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 兮,安有常则?
《周易·丰卦》: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二)文字方面的变迁
• 1、汉字形体的演变 • 甲、金——篆、隶——行、楷 • 2、古书用字的歧异 •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横野将军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代砖铭举例
(三)文化方面的变迁
• 典章制度、人情风俗的损益 改革,给阅读者带来困难。
1、训诂须以声韵学为机枢
• 天下之大,古今之久,文字的形 体日见繁多,设无法术以治之, 将要陷入文字障中而终身迷惘不 得其门路。换言之,耳治之音有 限,目治之字无穷。以有限御无 穷,所谓易简之理即在其中矣。
凡军事,縣壶以序聚槖。凡丧, 縣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
注:縣壶以为漏。代亦更也。礼, 未大殓,代哭,以水守壶者,为 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则视刻 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 知也。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 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同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 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 也。训诂之功大矣哉!
二、训诂的缘起
• (一)语言方面的变迁 • 【明】 陈第 :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1、语音的变迁
• 古读“下”如“户”,今如“夏” • 古读“家”如“姑”,今如“嘉” • 古读“明”如“芒”,今如“名”
常羲——嫦娥
《山海经·大荒西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 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昭穆制度
汉语新词的产生途径: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外无朞功强近之亲。(五服)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
“姑”、“舅”称谓的来源
• 亚血族群婚的产物 • 普那路亚家庭:一个氏族的
男子是另一个氏族女子的配 偶。
《周礼·挈壶氏》:挈壶氏掌挈 壶以令军井。
• 注:谓为军穿井,井成,挈 壶縣其上,令军中皆望见, 知此下有井。壶所以盛饮, 故以壶表井。
《左传·僖公廿三》:
• 郑大夫叔詹谏郑文公:“晋公子 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男女 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 也,而至于今,一也。”
• 男子称氏,别贵贱。 • 女子称姓,别婚姻。
《左传》“宫之齐谏假道”:
•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 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 之穆也。……将虢是灭,何爱于 虞?
第一讲 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释名及训诂学的性质
• 1、“训诂”释名
• 《说文》:训,说教也 。
•
:诂,训故言也。
孔颖达《毛诗诂训传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 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 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 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 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汉书·艺文志》:
(三)儒家正名主义和诸子辩学 的需要
•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 《荀子》:“今圣王没,名守慢, 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 明。……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 有困废之祸。”
《春秋》道名分,寓褒贬,微言 大义。
• 《公羊传》:天子曰崩,诸侯 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也作“常儀”。
《史记正义》引《帝王纪》:
“帝俈有四妃。……次妃陬 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挚。” 秋瑾《忆萝月》:“多事却 笑运痴,不肯现出常仪。”
《文选·月赋》李善注:
《淮南子》曰:“羿请不死之 药于西王母,常娥窃而奔月。”
羲,義声。義,我声。 娥,我声。
唐明皇改经例:
• 《尚书·洪范》:“无偏无颇, 遵王之义。”
• 小序:芣苡,后妃之美也。和平 则妇人乐有子矣。
• 韩诗·薛君章句:诗人伤其君子 有恶疾,人道不通,求已不得, 发愤而作。
四、训诂学和其他语言文字学 科的关系
• 1、训诂须以声韵学为机枢 • 2、训诂须以文字学为辅翼 • 3、训诂须以文法学为利器 • 4、训诂须以校勘学为前提 • 5、训诂须以语言学为基础
• 《春秋》三传
笼统说来,训、诂、传等都是 古书注解的别名。
注、释、注释、笺注、解诂、 诠释、义疏等。皆为训诂的 别名。对言有异,散言无别。
2、训诂学的性质
• 特点:应用性、古老性、综合性
• 《训诂学导论》:以古代文献的 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 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 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 的技术科学。
• 改“颇”为“陂”。 • 其实“颇”“义”同韵部,古
音接近。
“父母”和“爸妈”
• 古: • 父(鱼、敷)母(鱼、明) • 今: • 爸(鱼、帮)妈(鱼、明)
2、语义的变迁
• 班 《说文》:分瑞玉也。从刀从珏。 • 《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公羊》僖卅一:晋侯执曹伯,班
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
• “《鲁故》二十五卷。”颜师古 注:故者,通其指义也。
• 《齐后氏故》20卷。《齐孙氏故》 27卷。《韩故》36卷。
• 《汉书·艺文志》:“训故举大谊 而已。”
故训——汉 毛亨《毛诗故训传》
•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盖诂训第就经文所言者而诠释之, 传则幷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 此诂训与传之别也。
• 《汉书·外戚传·孝宣霍皇后传》: “奉光有女年十余岁,每当适人, 所当适辄死,故久不行。”
古今地域差别造成的称谓差异
• 豕——猪 • 屦、履、鞵(鞋) • 汤饼 • 抄手 • 面首
3、语法的变迁
• 语序的不同 •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 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转化
消息:消,消灭,消退;
息,生长。
• “夫人者何?彼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 征、伐、侵
三、学习训诂学的意义
• 《训诂学初稿》:1、指导训诂 实践,培养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才; 2、辨析词义,增强运用词语的 准确性;3、沟通方言,促进汉 民族语言的统一;4、研究汉语 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的规律,丰 富我国语言科学的知识宝库。
《诗经·芣苡》:采采芣苡,薄言 采之。(有、掇、捋、袺、襭)
• 《左传》襄廿六:伍举奔郑,将遂 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 班荆相与食。
《赵策》:“已行,”有嫁义:
• 《高唐赋》:赤帝女曰瑶姬,未行 而亡。
• 《论衡·骨相》:未行而二夫死,赵 王薨。
• 《仪礼·丧服》郑注:凡女行于大夫 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
《诗经》多见“女子有行”, “行”皆有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