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江苏省洪泽县中学张宝玉【高考题例】㈠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㈡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㈢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㈣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年高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答:(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答:㈤【强化练习】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⑴这是一首七言______,李白,字______,号______,被人称作______。
⑵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答:⑶《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
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⒉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填空:“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⒊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⑴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答:⑵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⑴这首诗用了多种抒情表意的方法,请指出来。
(有几种写几种)答:⑵“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什么内涵?答: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
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答:(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分)答:⒍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⑴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答: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答:⒎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然:深远的样子,有人说,第三句写花随流水,窅然远去的景色,与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一样,也是抒发哀伤之情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⒏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答:⒐阅读李白的《关山月》,回答问题。
(6分)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①,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①白登道: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西。
汉刘邦领兵征匈奴,曾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了七天。
⑴诗歌前四句描绘边塞图景,试分析“明月”、“天山”、“云海”、“长风”在写景中的作用。
答:⑵“汉下白登道”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描写的对象由过渡到由战争过渡到。
⑶诗歌的最后四句,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戍客内心的痛苦的?答: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答:⒑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
⑴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⑵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⑶请评述这首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答:⒒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⑴一⑵题。
(6分)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⑴这首诗通过在谢脁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苦闷,也流露出了______ 的思想。
诗歌开头采用的是________ 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_________ 的浪漫主义特色。
⑵ “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答:⒓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3小题。
(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⑴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答:⑵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⑶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答: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孟浩然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⑴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⑵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
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6分)咏赤壁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赤壁诗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①。
【注】铜雀:铜雀台,建安15年曹操建于魏国都城。
二乔: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3分)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2)就杜诗的后两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3分)答:⒖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⑴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答:⑵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答:【高考题例】㈠【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
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
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