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 PPT课件
情况下,电子位置的不确定范围比电子本身的大小要
大几亿倍以上。
返回
阴极射线
化学的巨大成功,原子论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 原子不可以分割吗?是否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早在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利用低压 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后命名为阴极 射线。
2. 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 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时间的累积。
3. 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 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4.电效应理论的验证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时间做了“光电效应”
实验,结果在1915年证实了爱因斯坦方程,h 的值与理 论值完全一致,又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
px
p sin
p
b
D
由德布罗意关系: h
p
h px b
xpx h
严格理论 推出:
xpx
h
4
——不确定原理
例题1
一颗质量为10g的子弹,具有200m/s的速度,动 量的不确定量为0.01%,问在确定该子弹的位置
时,有多大的不确定范围?
解:子弹的动量为
p mv 0.01 200 2kg m s1
Ek
1 2
mυ2
p2 2m
,
p mυ 2mEk 5.41024
h
mυ
h p
h= 6.63×10-34 =1.23Å
(2)子弹:
h p
= 1.0×10-40m
可见,只有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较显著;而宏观粒子(如子弹)的 波动性根本测不出来。
戴维逊-革末实验
1927年,Davisson和 Germer 进行了电子衍射 实验。(该实验荣获1937年
E 1 m v2
2 k
e
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
耗在电子逸出功A,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逸出后的动能 Ek 。
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光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
而增大,不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更不应该有什么截
止频率。
光电效应的解释
1. 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 多,所以光电流也大。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 mp 1836 me
汤姆逊原子模型
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提 出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原子质量均匀地分布 在半径为10-10m的球体内,电子浸于此球 体中,即“葡萄干蛋糕模型”。
h e
0
2h m0c
sin2
2
写成:
2c
s in 2
2
c
mv
h 0
c
e0
c
h m0c
2.43 1012 m
称为康普顿波长
康普顿散射证实了光子论,证 明了光子能量、 动量表示式的
正确性,严格遵守能量、动量 守恒定律。
德布罗意 (Louis Victor due de Broglie, 1892-1960)
大
例
若用绿光照射某种金属板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则下列哪一种方法可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 应( )D A. 增大入射光的强度 B. 增加光的照射时间 C. 改用黄光照射
√ D. 改用紫光照射
光的粒子性 进一步证明
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 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 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 光的散射
1923年康普顿在做 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 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 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 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和散射物 质都无关。该现象用光子与电子碰撞满足动量守 恒与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为什么要把黑体作为辐射研究的理想模型呢?因为基尔霍夫研 究出了一个定律:吸收能力最强的物体辐射能力也越强。黑 体是吸收能力最强的物体,自然就选它为理想模型。
定义: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辐射能而不发生反, 折射和透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带 小孔的的空腔,可近似 看作黑体。
黑体辐射实验
❖ 阴极射线像X
射线一样是电
磁辐射还是带
8
电微粒?
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自1890 年起开始研究,对阴极射线进行 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认为阴 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流。
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
测量阴极射线的q/m
为质子(氢离子) 比荷的2000倍— —电子
❖ 当金属板D1、D2之间未加电场时,射在屏上P1点。施加电 场E之后,射线发生偏转到P2处。由此推断阴极射线带负电。 在D1、D2间加一个合适的磁场让射线不偏转,算粒子的速 度;去电场粒子落到P3处,可算出荷质比q/m。
爱因斯坦觉察到德布罗意物 质波思想的重大意义,誉之为 “揭开一幅大幕的一角”。
德布罗意假设
一个质量为m的实物粒子以速率v 运动时,即具有以能量E
和动量P所描述的粒子性,也具有以频率和波长所描述的
波动性。
E h
P= h
德布罗 意
公式
= h
P
注意:对物质波, 与光波有点不同:
λ≠c/f≠V/f
如速度v=5.0102m/s飞行的子 弹,质量为m=10-2Kg,对应的 德布罗意波长为:
不确定关系
海森伯(W. K. Heisenberg,19011976)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他于1925 年创立了矩阵量子力学,于1927年 (25岁)提出了不确定关系。奠定了 量子力学的基础。为此,他于1932年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经典力学,粒子的运动具有决定性的规律,有严 格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可同时用确定的坐标与确定的 动量来描述宏观物体的运动。
A.光的强度减弱到某一数值时,就没有电子逸
√ 出
B.逸出的电子数一定减少 C.逸出的电子数有可能增加 D.逸出的电子数有可能不变
例
下列关于光电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光电子的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B.光电子的初速度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照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 D.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
爱因斯坦由于对光电效 应的理论解释和对理论 物理学的贡献获得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通过著 名的油滴实 验,证明电 荷有最小单 位。
电子的电量:
e=1.6×10-19C
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 电荷和光电效应,获 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例
某种频率的光射到金属表面上时,金属表面有 电子逸出,若光的频率不变而强度减弱,那么 下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ε=hν
其中:h=6.626×10-34J.s ——普朗克常数。
能量
经典 量子
能量怎能
不连续 呢?
光电效应
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 亮的锌板,(注意用导 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 相连),使验电 器张 角增大到约为 30度时, 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 玻璃棒去靠近锌板, 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 会变大。
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法国物理学家, 1929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获得者。
物质波
德布罗意原来学习历史,后 来改学理论物理学。他善于用历 史的观点,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 题。 1923年,德布罗意试图把 粒子性和波动性统一起来。1924 年,在博士论文《关于量子理论 的研究》中提出德布罗意波,同 时提出用电子在晶体上作衍射实 验的想法。
解:电子的动量为 p mv 9.11031 200 1.8 1028kg m s1
动量的不确定量为
p p 0.01% 1.8 1032kg m s1
由不确定关系,可以得到子弹位置的不确定范围为
x
h p
6.63 1034 1.8 1032
3.7 102 m
我们知道原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m,电子则更小。在这种
在量子概念下,电子和其它物质粒子的衍射实验 表明,粒子束所通过的圆孔或单缝越窄小,则所产生 的衍射图样的区域越大,即粒子不确定性越大。
由于衍射,电 子动量的大小 不变,但是其 方向发生了改
x
px
缝
p py A
C 屏幕
变。考虑电子 电子
被限制在一级
y x
2
O
最小的衍射角
范围内,有j
衍射图样
=/b (b=Δx) ,
子弹的动量的不确定量为
p p 0.01% 2 104 kg m s1
由不确定关系,可以得到子弹位置的不确定范围为
x
h p
6.63 1034 2 104
3.32 1030 m
这个不确定范围是微不足道的。
返回
例题2 一电子具有具有200m/s的速率,动量的不确定量为
0.01%,问在确定该电子的位置时,有多大的不确定 范围?
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阴 极做实验,做光电效应实验、热离子发射效应实 验、β射线(研究对象普遍化)。
电子是所有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 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又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量: e=1.6022×10-19 C
根据荷质比,可以精确地计算出电子的质量为: m=9.1094×10-31 kg
h 1.3 1025 nm
mv
太小测不到!
如电子m=9.110-31Kg,速 度v=5.0107m/s, 对应的德布 罗意波长为:
h 1.4 102 nm
mv
X射线波段
例
(1)电子动能Ek=100eV;(2)子弹动量p=6.63×106kg.m.s-1, 求德 布罗意波长。
解 (1)电子
④光电效应是瞬时的。从光开始照射 到光电逸出所需时间<10-9s。
A
W 石英窗
K
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