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行业资料:________ 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8 页
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一)硫化氢的性质
H2S是无色气体,具有臭蛋气味,式量34.08,是一种大气污染物。

密度1.539g/L,熔点-85.5℃,沸点-60.7℃。

易溶于水,亦易溶于醇类、石油溶剂和原油中。

可燃上限为45.5%,下限为4.3%。

燃点292℃。

H2S 可用来分离和鉴定金属离子、精制盐酸和硫酸(除去重金属离子),以及制备元素硫等。

它是一种好的还原剂。

溶于水形成弱酸性,对金属会产生氢脆破坏。

氢脆破坏往往会造成井下管束的突然断落、地面管汇和仪表的爆破、使得井口装置破坏,甚至发生严重的井喷失控或者着火事故。

H2S能加速非金属材料的老化,使地面设备、井口装置、井下工具中有橡胶、浸油石墨、石棉等非金属材料制作的封件失效。

(二)硫化氢对人体的危害
对人的危害主要是经呼吸道吸收。

可出现流泪、眼痛、眼内异物感、畏光、视物模糊、流涕、咽喉部灼热感、咽干、咳嗽、胸闷、头痛、头晕、乏力、恶心、意识模糊,部分患者可有心脏损害。

重症者可出现脑水肿或肺水肿。

极高浓度(1000mg/m3以上)时可在数秒钟内突然昏迷、呼吸骤停,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硫化氢对粘膜的局部刺激作用系由接触湿润粘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
的酸性所引起。

对机体的全身作用为硫化氢与机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及这类酶中的二硫键(-S-S-)作用后,影响细胞色素氧化过程,阻断细胞内呼吸,导致全身性缺氧,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

但硫化氢作用于血红蛋白,产生硫化血红蛋白而引起化学窒
第 2 页共 8 页
息,是主要的发病机理。

急性中毒早期,脑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即受到抑制,谷胱甘肽含量增高,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未见变化。

急性中毒均由呼吸道吸入所致。

H2S进入人体后,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小部分可以原形或随呼出气排出,大部分则被氧化生成无毒的硫化物、硫代硫酸钠及硫酸盐等排出体外,在体内无蓄积作用。

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是来不及代谢和排出的游离H2S,它进入血液的可先与高铁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硫化高铁血红蛋白,过量的未能结合的H2S,即随血液进入组织细胞,发挥致毒作用。

如吸入H2S浓度甚高时,强烈刺激颈动脉窦,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停止;也可直接麻痹呼吸中枢而立即引起窒息造成闪电式中毒死亡。

二、H2S的防护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硫化氢采取了以下几种有效的防护措施:1.定期检测各井站H2S含量,对于超标井站重点防护,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制定防H2S应急预案,定期进行硫化氢安全预防演练,提高员工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3.加强职工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员工安全防护意识。

4.加强设备管理,定期进行设备检查维护保养,杜绝设备运行介质泄漏,从而杜绝H2S气体的泄漏。

5.作业时背带正压式呼吸气和H2S检测仪进行操作检测。

6.在井口、放油口、罐口等H2S可能存在的部位,施工作业时,人员应站在上风口作业。

第 3 页共 8 页
硫化氢的危害及防治
硫化氢(H2S)主要来自生产过程或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气。

硫化氢是有强烈的臭蛋气味的无色气体。

易溶于水,生成氢硫酸(一种弱酸)。

溶于醇类、甘油、石油制品中。

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燃烧及爆炸。

硫化氢对铁等金属有强腐蚀性,也易吸附于各种织物。

与许多金属离子作用,生成不溶于水或酸的硫化物沉淀。

硫化氢用于分离和鉴定金属离子、精制盐酸和硫酸(除去重金属离子)以及制元素硫等。

事故案例
xx年8月1日上午,辽宁省某化工厂氯化钡车间加酸岗位停车检修,有3名工人清理硫氢化钙储罐。

因罐底阀门不能开启,便打开罐的下人孔盖由1人进罐作业,后因天气太热而中断作业。

当日下午2时30分该工人再次进罐作业。

一小时后,来换班的工人发现其已昏倒在罐内。

另2名工人先后进罐抢救,其中1人也昏倒在里面。

车间副主任赶到后,立即下罐抢救,也中毒昏倒。

之后,车间支部书记、车间主任不听劝阻,再次进入罐内,合力将中毒的工人救出,但车间支部书记却昏倒在里面。

厂领导赶到出事现场,决定组织人员在下人孔处用工具抢救。

但副厂长又擅自入罐,将支部书记救出后,自己也中毒昏倒。

这次事故共造成1名副厂长、1名车间副主任、1名车间支部书记和2名工人死亡,1人重伤。

职业危害
1.接触机会:在工业生产中,主要见于硫化反应(如有机磷农药生
第 4 页共 8 页
产)或合成硫化物怕口硫化染料、磺胺药物等);石油和煤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硫,加热分解过程中可有硫化氢产生。

