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专项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0届高三专项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高三专项训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大金石是缅甸一处著名的佛教朝拜圣地。

它是一块耸立在悬崖边的花岗岩巨石,石头表面贴有金箔,石上建有一座7.3 m的佛塔(图1)。

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各类岩石,数字序号表示各种地质作用。

读图,完成1~2题。

1. 大金石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 A和①B. B和②C. C和④D. D和⑤2. 下列有关图2的叙述,正确的是()A. 属于外力作用的环节只有③B. 可能寻找到化石的是D类岩石C. 可能埋藏有化石的是C类岩石D. 石灰岩经过④作用形成大理岩【答案】1.A 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主要的岩石,学生要掌握主要的岩石和岩石的类型,熟悉主要的岩石和地壳的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1.大金石花岗岩所属岩石类型为侵入型岩浆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图II中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④转化为沉积岩C,沉积岩C通过变质作用⑤转化为变质岩D,变质岩D通过重熔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①岩浆侵入形成侵入岩A,通过②岩浆喷出形成喷出岩B,选择A。

2.属于外力作用的环节有③④,A错;可能寻找到化石的是C类岩石,B错;可能埋藏有石油的是沉积岩C类岩石,C对;石灰岩经过⑤作用形成大理岩,D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 该地岩石主要由A. 流水携带泥沙固结形成B.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C. 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D. 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4. 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B. 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C. 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D. 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答案】3.B 4.C【解析】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 由材料可知,图中岩体多为火山岩景观,火山岩是岩浆向上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形成的,故选B。

4. 图中“火成岩石林景观”的形成首先是岩浆向上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火成岩,再经过地壳运动,向上抬升使该地突出地表,最后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即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最终形成火成岩石林景观,故选C。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

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

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

完成5~6题。

5. 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 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B. 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C. 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D. 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6. 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 桌状山B. 丹霞地貌C. 雅丹地貌D. 喀斯特地貌【答案】5. A 6. D【解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5. 由材料“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可知,先有沉积作用,后有岩浆喷出,A正确;由材料“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可知,桌状地貌最早是沉积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由材料“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可知,该地沉积岩因受板块挤压,形成褶皱断层,由材料“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可知,最后岩浆喷出,断块抬升形成桌状山。

6. 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上部是石灰岩,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最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D正确。

额尔齐斯河大峡谷长约30公里,峡谷两岸峭壁对峙,形成于距今0.65-2.08亿年的黑云母花岗岩石峰由于寒冬崩解垮塌,使山体山峰的表面形态既陡峭又圆润平滑,犹如“石瀑布”奔流而下。

完成7~8题。

7. 黑云母花岗岩属于A. 沉积岩B. 变质岩C. 侵入岩D. 喷出岩8. 有关“石瀑布”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风力侵蚀、冰川侵蚀B. 冰川作用、重力崩塌C. 流水侵蚀、物理风化D. 化学溶蚀、生物风化【答案】7.C 8.C【解析】7.黑云母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没有喷出地表,C对。

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是喷出岩,D错。

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A错。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B错。

8. 花岗岩石峰由于寒冬崩解垮塌,属于物理风化。

“石瀑布”陡峭又表面圆润平滑,主要成因流水侵蚀、物理风化,C对。

风力侵蚀、生物风化地貌棱角明显,A、D错。

冰川作用形成的是U形谷地貌,B错。

野柳地质公园,是台湾著名景点。

由于海水侵蚀、风力侵蚀及地壳运动等作用,造就了蕈状岩、蜂窝岩等绵延罗列的奇特景观。

蕈状岩是因岩层受海水数十万年的浸蚀,砂岩中质地酥软的岩石慢慢被海水侵蚀消失了,而坚硬的结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硒、雨淋、海浪的吹打,最终形成的状如蘑菇的石头。

读图,回答9~10题。

9. 蕈状岩形成过程为A. 砂岩风化一外力侵蚀一地壳抬升一海浪侵蚀B. 砂岩形成一海水侵蚀一地壳抬升一外力侵蚀C. 砂岩风化一地壳下沉一海面下降一外力侵蚀D. 砂岩形成一外力侵蚀一地壳下降一海浪侵蚀10. 下列关于蜂窝岩、蕈状岩成因分析最恰当的是A. 外力侵蚀强度的差异B. 岩石硬度的差异C. 地壳运动幅度的差异D. 侵蚀时间的差异【答案】9. B 10.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本题以蕈状岩、蜂窝岩形成过程为例,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9.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由材料可知,蕈状岩是由海里先形成的沉积岩首先经过海水侵蚀蚀作用;其次由于地壳抬升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硒、雨淋、海浪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故选B。

