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以《合欢树》为例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化教学松江四中范蕾课堂,是一个师生沟通的生命场,在这场“生命陪伴生命”的行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而真正促进个性化教学。

《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本文中所指的“个性化教学”是指适应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

“个性化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强调“统一”的思维模式,不以生产“统一”的“知识容器”为目的,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推进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

认知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

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我们上课的前提。

只有充分尊重并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一: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生1:对母亲的思念。

生2: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生3:赞颂母爱。

师:哦,同学们的理解集中在对母爱的怀念和愧疚上,都不错,但会不会还有一些别的情感?我们且慢慢体会。

由此可见,在学习《合欢树》一文前,学生比较了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母爱”主题的理解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前提下,更容易关照到在教学过程应侧重对“母爱精神传承”的阐释上。

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展。

《合欢树》教学片段二:师:在预习反馈中,同学们有一些疑问,我把相对集中的问题整理出来。

PPT展示三个质疑问题:1、本文第一段写到了由“作文竞赛”引发的争论,似乎与后文没有联系,这段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虞怿凡、李俊男、还海杰等2、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施晴磊、费华雯、朱静文等3、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但为什么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母亲,只是在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范家俊、赖雯薇、乐彦等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快速回顾课文,解决质疑。

(生讨论交流)《合欢树》课堂教学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需求。

课堂教学所解决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质疑,课堂是真正解决学生疑惑的场所。

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重组教材,整合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个性表达的意愿。

2、帮助学生搭建表达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沟通平台。

语文教学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表达”的基础。

学生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以自身经验和阅历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阅读感悟和体会既不是来自教师讲解,也不是在同学交流中获得的,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是“独特”的。

因此,在教授《合欢树》之前,我印发了史铁生不同时期的几篇作品——《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圈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而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合欢树》时,能够结合以往的阅读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而这些思维的碰撞让我惊喜不已。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三:师: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其实,写到“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就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多些一笔?为了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生1:“风”吹过的感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我。

生2:母亲太苦了,“风”代表着面对苦难命运的执著,吹散痛苦,母亲不会看不开了。

师:“风”是母爱。

生3:“风”并不能看见,只是作者的想象,他想象风吹过树林虽然有过响动,但终归平静,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更应该好好的活着,让往事吹散在风里,就像《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叮嘱我和妹妹要好好地活。

生4:“风”是看不见的,可能是作者回想起当初母亲没有去世时常常在地坛的树林里偷偷地望着自己,而如今,母亲已经离开了自己,所以在这树林里依然会感受到母亲的气息,感觉母亲从未离开过自己。

生5:史铁生失意的时候会回到地坛去,会想到母亲。

我个人的观点是:风其实是母亲的灵魂,是母亲从树林中走过,把树叶带起,发出飒飒声。

师:“风”是母亲的灵魂?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生5:前文中写到“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迷迷糊糊”一词写出了作者的精神状态,他在小公园里陷入了遥远的回忆,现实与幻想交替出现,感觉像母亲又来寻我了。

师:“风”是无形的,风吹过田野就是麦浪,风吹过大海就是浪花,风吹过树林就像母亲的灵魂又回到这里,你的解读很动人。

生6:我认为“看见风”是一种很唯美、很抽象的说法,这表达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这让我想到了《我与地坛》中母亲寻找史铁生的场面,这小公园就是地坛,史铁生在地坛中经历过人生最痛苦的煎熬并在地坛走向坚强,而他的母亲就在地坛无数次的寻找过他,当年母亲来寻我,我就躲在灌木丛之后,现在换了我在这里独自回忆。

所以,史铁生看到小公园里的“风”就想到了他的母亲吧。

尽管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有时是模糊的、笼统的,但一定是真实的、独立的。

我相信,学生更愿意与同伴交流的是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海量的文本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鼓励学生乐于沟通(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启发,共同提高。

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3、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只有将学生置于开放、活跃、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四:师:虽然合欢树的故事虽然姗姗来迟,但它一出现就打动人心,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但为什么文章只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这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生1:合欢树从弱小的“含羞草”长到枝繁叶茂,如同作者的成长,合欢树这时成了“我”的象征,是母亲希望的寄托和生命的期待与憧憬。

合欢树同时也是“母爱”的象征,母爱如同这棵合欢树,母爱常青,母爱永恒。

生2:文章的最后一段中,那个孩子长大了,孩子是天下所有孩子的缩影,望着树影儿,就会回想起树影儿下的童年和树影儿下的母亲,所以合欢树还象征着母爱。

师:嗯,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母亲”、“母爱”。

生3:合欢树是母亲在我心里种下的一粒精神的种子,“合欢树”的成长历程与“我”的命运是如此的相似,母亲希望我像合欢树那样坚强的活下去,所以合欢树是母亲在我心里种下的希望种子,也是母亲给她自己的希望种子。

生4:史铁生所说孩子的“长大”不是身体长大,而是内心的成熟,那棵树并不是代表庭院中的树,而是象征希望的树。

师:哦,你的见解更深入了!合欢树象征着“希望”。

(板书:希望)生5:合欢树不仅象征着“希望”,也象征着“感恩”,文章最后提到孩子看树影儿,史铁生把自己投影在孩子身上,孩子看树影儿就是对母亲的感恩,史铁生笔下的孩子是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缩影,告诉大家要珍惜母爱!(板书:感恩)生6:合欢花初开的娇艳象征着母亲年轻时美丽,同时,合欢树身上承载着太多太多我与母亲幸福的点点滴滴;合欢树的“合”可以拆成“一口人”,似乎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期望:一口人也要欢欢乐乐的活下去。

而我多年以后再见合欢树,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苦心。

师:你用拆字法解读这棵树,很精彩!在你眼中这棵树不仅仅是母亲母爱,更重要的是它把母亲坚韧的、毫不张扬的个性深深的重在了我的心中。

师: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把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说得很透彻,《合欢树》的确是一篇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好文章,我相信,十年、二十年,当你们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再读《合欢树》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其实,学生个性能否得到真正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表达成功与否,关键是交流展示中是否获得他人的认可。

在交流个性体验时,由于经验和阅历的关系,有些学生的体验可能有些浅显、甚至有失偏颇,但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而不是先入为主,将教师的主观理解与认识强加给学生,更不能越俎代庖,教师的作用只能引导、点拨。

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找到进步、成长的感觉,并将这种体验和感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形成个性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时常回想起孔子的沂水春风,在草长莺飞的暮春三月,穿上刚刚做好的春衣,“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春秋时孔门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让后人追怀不已,其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孔子的包容,是孔子对于性格迥异的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

虽然内心赞同曾点的理想,但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只是倾听,微笑,鼓励每位弟子能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位老师所追求的教育境界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