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古代文献初考-厦门市图书馆

厦门古代文献初考-厦门市图书馆

地方集粹厦门古代文献初考陈 峰明代文献(三)子部古今长者录八卷总目二卷 黄文炤撰尚存,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藏北大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抄本四册藏国家馆。

另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入子部。

黄文炤里居、阅历见经部《两孝经》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编辑周、秦以迄明代忠厚长者之事。

大抵皆取其一节,故人品不甚别择。

末附别品六则,则似薄而实厚者。

其导俗之心甚善,书则不免芜杂也。

”艺林标注 蔡守愚辑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等著有存目。

蔡守愚里居、阅历见史部《明伦宝鉴》篇。

八经类集二卷 许獬纂未见,《四库全书总目》著有存目及提要,入子部类书类。

许獬里居、阅历见经部《丛青轩易解》篇。

是书乃许獬据儒家经典编纂之类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八经者,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孝经、小学也。

獬掇拾其词,分天地、伦常、学术、君道、臣道、朝政、礼乐、杂仪、世道九类。

而其侄金砺又删补而注之。

所采诸经,于三礼独不及仪礼。

小学成于朱子,亦不当与六经竝列,皆为疎。

獬以制义名一时,而所恃为要祗不过如此。

卷首题名之下,夹注辛丑会元四字,尤未能免俗也。

”孙子十三编注释 刘梦潮撰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著有存目。

刘梦潮里居、阅历见经部《易义画前稿》篇。

据书名,是书应为刘梦潮注释《孙子》之作。

国朝仙传二卷 池显方撰未见,《同安县志·艺文志》、《厦门市志·艺文志》等著有存目,池显方之《晃岩集》亦存有自序。

池显方里居、阅历见史部《说诗》篇。

是书系池显方所纂辑之明代道教人物传记,其自序称:“国朝旧无仙传,人徒知周、张、冷、君数公耳。

余稽之各乘,参以诸集所烛见而确徵者,裒为二卷,以存方外之史。

”金刚衍说 池显方撰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厦门市志·艺文志》等著有存目,池显方之《晃岩集》亦存有自序,题作《金刚演说》。

其自序云:“余早岁习此经,近乃会以己意,本以二十七疑,参以六译,印以诸家,名《金刚演说》。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东山法语 池显方编纂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厦门市志·艺文志》等著有存目。

池显方《玉屏集》载有其所撰之序,蔡献臣《清白堂稿》亦载有其所撰写《陈止止东山法语序》。

崇祯二年(1629年),池显方购东山蔡复一旧馆,迎温陵禅学大师陈止止莅馆,杜门却应酬,每日二时演法。

时陈止止已八十三岁高龄,精于禅学,且借儒申经。

池显方将其山中答问或申明经旨者,编纂成卷,名《东山法语》,刊刻付梓。

茶史一卷 林龙采撰已佚,《厦门志·艺文略》等著有存目。

林龙采,明代同安县嘉禾里人,天启元年(1621)举人,任湖广宝庆知县。

岛居随录二卷 卢若腾撰尚存,清林树梅刻本藏中科院馆;另有笔记小说大观本,入第二十一编;清代笔记丛刊本,第二十一种。

卢若腾里居、阅历见史部《浯洲节烈传》篇。

是书为格物之书,上卷为物生、物交、生化、应求等四目;下卷为制伏、反殊、偏特、物宜、隗异、比类等六目。

道光十一年(1831),林树梅自同乡吴学元处得残稿二册,次年又从卢若腾侄卢逢处补齐残缺部分,合而完之,于是年校订付梓。

有罗联棠为之序,序云:“独计先生当颠覆流离之际,愤时事不可为,欲以彭湖作田横之岛,自托殷顽,日与波臣为伍,所见皆蛮烟瘴雨、鲛人延舍,可惊可愕之状,覊孤家冢墓,倾跌至八九不悔,犹抱遗编,究终始非特,比张华之博物,齐夷坚之志怪也。

其离骚、天问之思乎?”与耕堂值笔七卷 卢若腾撰未见,《金门志·艺文志》著有存目。

《金门志·艺文志》称是书“自天文、地理以逮一名一物,宏通博雅,钜细靡遗。

品藻古人,无不曲当。

方之《容斋三笔》、《日知录》等书,诚不多让。

”与耕堂印谱 卢若腾撰未见,《金门志·艺文志》著有存目。

《金门志·艺文志》称:“若腾湛深六书之学,尤工篆隶。

自序谓:‘兵燹之际,诸书悉烬,独印章小箧负之而走。

’可以想其结习所在矣。

”焦书二卷 纪许国撰尚存,明崇祯十五年刻本二册藏中科院馆。

另有续修四库全书本,入子部儒家类,系据崇祯刻本影印。

纪许国里居、阅历见史部《广史》篇。

是书乃其少年时代之作,卷一计十七篇,卷二计十六篇。

其自序云:“仆最疎,故不喜与时俯仰,惟日与诗史相对。

每慨读古人书,耿然长歌,彻夜不休。

所撰著名《焦书》。

焦者,何桐也,取焦琹之义。

”金刚经说 续佛法金汤 奕鉴 闻见录 谈道录 阮旻锡撰皆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厦门志·艺文略》等著有存目。

