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论文

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论文

11090343 鄞佳
修《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有感
——从儒释道美学分析三者的哲学主张
说起来也是一种缘分,让我有机会修《儒家、道家与禅宗美学》这门课。

也正因为这短短的三节课,我开始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更加全面地看待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开始明白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它们的确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啊!
虽匹夫匹妇,胸中有全经。

美学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前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中华民族的美学则主要体现在儒释道文化的审美上,换一种说法,这三家思想即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无轨之道。

直到今天,无论是中庸的民族性格,还是逍遥的人生追求,亦或是慈悲的大国胸怀,举国上下无不透漏着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及追求。

它们不是封建糟粕。

有的人不以为然,其实儒释道三者的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和谐,追求人生真理的哲学,尽管时代对它们做了种种的包装和误读来迎合时代需要,可他们教义里所包含的真理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真正的财富。

就美学来说,儒家认为真善美应该统一,而且本来就是统一的。

他们感叹天地力量的浩瀚无穷,真善美的统一是一种存乎天地的真理,我们将真善美统一起来只是在顺应天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的宗旨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它的美学观也可以看作是普通人的美学观。

从这点来看,儒家的哲学便是给普通人量身定做的,是一种让普通人一步步成长为圣人的哲学经典。

相反,道家和禅宗的哲学主张则更像是高悬于塔顶的指路灯,它们不跟你说怎样一步步成为圣人,而是直接跟你说圣人就是这样子的,它们不像儒家哲学,提出方法手把手地教你,相反,它们直接提出了目的与要求,做到了,你就是圣人了。

这点从道家禅宗的美学观也可见一斑。

就拿道家来说,他们认为一切秩序都是从自我发展出来的,主观世界左右着人们的视界。

因此,美与丑没有绝对的标准,亦有人称之为心之迷惑所致,这种唯心的说法正好印证了道教主张的唯心。

同样的,禅宗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形象地体现了其主张的唯心。

仁者心动,禅宗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改变主观世界的媒介,正所谓“无欲则刚”,心之不为所动便是制强的关键。

不同的是,禅宗也看到了唯心主义的圣人观点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无爱”(佛教的根本思想)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就拿美学观来说,禅宗既从根本上否定了审美,与道教相仿,又同时强调了审美对普通人的重要性,对修行人的外貌有各种要求(称之为律仪),认为相由心生,借外貌形象来对人们的行为提出要求。

综上所述,儒家的思想更为实在,是给普通人作为生活指南及人生导航的,只需按部就班,克己复礼,耐下心来修身养性,便有机会成为圣人。

而道教和禅宗的境界堪称圣人无疑,(当然,禅宗有别于道教,可基本宗旨还是偏向道教的,毕竟道教是禅宗传入中原派生的)在我看来,这种超凡脱俗的无人境界只能是想象,基本不可能成为现实(不排除道教和佛门中的人认为有这种可能性存在)。

至少普通人则是无法实践的,可以说,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行拥有圣人的思想,却不大可能仅仅因为拥有圣人的经验而成为圣人,从而成为超越圣人的存在。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种哲学虽各有不同,可它们带给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值得自豪的标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