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暑温
(四)分型 1.暑入阳明
【主症】四大症+头痛头晕,面赤气粗。 【治法】清泄暑热 【方药】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几点说明: A:用西洋参代人参,或用沙参60克代。 B:粳米用山药代。 C:有湿加化湿药。 D:也可用于内伤疾病。
2.暑伤津气
【主症】热、烦+津气虚:口渴、小便黄,苔干燥; 或加气虚:气短、自汗,神疲,脉虚。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西瓜翠衣、荷梗、竹叶、黄连、知母——清热涤 暑 西洋参、麦冬、石斛、甘草、粳米——益气生津
12、暑伤肺络(暑瘵)
【主症】热,渴,咳,喘,咯血,烦 躁,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治法】凉血安络,清暑保肺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13、暑伤心肾
【主症】
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 红绛,苔黑干燥,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滋肾养阴 【方剂】连梅汤
再者心者之渴暑 與,熱,。者邪 【 連先煩連入,深 出 下 梅與躁梅厥連入 焦 处 】 篇 湯紫神湯陰梅少 。雪迷主麻湯陰 三 六 丹甚之痺主消 》
新加香薷饮 香薷 银花
“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连、 黄芩则不吐。” (《三时伏气外感篇》)]上焦·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 新加香薷饮主之。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 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 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 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 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 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泻 实满,原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系肺主皮毛,以皮从皮, 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 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银花、连翘,取其辛凉达肺 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6.暑湿困阻中焦(见薛氏篇) 【主症】壮热,汗出,面赤恶热,气 粗息促,肢体酸楚,心烦口渴,小 便不利,痞呕苔黄腻,脉洪大。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方 苍术,生石膏,白豆蔻,滑石,知母, 草果仁,荷叶,竹叶卷心
7、暑湿弥漫三焦 【主症】身热,面赤,耳聋,头晕,咳痰带血; 不甚渴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开上 生石膏、竹茹——清中 滑石、寒水石、白通草——清利下焦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 〔三石汤方〕 • 飞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 钱〕、杏仁〔三钱〕、竹茹〔二钱炒〕、银花〔二 钱花露更妙〕、金汁〔一杯酒冲〕、白通草〔三 钱〕。 • 水五杯,煮取二杯, 分二次温服。 • 〔方论〕 • 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 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 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 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 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 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15、暑湿未净,蒙扰清阳 【主症】低热未除,口渴不甚, 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 苔薄白 【治法】清化暑湿余邪 【方药】清络饮(两叶两花两皮 瓜)
• [原文]上焦·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 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 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 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者,又不 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 〔清络饮法〕辛凉芳香法。 • 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 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钱〕、丝瓜皮 〔二钱〕、鲜竹叶心〔二钱〕。 • 水二杯煎取一杯,日二服。暑伤肺经气分之轻 证,皆可用之。
• [原文]中焦·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 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 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 丹,再与清宫汤。 •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 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 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 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 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 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 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 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 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 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 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 而余 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 用辛热也。 •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 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 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主症】略 【治法】见春温 【方药】见春温 [原文]三三、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 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几点说明 A:暑风即是暑痫 B:本证多见小儿。 C:虫药不宜妄用 D:重视清热透邪 E:明确西医病种 F:正确判断预后
11、暑入血分
【主症】灼热躁扰,昏狂+出血,舌深绛,苔焦。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犀角、粪清、双花、连翘、紫草、板兰根、黄 芩—凉血解毒 花粉、生地、玄参——养阴清热 菖蒲——开窍化痰 豆豉——透斑。
8、暑入心营(暑厥)
【主症】热、烦+营:谵语、昏愦、舌红绛, 脉细数或加心包:卒然昏倒,牙关紧闭,舌 绛,脉数。 【治法】清营泄热,开窍 【方药】入营:清营汤 入心包:三宝。
几点说明:
A:迅速撤离现场 B:急救首当开窍 C:治疗重在清热 D:用药且勿苦寒 E:掌握养阴时机 F:兼治中暑挟邪。
9、气营两燔(略) 10.暑热动风(暑风)
16、暑热未净,痰瘀滞络
【主症】低热、悸、烦、颤、呆、 聋、失语、失明、挛、肢体强直、 瘫痪等。 【治法】 清透余热,化痰祛瘀搜络 【方药】三甲散加减
• 桃仁、地鳖虫——腹内瘀血 • 柴胡、鳖甲——胁下瘀血 • 僵蚕、穿山甲——经络瘀血
一、概述
(一)定义: (二)文献论述 1.理论导源于《内经》 2.治疗首见于仲景 3.发展提高于元代。 4.形成完善于明清 (三)现代医学范围 乙脑、登革热、钩体病、流感、中暑。
二、病因病机
肝—抽 心—昏
肺-咯血
外因——暑热
暑风 暑厥 暑瘵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
阳明热盛 内因——正虚
营血分 挟湿 挟寒
· ·
《 温 病 条 辨
【方解】
乌梅: 酸——生津
+
+
黄连 苦——清热
酸苦泄热
胶、 麦、地 甘
酸甘化阴
连梅汤浇麦地
___鞠通乃大家也!
【连梅汤临床运用】
14、暑湿伤气
【主症】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 肢困倦,神疲乏力,小便短赤,大便溏薄, 舌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 【治法】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方药】东垣清暑益气汤
5.暑湿在卫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 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脘痞, 口不渴,舌光红,苔白腻或微黄腻, 脉浮滑数或濡数。 如兼寒湿者,可见发热无汗,恶寒, 甚则寒战,身形拘急,胸脘痞闷, 心中烦,时有呕恶,舌苔薄腻,脉 象浮弦。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药】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卫分宣湿饮 香薷 青蒿(后下) 滑石 茯苓 通草 杏仁 鲜荷叶边 鲜冬瓜皮 竹叶 “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
3.津气欲脱
【主症】热↓↓→汗↑↑,喘喝欲脱, 脉散大。 【治法】补敛津气,扶正固脱 【方药】生脉散 人参——大补元气 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正
4.热结肠腑
【主症】热、秘、胀、痛、谵、狂、舌红 苔黄燥,脉沉数 【治法】通腑泄热,清热解毒 【方药】解毒承气汤 黄连解毒汤——清 大承气汤——下 僵蚕、蝉蜕——透邪外出——散、热
暑湿 外有表寒
三、辨证论治
(一)诊断要点 1.季节特点:夏季 2.临床特点:初起阳明热盛,呈现四大症, 少有卫分证。 3.传变特点:春温1、2、3再加易夹湿,加易 伤津气。 (二)鉴别诊断 与湿温病区别(详见湿温病) (三)治疗原则
清暑泄热。 叶天士引张凤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概括了暑温病在气分证的治疗大法。 2.暑热病邪首先入阳明,出现何表现, 用白虎汤……王氏清暑益气汤、连梅汤、 生脉散等。 3.还应全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