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第一章绪言2010年2月,XX 县XX 镇XX 村XX 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XX 县人民政府、XX 县国土资源局、XX 县水务局、XX 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 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 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 县XX 镇XX 村XX 市国土2.1XX XX 县XX 镇XX 1km 。
2.2XX 乡、XX 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 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 县第三大坝子。
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人,占总人口的33.12%。
人口自然增长率4.74‰,人口密度56人/平方千米。
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
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3.1(1XX据小时,蒸发量据1600mm,最大日降雨量149mm,出现于1983年8月1日。
(2)水文滑坡区处于忙枕大河的大沟支流,大沟发源于XX镇镇政府驻地下方,沟谷呈“V”字型,全长14.8km,汇水面积3.91km2,多年平均洪峰流量7L/S,1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流量为12.1L/S,调查期间流量0.04~0.06L/s(见照片1),向北西方向迳流,于滑坡下方约100m与忙枕大河交汇。
沟内中下游侧蚀较强烈,局部已发生小规模的坍塌、垮塌现象。
总体属高12603.3XX县XX镇XX村XX组民房、道路区分布第四系人工活动层(Q ml)填土,斜坡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卵砾石、砾砂、砂土、粉土夹砂质粘土,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N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按地层单位由新至老描述如下:一、第四系人工活动层人工填土(Q ml):由碎石、碎块等组成,为XX镇XX村XX组民房、公路建设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约0.2~1.0m,局部高填方地带厚度较大。
耕植土(Q pd):褐灰、褐色,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结构松软,含植物根系,厚度0.5~0.7m,分布在地表。
二、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粘土、粉质粘土混碎石:碎石粒径0.5~2.0cm,成分碎石及砂岩,角砾及碎石状,含量5~10%,分布比较均匀,结构疏松,土质松软,较为潮湿。
于山坡表层分布,厚度约1~15m。
三、第四系冲洪积层(Q al+pl)3.4地质构造调查区在区域构造上处于滇西经向构造带(即三江经向构造带),区内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形迹走向为北东向,次级为近南西向、北西向,处在南汀河东支断裂带上,构造面貌比较复杂,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行迹十分发育。
区内北东向断裂为控制性断裂,在拟建场地基本上平行北东向断裂构造展布,北东向断裂均为压性逆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总体倾向45~70°。
区内延长7.5~23.0km不等,断层破碎带宽度50~120m不等,裂隙发育,岩层产状紊乱,局部见断层角砾岩,断层陡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形成勐永、XX、XX断陷盆地,区内断裂特征描述如下:F1南河断裂:由盆地东侧边缘分出后通过山间断陷凹地,经分水岭、头道水后向南西延伸出图,断裂走向20~40°,延伸长60km,倾向北西,倾角40~60°。
陡F2带宽F323.0m,F4带宽度F5裂。
F6倾角35°,F7农场断裂:北西走向,延伸长15km,倾向南西,倾角30°,属张性断裂。
F8XX~曼岗山断裂:总长大于90km,在本区出露25km左右,是影响XX盆地的主要构造,控制盆地东边的发展,呈NE~NNE向延伸,倾向290°,倾角30°。
为左行的压扭性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00m,旁侧有“×”扭裂及派生旋卷构造等。
沿断裂洼地、漏斗、落水洞呈串珠状分布。
F9弄告断裂:长58km,本区出露20余km,呈NE~SE向延伸,北段为扭性,中段和南段为压扭性断裂。
F 10勐永~大翁弄断裂:全长大于85km ,本区出露10余km ,为压扭性断裂,岩石强烈挤压破碎、褶皱,发育糜棱岩、超基性岩、灰岩等构造透镜体,破碎带宽100~1000m 。
XX 镇XX 村XX 组滑坡所在地及危害区域无褶皱构造分布,调查区内未发现次级断裂、褶皱构造。
3.5工程地质条件XX层坡,易产生滑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3.6水文地质条件照片2照片3滑坡前缘出露的粘土岩 照片4长期浸泡后的粘土岩 照片5风干后的粘土岩XX 县XX 镇XX 村XX 组滑坡地带处于大沟左岸的斜坡地带,属地下水补给~排泄区,残坡积粉质粘土混碎石含孔隙水,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于残坡积层中,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补给,季节变化明显,动态变化大,受地形地貌制约,地下水运移途径短,由高处向低洼处及河谷排泄,滑坡体上多处有地下水溢出(见照片6、7),同时在径流过程中对下覆基岩地下水进行补给。
地下水水位一般0.5m ~2.5m ,该类孔隙水富水性弱。
上第三系中新统(N 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3.7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区区烈和地震活动较频繁,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调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30g ,抗震为第二组。