含硫量较高的石油,在开采过程中硫化氢气体即可大量喷出;人造丝生产中,以及矿石:台炼、硫化法提取某些金属时,可有大量硫化氢产生精制盐酸或硫酸时需通入硫化氢气体以沉淀重金属;制革工业用硫化钠脱毛,遇酸即可产生硫化氢。

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可产生硫化氢气体的机会,如处理变质的鱼、肉、蛋制品,咸菜淹渍,清理粪池、垃圾、阴沟等,均易发生硫化氢中毒。

2.中毒表现:硫化氢具有刺激作用和细胞窒息作用,但由于全身毒性作用剧烈而发病迅速,故在吸入硫化氢浓度较低时,可见到较明显的刺激作用,吸入浓度较高时,嗅神经末梢麻痹,可使硫化氢臭味消失,继则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轻度中毒:接触较低浓度(70~150mg/m3)硫化氢时,表现为明显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眼痛、流泪、羞明、眼睑痉挛、视力模糊或有彩环出现,流涕、呛咳、胸痛、胸闷、恶心等;并有逐渐加重的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冷汗淋漓,甚至发生晕厥。

此时如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可自行缓解,但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要延续数日方渐消失。

中度中毒:在接触较高浓度(300~600mg/m3)硫化氢时,可出现化学性肺炎和化学性肺水肿,患者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头痛、头晕、恶心等明显加重,并很快由意识模糊陷入昏迷:吠态。

查体可见患者面色灰白或发绀,皮肤湿冷,意识丧失,呼吸浅快,脉搏频弱,心音低钝,肺内可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血压初可正常或偏高,继则下降;
第 5 页共 8 页
瞳孔常散大,各种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体温升高。

重度中毒:因吸入高浓度的(700mg/m3以上)硫化氢引起.重者可在吸入后数秒钟内昏迷倒地,似电击样,甚至造成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病人常表现为深度昏迷,全身痉挛或强直,大小便失禁,皮肤湿冷发绀。

瞳孔散大或缩小,生理反射全部消失呼吸浅快而不规则,肺内可闻及散在的湿罗音心音低钝,心律快而不齐;肌张力多增高。

此期病人往往有多种合并症存在,如肺炎、肺水肿、脑水肿、酸中毒、休克、心肌损伤、肝肾损害等。

治疗难度大,愈后可留后遗症,如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等。

急救措施
1.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

2.心肺复苏:病人昏迷及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如人工呼吸、注射呼吸兴奋剂、胸外按压、静脉注入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

3.吸氧,如有条件尽快施行高压氧治疗。

4.加强抗休克措施,以减轻硫化氢的损伤作用,如应用激素、补足血容量、纠正
酸中毒、改善微循环状况、低温冬眠疗法等。

5.支持疗法.可给予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维生素C、细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等药物。

6.预防肺水肿发生,可早期投用糖皮质激素,适当利尿脱水,注意防治感染等。

预防措施
第 6 页共 8 页
1.工程控制:严加密闭.加强局部充分排风和全面通风。

2.泄露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污染区的人员至上风侧。

处理人员戴好空气呼吸器,穿防毒衣.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切断火源,切断泄露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如有可能,将毒气用排风机送入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3.储运注意事项:硫化氢属易燃有毒的压缩气。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内。

仓温不宜超过30℃。

远离火源、热源。

保持容器密封。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器械和工具。

搬运时轻装、轻卸。

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4.个体防护:配备防毒面具、防化学眼镜、防化学品手套,岗位有空气呼吸器。

5.定期检测:硫化氢作业环境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要定期测定。

卫生标准为10mg/m3。

6.职业性体检:硫化氢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每二年一次)。

职业禁忌证
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患;明显的器质性心、肝、肾疾患。

第 7 页共 8 页
行业资料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下载修改即可使用
第8 页共8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