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中医美容学 第1章 绪论

[医学]中医美容学 第1章 绪论

的美化
广义的美容学等同于健美。即在健康的基础 上呈现出来的美。
身体健康,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良好及功 能正常,人体有红润光泽的皮肤,富有弹性 的肌肉,挺直的身躯,敏捷的动作,达到外 形美。
心理健康,精神愉快,豁达大度,能增添一 种气质美。心理状态良好可以延缓衰老,少 染疾病。
中医美容学的特点
中医美容学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
西施
王昭君
貂蝉
杨玉环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沉鱼”:西施浣纱 “落雁”:昭君出塞 “闭月”:貂蝉拜月 “羞花”:杨贵妃观花
人体健康美丽的秘密元素
在追求健康与美丽的过程中,现 代人创造了无穷无尽的方法,如化 妆、美容、整形等。虽然这些方法 会起到一定作用,但究其根本,却 显得过于浅表和急功近利。
疗法自然,疗效持久
天然药物、食膳、针灸、推拿、气功、音乐 等。
中医美容学的特点
以动为要,动中求美
气血通畅,气机畅通,脏腑功能和调。
第二节 发展概况和趋势
远古至先秦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美欲! 各种饰品的出现 洗脸、敷脸 损美性疾病的内外治法
秦汉三国时代
中医美容学的萌芽与发展时期
第三节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中医各科的关系
整体观念 中医美容是调理各脏腑器官,涉及中医各科
知识。 临床各科以治愈疾病为目的,中医美容学纪
要治病又要考虑人体美。
与西医学科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结合 中医与西医结合
与生活美容的关系
生活美容:装饰美容。运用各种美容化妆品 使人体外表有缺陷的部分得到掩饰和纠正, 或使无缺陷的部分锦上添花,更赏心悦目。
历史悠久,基础深厚
《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诸病源候论》
中医美容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人体的统一性 人体与外界的依存和协调性
中医美容学的特点
形神合一,形神俱美
中医特别强调养情志、美神怡性,追求恬淡 从容平静的精神境界。 形:形体 神:精神、意识、思维
中医美容学的特点
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 如辩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 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
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
维持:美容保健 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 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瑕疵 塑造:美容整形术,美化人之形神的中
医医疗活动。
美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颜面五官的修饰和美化 广义:颜面、须发、躯体、四肢等全身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的记载。
南宋时已有装假眼的记载。
在中国的五代至北宋晚期先后在贵族女 性中也出现了“缠足”的“美容整形”。 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逐渐灭迹。
中国美容磨削术起步也是很早的。
更为人惊叹的是中国在元代就有鼻梁修 补术的记载。
中医外科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 中医学家就开创了手术疗法。
中医学认为: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 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 们处在不断地产生矛盾又解决矛盾的 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 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 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 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 体就会发生疾病,近而影响容貌。
定义
中医美容学是将美学与中医学结合,来 研究医学人体美和运用中医方法直接维 持、修复、改善和塑造人的形神美的理 论与技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黄帝内经》:中医美容现存最早的医学理 论典籍,可见美容学的整体观。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专著,为中医 美容和食膳美容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帝明堂经》:为针灸美容、推拿美容提 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伤寒杂病论》:阐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各种损美性疾病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中医美容学的形成时期
具体目的不同 侧重使用方法不同 实践者不同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医学美学 审美心理学 色彩学 化妆品学 健康学 素描学 等
谢 谢!
宋元明清时期
中医美容学的拓展时期
《医宗金鉴·外科 心法要诀》:记 载了很多皮肤美 容的及治疗皮肤 病的药物。
近现代及发展趋势
化妆品工业的发展 各种美容整形术的兴起 “非完满状” 中医美容学的发展趋势
中医美容整形术的起始与发展
据史籍记载,中国在汉代以前民间就有 了以审美为目的的穿耳、戴环的习俗。
《肘后备急方》:葛洪著。将美学思想、美 容技术列为专题论述。 《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著。将美容方公 布于世。堪称中医美容史上的
《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 :共收美 容方近千首。 《御药院方》和《鲁府禁方》 :保存了大 量古代宫廷秘方。 《普济方》:中医美容方的大汇总。 《本草纲目》:收录270余种美容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