综合上述,调查区处于区域地壳次不稳定区。
照片6地下水溢出地表 照片7地下水溢出地表 照片8地下水照片9堰塞湖 照片10堰塞湖堆积体 第四章滑坡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4.1滑坡规模、特征经现场调查、走访,XX 县XX 镇XX 村XX 组滑坡地质灾害分布于XX 县XX 镇东侧约1.0km 的XX 村XX 组下方,处于大沟左岸。
滑坡呈“围椅状”,滑坡纵向长约100m ,横向宽约900m ,滑坡体厚5~15m ,主滑方向约160~170°;滑坡后缘滑坡壁高5~20m (见照片12),滑坡壁主方向175°,5~15m 1.0~10.0cm 1300~1325m ,下片9、 4.2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分析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经现场调查,诱发该区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如下:(1)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条件①地形地貌条件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处于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大沟左岸斜坡地带,地形坡度一般15~25°,局部达35°,前缘标高1270~1298m,后缘标高1300~5~15m,(2—震活动频繁,近100年来上述地震带记录到6级以上强震30余次,其中大于7级大震7次。
1942年,南汀河断裂带大寨断裂(26)剧烈活动,大寨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
1988年11月6日、1989年5月7日,XX多次发生地震,调查区处于地震活动影响区,受地震危害较大。
②水的作用地表水:滑坡区后缘为XX镇XX村XX组,村组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见照片11、12),在地表水长期下渗作用下,部分下渗至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内,使其重滑坡后缘度增大,内聚力降低,在沟脚大沟的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使斜坡土体及半成岩体前缘逐渐失稳,成为滑坡活动内在因素。
XX 量大,(2约15~25°,地表分布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混碎石,厚约5~15m ,具结构松散,具较强亲水性,遇水易软化,容重增大,土体增重,抗剪强度降低等特征,下部上第三系中新统(N 1)砾岩、砂岩、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半成岩,具弱膨胀性,受水浸泡易软化及膨胀变形,坡体结构为顺向坡。
斜坡上部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无序排放下渗,同时该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地下水在坡体中渗流时沿松散土体及土岩界面径流。
受地表水及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上部松散土体重度增大,强度降低,下伏第三系半成岩受水浸泡产生软化及膨胀变形,内聚力降低;加之斜坡底部为大沟,沟水冲刷、淘蚀斜坡坡脚地带,形成高陡临空面,使斜坡稳定性降低,不能承载上方土体重量顺坡产生滑移。
五章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5.1、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威胁XX组22,160余150005.2几十年最大降雨量及日降雨量(单点暴雨)情况下),滑坡体可能再次失稳,滑坡范围向后缘继续扩大活动,主要威胁距后缘较近的XX镇XX村XX组66户住户的民房、建筑设施,该地带居民较为密集,滑坡活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较大。
滑坡前缘继续淤积、堵塞大沟,前缘大沟也可能再次形成堰塞湖,随沟水流量增加,雨水冲刷可能降低其稳定性,导致滑坡堆积体、大沟淤积水量及泄水道掉块在暴雨期河流流量突增(单点暴雨情况)下,将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下游农田造成危害。
调查期间(2月)处于旱季,即将面临该区雨季(6~10月),尤其是“七(月)下八(月)上(旬)”的危险时期,滑坡活动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危害程度较大。
第六章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存在的问题6.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自市各级1、23、预警信号、撤离与安置路线、安置点等及时讲解,并设预警、监测人,教授预警、监测手段、方法,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性及危害程度。
4、XX县人民政府和XX镇人民政府分别于2010年2月25日和2010年2月24成立了XX镇XX村XX组突发地质灾害处置领导小组,对该组地质灾害点、隐患点设置了4个监测点,并安排专职监测人员,特别暴雨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监测人员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监测。
6.2应急预案一、目的为有序地做好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对XX镇XX村XX组造成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XX镇XX村XX 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初步提出该地带地质灾害应急(简易)预案。
二、依据年度预案。
XX参照《XX 县2010加强地质灾害威胁区(XX镇XX村XX组)受滑坡地质灾害威胁区168户、740余人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工作明白卡学习,明确认识避灾路线及避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