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教学方法举例论证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题为《最后一次的讲演》的文章,它的作者是(闻一多)。

2、闻一多先生不仅是民主的斗士,而且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他和徐志摩等人发起组织了一个诗歌流派,叫“新月诗派”。

关于诗歌创作,闻一多提出了他的“新格律诗”的主张,认为写诗要做到“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3、“新月派”主张的诗歌创作的“三美”到底是怎样的“美”呢?我们首先来看“建筑美”。

二、例证分析1、写诗如盖房子。

房子设计施工得巧妙,就能显示出美感来,这就是盖房子的建筑美。

把这个原理用来写诗歌,就形成了诗歌中的“建筑美”。

2、还是先看盖房子。

如果我要盖一四层楼的房子,每层楼开层七窗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变成下面这种形式——特点。

因此,所谓“建筑美”其实就是一种整齐和谐的美。

3、我们再来看诗歌。

如果要在上面四幢房子的每一扇窗户里填进一个字,组成形式各不相同的四首诗,那么应该如何来填?(请四位同学来填)4、根据上面四首诗的不同形式分别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它们分别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

分别简称“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它们统称为“格律诗”。

三、学生实践1……2、闻一多称自己写的诗为“新格律诗”。

与古人的格律诗相比,它到底“新”在哪里呢?请结合他的《死水》来分析。

(1)它打破了格律诗五言和七言的一统天下,变成了九言。

(2)它打破了绝句和律诗四、八句的一统天下,变成了四句一组的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五节。

如果说古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某一幢房子的美感上,那么,闻一多先生的“新格律诗”的“建筑美”则体现在一个小区的美感上。

四、深入理解1、古代格律诗的“建筑美”不仅体现在宏观的字句的构架上,而且体现在微观的内部节奏的安排上。

这些内部节奏的安排根据五、七言的不同形式,可以分化出“221”“212”(五言)和“2212”“2221”四种情况。

如——床前/明月/光,(221)疑是/地上/霜。

(221)举头/望/明月,(212)低头/思/故乡。

(212)两个/黄鹂/鸣/翠柳,(2212)一行/白鹭/上/青天。

(2212)窗含/西岭/千秋/雪,(2221)门泊/东吴/万里/船。

(2221)2、在书上标出《死水》每一句的节奏——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322)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2322)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2322)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2232)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3222)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2232)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2232)……3、闻一多的“新格律诗”在内部节奏的安排方面,与古代格律诗有什么不同?(首先,它在古诗节奏的1和2之外,增加了3这个节奏。

其次,上下句的节奏形式不像古诗完全一致,体现出细微的变化)五、课时小结所谓诗歌的“建筑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字句安排方面的整齐和谐,二是指诗歌节奏安排方面的匀称和谐。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既继承了古代格律诗在字句和节奏安排上的整齐匀称的优良传统,又对此进行了一些革新,使得诗歌的形式更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六、布置作业课外自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它与《死水》在“建筑美”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方法吟诵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请两位同学谈谈闻一多的《死水》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建筑美”方面的不同特点。

分析:轻轻地/我走了(33)正如我/轻轻地/来(331)我/轻轻地/招手(132)作别/西天的/云彩(232)那/河畔的/金柳(132)是/夕阳中的/新娘(142)波光里的/艳影(42)在/我的心头/荡漾(142)……解答:首先,在字句方面,闻一多的《死水》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的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追求的是一种错落变化的美。

前者就像国庆阅兵中的行进方队,后者则如国庆游行中的组合人群。

其次,在节奏方面,《死水》是32交替,《再别康桥》则是1234兼而有之,显得更为自由。

二、例证分析1、写诗犹如编歌曲。

如果歌曲编得悦耳动听,就能吸引听众,就有“美感”。

把这个原理用来写诗歌,就形成了诗歌中的“音乐美”。

2、歌词的音乐美首先要通过歌词的音韵和谐(即押韵)体现出来。

如《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lái)春潮是你的风采。

(cǎi)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gài)……3、吟诵《长江之歌》(局部),体会其音乐美。

4、再看《死水》的音乐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lún)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gēng)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huā)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xiá)……5、标出《死水》中所有押韵的字,然后吟诵全诗,体会其音乐美。

