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公有马鞍在库曹公有马鞍在库,为鼠所伤,库吏惧,欲自缚请死。
冲谓曰:“待三日”。
冲乃以刀穿其单衣,若鼠所啮,人见,谬为愁状。
公问之,对曰:“俗言鼠啮衣不吉。
今儿衣见啮,是以忧。
”公曰:“妄言耳,无苦。
”俄而库吏以啮鞍白,公笑曰:“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
竟不问。
1、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处。
(每句只要标一处)①欲自缚请死②俗言鼠啮衣不吉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以啮鞍白.:②是.以忧:③无苦.:④以刀穿.其单衣:3、下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为鼠所伤(被)谬为愁状(做出)B、人见(看到、遇见)今儿衣见啮(被)C、是以忧(因为)库吏以啮鞍白(把)D、公问之(询问) 竟不问(询问)4、下列句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充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马鞍)为鼠所伤B、冲谓(库吏)曰C、人见,(人)谬为愁状D、(曹公)竟不问(库吏)5、“儿衣在侧且啮,况鞍悬柱乎”的正确理解应该是:6、读懂这则小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曹冲是怎样的孩子?二、张释之①执法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②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zhǔ) ③廷尉④。
释之治问。
曰:“县⑤人来,闻跸(bì) ⑥,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①张释之:西汉南阳(今河南方城东)人,字季。
文帝进以资选为郞,累迁公车令、中郞将,后任廷尉。
景帝立为淮南相。
②乘舆:皇帝乘座的车。
③属:交付给。
④廷尉:官名。
为司法官,掌刑狱。
⑤县人:外县的人。
⑥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廷尉 B:有一人从桥下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C:于是使.骑捕之上使.使诛之则已 D:天下之.平也唯陛下察之.2、此段的主要人物是,文中主要表现了他的的精神。
3、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句意思相近的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知政事(副宰相),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之,令诘(jié)其官位姓名,蒙正遽(jù)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于.帘内指之()②是.小子亦参政耶()③其同.列怒()④同列犹.不能平()⑤蒙正遽.止之()⑥悔不穷.问()2、选出注解有误的一项()A:佯为不闻.(听到) B:令诘.其官位姓名(责问)C:固不如无知.也(学识浅显) D:时皆服其量.(度量)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令诘(jié)其官位姓名,蒙正遽(jù)止之。
译文:5、当别人对吕蒙正参知政事不服,并予以诽谤时,吕蒙正的态度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6、吕蒙正为什么不让别人追查诽谤者的姓名?7、这篇文章表现了吕蒙正怎样的性格特征?四、执竿入城鲁(春秋时国名)有执长竿入城门者①,初②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见事多矣,何⑤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有……者:有……的人。
②初:开始时。
③老父:古代称年老的人。
④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⑤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中”在这里作“截”状语。
1、解释加点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俄有老父至.()但.见事多矣()遂.依而截之()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文中“何不以锯中截而入”中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是()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悉以咨之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执长竿入城门者”和“老父”各是什么人,请简要概括出他们的特点。
①执长竿入城门者:②老父:5、概括这段文字所给予人们的启迪。
五、子罕辞玉①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②受。
献玉者曰:“以示③玉人④,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⑤人有其宝。
”①子罕:春秋末年宋国的相。
辞:不接受。
②弗:不。
③示:给……看。
④玉人:玉器匠。
⑤不若:不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献诸.子罕()②尔.以玉为宝()2、“若以与我”中的“以”字与下列哪一句中的“以”解释相同。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属予作文以记之C:小大之狱,虽不然察,必以情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这职也3、翻译: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4、子罕弗受玉,献玉者作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5、选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表现了其什么精神品质?六、管仲、隰(xí)朋①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3)。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④。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⑤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⑥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⑦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恒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
隰(xi)朋:齐恒公时期的左相。
桓公:齐恒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②孤竹:国名,指孤竹国,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
③阴:水的北面。
④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蚂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山地面浮土。
)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说指七尺,一说指八尺。
⑤圣:精明通达。
⑥不难:不以……为难。
⑦圣人:有智慧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从桓公而伐.孤竹()②蚁冬居山之阳.()③以.管仲之圣()④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他的比喻义。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七、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秋暝:秋天的晚上。
②竹喧:从竹林中传出喧笑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浣女:洗衣物的妇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③随意:任凭。
春芳:指草茂花香的春景。
歇:消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④王孙:贵族子弟,这里是指诗人自己。
1、诗中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2、描写山林中的景色的诗句是:,,它们写出了景色的特点。
3、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八、新晴野望([唐]王维)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的诗,描写的内容主要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是什么?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2、诗中动静结合的一组诗句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九、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1、这首诗是诗人送别而作。
送别的时间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注意不是季节),地点是(),朋友要到达的地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
2、在诗中,诗人为什么要说“楚山”“孤”呢?3、诗人以晶莹透明、清澈无暇、空澈见底的“玉壶”自喻,既表明自己(),又表达了他对()。
4、“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句中“连”“入”二字用得妙,请你做一点分析。
5、在古代诗歌中,写送别的名句较多,你能写出一联或两联来吗?6、你认为这诗中最妙的诗句是哪一句?为什么?十、戏答元珍(欧阳修)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注释](1)元珍: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阳修好友。
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山城:指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
(3)冻雷:寒雷。
(4)夜闻二句:一本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物华,对自然景物的美称。
(5)曾是句:作者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牡丹名贵,作者有《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诗。
1、颔联中的“犹”“欲”两个词妙处何在?2、首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颈联又写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生乡思”中“乡”指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