都不敢看第二 遍,它十分令人感动,“平凡但不平庸”。在农村中的那些 人那些事会让人找到方向找到支持……人生,就是当有一天, 你要离去的时候,回首往事,你不会因碌碌无为而后悔……
合作探究
1.本文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从文中出现的“县革
委会”“无产阶级政治”“成分不好”等可 以看出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2.文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孙少平、班主任、顾养民、侯玉英、郝红梅
主要人物:孙少平
3.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孙少平到县城上高中, 只要学校没什么事情,他就一个人去城里的各 种地方转,还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看课外 书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被同学告密。在潦倒的生活中,班里女生郝红 梅却用“亲切而善意的目光”关注他,使他感 到无限温暖,两人在书的世界里找到了共同语 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