三、深入理解1、诗歌的音乐美不仅体现在句末的押韵上,而且体现在句中各字的读音的高低错落的变化上。

字的低音就是平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字的高音就是仄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

古代的格律诗形成了在平仄搭配方面的固定程式。

以七言诗为例: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搭配的规律一是同一句中平仄必须交错,二是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字平仄必须相对。

2、我们再来看《死水》的平仄搭配规律——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它在平仄搭配上与古诗相比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平仄搭配的基本原则(一句中平仄交错,上下句间平仄相对)还是基本遵守的。

正是因为注重了平仄的搭配,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了音乐的美。

3、再次集体吟诵《死水》,体会其音乐美。

四、课时小结所谓诗歌的“音乐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的句末要押韵,二是指诗句中字的读音要平仄搭配。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无论是在句末的押韵上,还是在句中字读音的平仄搭配上,都比古代诗歌少一些约束。

这也正是它在“音乐美”方面的“新”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浅析它在音乐美方面的特点。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涵泳品味法。

教学过程一、作业检查请两位同学谈一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参考答案:《再别康桥》的音乐美,首先表现在押韵方面。

如第一节的“来(lái)”和“彩(cǎi )”,第二节的“娘(niáng)”和“漾(yàng)”都构成了和谐的韵律……《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其次表现在平仄的搭配上。

如“轻轻地我走了(平平平仄仄仄)”一句中的前三字和后三字形成了平仄的交错。

“正如我轻轻地来(仄仄仄平平平平)”既构成了一句当中的平仄交错,又跟上句相同位置的字形成了平仄相对的关系。

正是因为《再别康桥》的这些音乐美方面的追求,才使得它非常适合吟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生齐读《再别康桥》,进一步体会其音乐美)二、例证分析1、写诗犹如画画。

唐代大诗人王维主张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很多都是诗画结合的典范。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你看: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林的缝隙,照在光洁的石头上,清清的泉水缓缓地从石头上流过去。

创设了如画般的意境,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再看他的另一首《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木”“深山”“径”“钟”活画出一副与世隔绝的空灵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幽深静谧的佛门清净图。

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三、深入理解1、诗歌的绘画美,首先要借助“意象”来表现。

“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情达意的某种物象,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松”“石”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径”“钟”“泉声”“月色”“危石”“青松”等。

2、在《死水》中,为了表现“一潭死水”的极丑,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吹不起……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绿成翡翠”“生锈的铁罐”“油腻”“霉菌”等等)3、诗歌的绘画美,其次要展示出物象的特征。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等。

4、在《再别康桥》中,为了表现对康桥的恋恋不舍,诗人选取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物象?(“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5、诗歌的绘画美,再次要描摹出物象的色彩和声音。

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侧重写“色”,“清泉石上流”侧重写“声”。

《过香积寺》“古木无人径”侧重写“色”,“深山何处钟”侧重写“声”,“泉声咽危石”侧重写“声”,“月色冷青松”侧重写“色”。

6、在《赞美》中,诗人是如何从色彩和声音的角度来描摹物象的?(色彩如“低压的暗云”“灰色的行列”“带血的手”等等,声音如“鸡鸣”“狗吠”“呼啸着……的风”“唱着单调……的水”等等)7、诗歌的绘画美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特有的意境或氛围,传达诗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如《山居秋暝》和《过香积寺》创设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空灵意境,它传达出来的是诗人厌弃尘世、欲遁入空门的人生态度。

8、《再别康桥》《死水》《赞美》通过绘画美,创设了各自怎样的意境或氛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再别康桥》创设的是一种依依难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留恋人间美好事物的人生态度;《死水》创设的是一种丑得不能再丑的“一潭死水”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仇视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赞美》创设的是一种多灾多难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四、课时小结诗歌中的绘画美,首先必须借助“意象”来表现,其次要展示出物象的特征,再次要描摹出物象的色彩和声音。

绘画美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氛围,传达诗人的某种人生态度。

五、布置作业和王维一样,艾青也是画家出身的。

因此,具有绘画美,应该也是艾青诗歌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

请结合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对此略作分析。

附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