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浅析胶原蛋白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胶原蛋白是机体内蛋白质体系中的一个大家族,经过数十年来的研究和发展现在已经发现并且确认了25种类型的胶原蛋白[1]。
胶原是由3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并且每一条链都有一个典型的氨基酸序列,I型胶原蛋白的各级结构共分为三种:一级结构是组成胶原蛋白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是指胶原蛋白分子由3条左手螺旋的多肽链组成;三级结构是指这3条左手螺旋的多肽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在中心分子轴周围的右手螺旋。
较为完整的胶原蛋白分子的长度大约为280nm,直接大约为1.5nm;但是在I型胶原原纤维的二维结构当中,胶原分子是通过一个或者多个4D距离与另一个胶原分子交错,因为胶原分子的长度大约是4.4D,所以胶原分子的交错引起约有0.4D的折叠区和大约0.6D的缺损区。
1 胶原蛋白的生物学性能1.1 物理和生物力学性能组织的物理性能随着胶原蛋白纤维量和结构变化而不同,胶原蛋白存在于特定的结构部位,但是根据它们各自功能在不同的组织中以不同的构型排列[2]。
胶原蛋白在腱和韧带中由于高抗拉强度的要求而以平行的方式进行排列,皮肤中的纤维则以随机的方式排列,进而提供组织在压力下的弹性。
胶原蛋白的其它结构,如眼睛晶状体的透明性、耳朵的形成、鼻子的倾斜也是由胶原蛋白纤维提供的,软骨是富含胶原蛋白的组织,在软骨中的两个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形状和提供关节轴承受面。
1.2 生理化学性能1.2.1 静电学性能胶原分子大约有240个赖氨酸和精氨酸。
这些基团在生理条件下都带有电荷,并且通过改变环境中的ph可以改变原纤维内的静电状态。
1.2.2 离子和大分子结合性能在自然状态和生理条件下,胶原分子有大约60个自由羧基,而且这些基团有结合阳离子的能力,然而离子结合的程度在易溶盐硫氰酸钾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大幅度的提高,它破坏了盐键或者改变了pH偏离胶原的电点。
1.2.3 成纤维性能天然的纤维在组织中常常以特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在生理条件下,胶原分子形成自然排列,通过改变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状态可以形成各种多晶型分子聚集体。
1.3 生物学性能1.3.1 止血性能天然胶原聚集体是一种很好的止血剂,根据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是血小板首先黏附于胶原蛋白的表面,诱导血小板释放,然后在使血小板聚集最终产生止血栓。
胶原的止血活性依赖于胶原聚集体的大小和分子的天然结构,变性的胶原诱导止血是无效的。
有关实验表明胶原蛋白能够有效的诱导血小板聚集,并且与二磷酸腺苷进行对比,胶原蛋白诱导不受初始剂量、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表现迅速而且彻底。
1.3.2 细胞行为作用性能胶原是形成器官和组织必不可少的构造骨架,研究发现很多细胞如上皮和内皮细胞滞留在胶原表面或者胶原基质以内,例如:许多结缔组织细胞的基质。
在发育阶段的儿童或者成人的伤口愈合和组织改型期间,胶原蛋白和细胞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研究胶原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开发模拟组织和器官结构以及调查研究在体内模拟系统中的细胞行为十分有用,并且很多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外开发用于移植能够生长发育的组织和器官。
1.3.3 细胞功能的调节性能细胞外基质是由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等组成的,ECM和细胞支架有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可以将化学和机械信号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进行转换,并且导致细胞形态、蛋白质和其它细胞功能发生变化。
在ECM与细胞膜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中,胶原蛋白能够直接与细胞膜的受体作用或者间接与ECM中的糖蛋白或糖胺聚糖作用,而对细胞膜的受体施加影响进而达到参与细胞行为的调控作用。
2 质量控制由于胶原蛋白产品的最终使用目的是临床,因此为了确保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其生产过程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对胶原蛋白提取的原料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是要重视动物自身各种病毒、寄生微生物的检验检疫,以及原材料的处理彻底。
②从生产上来进行控制,在原胶蛋白的分离到纯化过程里: a.要注意全部操作在低温,洁净厂房内进行,所有直接或者间接与制品接触的物件及器具必须消毒,并且要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带入污染,尤其是热原;b.对所有使用的任何化学试剂要做残存量分析;c.阶段是纯化目标蛋白。
③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胶原蛋白的制品不论形式其最终的产品都需要经过灭菌的程序,必须认真对待。
针对最终的产品要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对于大规模的胶原蛋白制品而言,大规模生产中的常规灭菌方法主要有环氧乙烷灭菌法和除菌过滤法。
为了能够确保灭菌的切实效果,除了对最终的产品进行无菌的监测外,对灭菌的工艺和灭菌的设备也要进行相应的验证。
3 剂型与临床应用3.1 胶原蛋白产品的剂型用上述方法获得的纯胶原可以直接用于人体,也可以通过各种加工方式获得特殊的临床应用价值的医疗装置,因此针对临床应用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制备不同剂型的胶原蛋白产品,以胶原为基质制成不同形状的胶原蛋白基生物材料可以更加广泛的用于临床。
当前应用较多的剂型有膜剂型、多孔基质、凝胶剂型、溶液剂型和纤维状剂型和复合剂型。
3.2 胶原蛋白的临床应用海绵状的胶原蛋白制品除了良好的组织形容性外,其海绵状结构还具有良好的渗水和吸水能力,局部止血应用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吸收出血的作用,胶原蛋白在局部加强了血小板的黏附于聚集,进而启动了内源性的凝血途径,同时胶原蛋白对创面有很好的黏附性,一般情况下只需较短时间的压迫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与其他的止血材料单纯的止血作用相比,胶原蛋白在促进组织再生和功能恢复方面有独特的效果,对于创伤局部止血以后的愈合与恢复十分有利。
下面以最常见和使用最广泛的蛋白质海绵为例,详细介绍目前胶原蛋白海绵在各个临床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普外科应用:手术创伤必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渗血,直接影响了手术的治疗效果,手术中采用物理、机械或化学的止血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而胶原蛋白类的止血敷料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例如:胆囊切除手术、T管引流手术、阑尾切除手术、胃大部切除手术、肝叶切除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左半或右半结肠切除手术、脾脏切除等相关手术均能获得稳定而满意的止血效果。
