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汇报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

解读汇报李白诗篇寻找李白旅行足迹

解读白诗篇寻找白旅行足迹“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白, 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 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

足迹遍及、、、、、、、等地。

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游览的足迹:《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岸,只有敬亭山。

这是白在敬亭山所作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ǎo)然(rán)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白在所作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白在白帝城所作的。

《客中作》: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是白在枣庄所作的。

《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文解释】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劳劳亭。

因为,春风知道离别的痛苦,所以不让柳条变绿。

【词语解释】(1)劳劳亭:故址在今市区南。

古时亲戚朋友送别的场所。

三国吴时建。

(2)劳劳:依依不舍。

(3)知:理解。

(4)别:离别。

(5)不遣:不让。

(6)柳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诗文赏析】《劳劳亭》中诗人由亭而想到离别,由伤心之地而诉说离别之苦。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地方,白忍不住手痒,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诗人由离别想到折柳,更因柳想到柳绿要靠春风吹拂。

早春时节,柳条未青,无枝可折。

这情景看在诗人眼里,便生出奇想:春风深知人世间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令人伤绝的离别场面,所以故意不吹到柳,不让柳条发青。

这里,无情的春风变得有知有情,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更好地突出了诗人的“伤心”之情。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文解释】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

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

【词语解释】(1)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白的《子夜吴歌》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2)长安:今市。

(3)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4)万户:千家万户。

(5)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石头上,用棒捶打。

(6)吹不尽:吹不掉。

(7)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阵阵秋风,驱散不了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8)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9)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10)罢:结束。

【诗文赏析】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始终在那儿。

后两句直接抒发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美好向往。

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名家评析】《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绵。

《子夜吴歌》共四首,此为第三首——“秋歌”,诗人通过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远行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达了她们对亲人的无限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迫切期盼,抒发了作者对思妇们不幸的遭遇的深切同情之感。

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

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添她的愁怀。

“不尽”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

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已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这首诗,以月色、捣衣声造出妙境,朴素自然,真切感人。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词语解释】平羌: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芦山县,流至县入岷江。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白刚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在秋天。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月只有“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影”指月影,“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写到有人正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在江中行走看见月亮,就像见到思念的朋友。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朋友,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诉说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词语解释】1、金陵:今省市2 、酒肆:酒店。

3、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卖酒女。

4、压酒:酒酿成时,压酒糟取酒。

5、尽觞:干杯。

【诗解】春风吹,柳花扬,酒店美酒飘香,吴国美女卖酒,殷勤地劝客人品尝。

金陵年青朋友,都来为我送行,要走的,要留的,各人把酒喝干。

敬请诸位朋友,问问东去流水,它比离情别绪,到底谁短谁长?【诗文赏析】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美酒,在离别中也充满欢聚的快乐。

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店,诗人要走了,不忍离去,心中充满惆怅,在这里与朋友们饮酒。

风吹柳花,离情似水。

走的痛饮,留的尽杯。

情绵绵,意切切,诗句虽短,但情深意长,令读者读起来感触很深。

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

全诗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怀多么丰采华茂,风流潇洒。

《秋登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公。

【诗文解释】水边的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北楼。

站在高处远远望去,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就像明镜一样清澈。

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天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了,深绿色的梧桐开始慢慢地变黄。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迎着风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眺。

【词语解释】江城:水边的城,即指。

唐是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而流的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诗文赏析】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白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

诗中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奔腾的气势。

诗歌点出古城景色如画,句溪,宛溪,它们夹着奔腾流动,溪水清澈好像明镜一样。

“凤凰”、“济川”两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美丽清秀的景色,抚慰着诗人孤独的心灵。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随着视线的转移,景色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山下静寂的村庄升起缕缕炊烟,周围的橘柚成熟,梧桐微黄,加上“寒”“老”二字,景色带上了秋凉之意,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了。

这一组景虽仍如画中,但少了上联的清丽而多了一点寒气,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公”,诗人站在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

南齐时的眺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却受人忌妒,最后被陷害致死。

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眺,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泥?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

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随景而迁情,情景交替递进,相互融合,铸造了诗歌清凉的意境。

《赠汪伦》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关故事】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都非常倾慕白的为人,皆想与他结识,因此就以酒作为诱饵,白常常欣然前往。

相传当时泾川豪士汪伦,倾慕白已久,忽闻白将要游历入皖,就修书一封,写道:先生喜欢旅游吗?这里有十里桃花的美景;先生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供您痛饮。

白读后,欣喜若狂,遂去泾川与汪伦相会,但是他并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这时汪才告诉他:十里桃花是潭水名,并无十里桃花;万家是一位酒店主人的姓,并无万家酒店。

白听后大笑,遂与汪伦开怀畅饮,共抒情怀,成为酒友至交。

汪伦就是利用了白嗜酒的性格,才将其约至泾川。

白《过汪氏别业二首》中写道:“我来感意气,槌包列珍馐。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描写了他与汪伦相遇的欢快心情和相识恨晚之意。

【词语解释】1.汪伦: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泾县西南。

【诗文赏析】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文解释】雄伟的天门山好像是被从中间冲断了一样,让浩荡的长江流经这古代楚国的旧地。

滔滔东流的碧绿色的江水,在天门山下遇到巨大的障碍,不得不调头向北方流去。

分列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就像迎着江水扑面而来。

快看啊,就在那水流湍(tuan)急的地方,有一只小船乘风扬帆,从太阳升起的东边驶过来……【词语解释】①天门山——两座山的合称。

山在今天的省当涂县西南,西山叫梁山,东山叫博望山,两山隔江相对。

因为两山像一座上天设定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所以得名“天门山”。

②楚江——楚地的长江,这里是指流经的一段长江。

因为是古代楚国地域,所以有此称呼。

③至此回——到这里突然回旋。

长江本来一直是向东流的,到了天门山地区一带,江水转弯向北流。

④孤帆——一只帆船。

⑤日边来——从太阳升起的而来。

【诗文赏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白一生中创作十分丰富,题材极为广泛。

《望天门山》就是白的作品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秀美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豪放开朗的胸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