10.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的程度。

由材料可知在漫长的海水浸蚀作用及风吹、日硒、雨淋、海浪等外力作用过程中,由于砂岩的坚硬程度的差异,砂岩中质地酥软的岩石慢慢被海水侵蚀消,而坚硬的结核最终留下形成蜂窝岩、蕈状岩,B正确;而同一个地区外力侵蚀强度的差异、地壳运动幅度的差异及侵蚀时间的差异基本是相同的,A、C、D错,故选B。

在新西兰南岛西海岸帕帕罗瓦国家公园里有一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千层薄饼岩。

它从下到上,负突起(凹槽)岩石与正突起(凸脊)岩石相互叠置,重复出现。

图1示意千层薄饼岩。

据此完成11~13题。

11.千层薄饼岩岩层的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处于A.活跃期B.平静期C.活跃期向平静期过渡D.平静期向活跃期过渡12.千层薄饼岩凹槽与凸脊相互叠置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岩层A.形成原因不同B.硬度不同C.年龄不同D.延伸方向不同13.长期塑造千层薄饼岩的侵蚀作用主要有①海浪侵蚀②风力侵蚀③冰川侵蚀④生物风化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11.B 12.B 13. C11. 图示信息显示千层薄饼岩的岩层呈水平状态,说明在其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处于平静期。

选项B正确。

12. 读图可知,千层薄饼岩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所有岩层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凹槽与凸脊相互叠置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岩层硬度较小,受风化和侵蚀作用强,形成凹槽,有些岩层硬度大,受风化和侵蚀作用小,形成凸脊;沉积岩层一般下老上新,而凹槽与凸脊相互叠置,说明岩层年龄与其成因无关;所有岩层的延伸方向一致。

选项B正确。

13. 由材料可知,千层薄饼岩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海浪和风力侵蚀是长期塑造千层薄饼岩的侵蚀作用。

选项C正确。

2016年探险家TristanOliff和同伴在秘鲁威尼坎加国家公园旅行时无意邂逅海拔5050米的彩虹山,彩虹般的色彩铺满山脉,附近隐约可见雪山。

下图示意彩虹山景观。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彩虹山五彩斑斓是由于A.地壳运动造成B.沉积物成分差异C.岩浆岩成分差异D.冰川侵蚀造成15.彩虹山层状结构的成因是A.风力沉积B.冰川侵蚀C.流水沉积D.地壳运动【答案】14.A 15.C14.读图分析可知,该彩虹山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说明该岩石属于沉积岩,由于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成分不同,颜色不同,从而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岩层,故答案选A。

15.由材料分析可知,彩虹山为层状构造,说明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排除BD,有图示可知,该地为背斜构造,在隆起之前,该地地势较低,又因为其处在迎风坡,降水较多,不断形成的地表径流导致泥沙不断沉积,从而形成了沉积岩。

C正确,A错误。

故答案选C项。

二、综合题。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帕多奇亚(左图)位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精灵城堡”(右图)是这里最出名的景观,乘坐热气球俯瞰卡帕多奇亚和畅游精灵城堡是当地的主要游览项目。

这些“城堡”由许多尖塔状的石柱组成,石柱的中下部是松软的凝灰岩,顶部是较坚硬的玄武岩。

凝灰岩由岩浆和火山灰冷却凝固后形成。

该区域林木稀少,只有谷地中林木较茂盛。

推测该地“精灵城堡”的形成过程。

(8分)【答案】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覆盖在早期的凝灰岩上;(2分)受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玄武岩出现裂隙;【解析】从材料中得知,“城堡”由许多尖塔状的石柱组成,石柱的中下部是松软的凝灰岩,顶部是较坚硬的玄武岩。

凝灰岩由岩浆和火山灰冷却凝固后形成。

火山活动形成的玄武岩覆盖在早期的凝灰岩上;受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玄武岩出现裂隙;外力沿裂隙侵蚀;玄武岩保护了下方的凝灰岩,最终形成石柱。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大部分坑壁都是陡崖环绕。

天坑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不断溶解,导致岩层不断崩塌,并贯通地表所形成的。

下图为贵州省天坑及溶洞示意图,图中岩层都是软硬程度相同的石灰岩层。

(1)试推断图中天坑形成的地质过程。

(2)指出溶洞①与溶洞②所在岩层的新老关系,并分析理由。

(3)试分析图示地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河水丰富的原因。

【答案】(1)原有石灰岩受地壳抬升作用隆起;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河流下切,地表水渗漏,地下河发育,石灰岩受流水溶蚀(或侵蚀)形成溶洞;受外力作用影响,洞穴顶部坍塌形成天坑。

(2)溶洞②所在岩层较溶洞①所在岩层老。

理山:两溶洞均以石灰岩为基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埋藏位置越偏下,岩层年龄越老。

(3)喀斯特地貌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

【解析】(1)根据材料提示,天坑是一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渗漏,地下河发育明显,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随着溶洞不断增大,在外力作用影响,洞穴顶部坍塌而形成天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