在大多数的手术操作中,一般应用1~2片胶原蛋白海绵在切除的断端或出血的局部短暂压迫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口腔科应用:最常见的是患者因为各种不同的牙齿或牙周组织病变需要拔除患牙,使用胶原蛋白海绵置入牙槽窝之后,能够迅速的被血液所溶解,与牙槽窝紧密粘连在一起,达到了所设想的快速止血的效果,而且胶原蛋白海绵没有异物反应,降解速度也非常的快。
血管外科的应用:对于动脉瘤、血管瘤等,手术均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止血只需将胶原蛋白海绵裁成适当的形状,覆盖在出血处上并加以适当的压迫和固定。
而且对于血管瘤也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除了上述这些临床应用之外,胶原蛋白海绵作为一种局部止血的有效手段,还可应用于许多临床实践当中。
4 结论综上所述,胶原蛋白基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但要清醒地看到其本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例如经过制备后的胶原蛋白产品,其拉伸强度较弱;纯胶原蛋白在体内降解较快,以及存在潜在的抗原性等[3]。
因此大家都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我们认为可从以下2个方面考虑:①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胶原蛋白进行交联或修饰,不仅能增强纯化后天然胶原的性能,并且能提高和改善其它性能。
②将胶原蛋白与其它生物材料复合,如其它蛋白质、多糖类以及无机盐或有机高分子生物材料等,不仅能改善胶原蛋白的各项性能,而且能拓宽胶原蛋白基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
浅谈加强临床医学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摘要】输血医学的迅猛发展、日益严峻的血液安全和血液资源形势,无不对临床医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转变观念全面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输血医学教育,加强课堂教学以巩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改革临床教学以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基本实践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输血安全和输血责任意识,以使临床医学生能在不远的将来承担起科学合理用血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输血医学;教育输血治疗已有300余年历史,1901年LandstEiner对红细胞ABO血型系统的里程碑式发现,使临床输血真正成为诊治疾病、挽救生命过程中一种有效的、不可缺少的医疗手段。
近30年来,输血医学transfusion medicine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兼具实验诊断和临床治疗双重职能,包含免疫血液、输血技术、血液治疗和成分制品等多个分支,广泛涉及生物、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的众多学科领域。
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血液安全现状和紧张的血液资源形势,也引发了全球对于安全输血问题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而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及成分制品,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临床医师在安全输血中的重要职责和主导地位,及时将全面的输血医学教育纳入了常规的医学教育体系。
我国的输血医学及教育事业起步较晚,正处于上升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全面加强临床医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势在必行[1]。
1 转变观念,重视输血教育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沿革于前苏联模式,以学科为中心,专业划分细、方向窄,加之长期的医疗生产实践中,临床输血业务寄生于医学检验专业门下,人们普遍认为安全输血的责任主体就是血库、检验和护理等血液及成分制品输注的直接操作人员,而临床医师作为血液及成分制品治疗性使用的决策者,其在安全输血中的关键作用明显被低估,导致过分强调了输血操作的“技术安全”,轻视了输血决策的“责任意识”,“营养血、人情血、安慰血”时有发生,输“全血”意识根深蒂固。
反映到现行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教育体系中,输血医学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也存在突出的“重技术、轻临床”现象。
检验专业的输血理论课堂教学相对丰富且集中,在临床检验学中以免疫血液、输血技术为中心,适当加强了临床应用的相关内容;而医疗专业则较为简单且分散,诊断学、内科学和外科学教材中有含有临床输血相关的理论内容,而且还互有重叠和交叉,课堂讲授则多由外科学教研室承担,累计通常不超过4个学时,陈旧的内容和简单的形式均已不能适应现代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医疗专业学生未来即将承担的重要职责。
已有调查研究显示,现有检验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对输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好于医疗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2]。
由此可见,转变观念、全面加强临床医疗专业学生的输血医学教育,对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人民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强化安全,树立责任意识1998年《献血法》实施以来,我国输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无偿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率逐年上升,部分城市和地区已达100%,血液安全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现阶段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其一,我国是肝炎大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高达10%,丙肝抗体阳性率也在2%~4%,更为严重的是艾滋病流行期已从平稳增长进入快速增长,而且艾滋病病人分散在全国各地,遍布于社会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