阮旻锡里居、阅历见经部《易阙疑》篇。

集部铜鱼集 林同撰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著有存目。

林同,字于野,明代福州人,洪武中寓居同安龙田乡。

户部李文郁奉以为师,率其徒受学。

文郁荐于朝,授同安训导。

“铜鱼”者,同安县城之别称也。

昔同安南门溪中有石三块,状如鱼,色若铜,故有“铜鱼城”之称。

是书应为林同寓居同安之作,以“铜鱼”冠其集。

海眼存集 黄伟撰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等著有存目,《清白堂稿》中尚存有蔡献臣所撰《黄逸所公海眼存集序》。

另洪受之《沧海纪遗》书中录有其所作诗一首,题作《黄逸叟题太武岩》,为其仅存之作。

黄伟,字孟伟,号逸叟,别号逸所,明代同安县十七都汶水头(今属金门县)人,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

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南刑部广西司主事,升刑部广东司郎中,六年后归省。

复出守南雄知州,仅三月,投劾而归。

又荐松江知府,不事权贵,辞官归田,以讲学养亲为务。

嘉靖十六年(1537)受巡抚李元阳之托代行赈灾,殚神毕力,劳瘁成疾,于次年卒。

是书乃黄伟之曾孙梦魁收集黄伟之奏疏遗文编辑而成,并请蔡献臣写序,成书于明崇祯十年(1637),时距黄伟过逝已百年。

林次崖先生文集十八卷 林希元撰尚存,清乾隆十七年(1752)诒燕堂刻本八册藏南京馆,题作《林次崖集》;清乾隆十八年(1753)诒燕堂重刻本四册藏福建省馆、辽宁省馆、复旦大学馆、山西大学馆、四川大学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厦门会文堂重刊本十册藏泉州市馆、福建省馆、福师大馆;清光绪二十八年叶勉吾家藏重刻本藏同安区馆;清抄本七册藏南京馆,题作《林次崖先生集》。

另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入集部别集类。

林希元里居、阅历见经部《易经存疑》篇。

是书为其子有梧所编,包含奏疏四卷;书二卷附揭帖;序三卷;记、碑共一卷;论、说、议共一卷;杂著一卷;志、表一卷;传、行状一卷;祭文、哀词二卷;诗二卷附词。

初刊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有蔡献臣之序,初刊本已佚;重刊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有沈德潜、雷鋐、陈胪声等三序;再刊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有叶再枏之序。

蔡献臣序称其“《四书》、《易经存疑》,海内家传户诵,与蔡文庄《蒙引》等矣。

惟是生平蒿目忧世,抗论勇为。

当世庙初筮仕南寺,即上《新政八要》,其后复有《荒政丛言》、《王政附言》诸疏,亦皆耸动中外,见诸施行。

”又云:“今读其疏,纤悉剀切,尽关天下大计,即晁、贾、欧、苏未能过之。

而其它诗若文雄劲,典质俱发,其中之所欲言,而大指不背于紫阳。

”《四库全书总目》云:“其诗文皆唯意所如,务尽所欲言乃止,往往俚语与雅词相参,俪句与攻体间用,盖其素志原不欲以是见长也。

”林次崖先生编次批点古文类抄十二卷 林希元编尚存,明刊本藏天一阁;明嘉靖三十年(1551)陈堂校刻本题作《新刊批点古文类抄》十二册藏中大馆;嘉靖四十年余氏自新斋刻本题作《新刊正续古文类抄》二十卷藏安徽博物馆。

林希元自少饱读诗书,敢持异议,勇创新意,提倡“文无古今,适用为贵”,“发机于知,履真于行,作则于身”,要求“精学致用,言行一致”。

是书乃类抄先秦至唐宋文。

怀兰集十卷 林希元辑未见,方志艺文亦未见其目,仅有自序存世,载于《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七之中,疑是书未曾付梓,或早已散佚。

林希元自正德十一年(1516)领乡荐,至嘉靖二十年(1541)归田,首尾二十六年,升沉得丧,备尝辛甘苦乐。

其间,师友袍泽随遇而赠以言,前积后累,逐盈箱箧。

是集乃林希元退居后整理赠言编次而成。

其自序云:“《怀兰》,凡十卷,取易繋‘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语也。

余生疎戅动,寡谐俗用,是取困故,入仕近三十年,浮沉相半,海内君子之交余者,弗以升沉得丧而有间,可谓同心矣,其言不如兰乎?彼此参商,遗墨俱在,言可味而人不可见,使人触目而兴思,能无怀乎?故曰‘怀兰’,余于是重有感焉。

”自鸣稿 林希元撰未见,方志艺文亦未见其目,仅有自序存世,载于《林次崖先生文集》卷七之中,疑是书未曾付梓,或早已散佚。

林希元自序云:“余自引疾至谪官以来,时辄有作,积而成帙,不忍弃去,因题曰:《自鸣稿》。

盖取韩昌黎‘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语也。

”壁峰集 林应撰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等著有存目。

林应里居、阅历见经部《四书便解览》篇。

白眉子存笥稿 刘汝楠撰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著有存目。

刘汝楠,字孟木,号南郭,明代同安县人。

嘉靖七年(1528)进士,授湖州司理,迁刑部主事,转员外郎,以文名擢湖广提学。

结甃堂遗稿十卷 刘存德撰已佚,《同安县志·艺文志》著有存目。

刘存德,字至仁,号沂东,明代同安县城内东桥人。

嘉靖十六、十七年(1537-1538)联第进士,初授行人,选浙江道御史,有抗疏力诤之举。

出松江知府,迁浙江按察副使,调广东海道兼番市舶提举司,皆有功绩,却以功见嫉被中归。

于同安东溪畔建“结甃堂”,座客常满。

洪芳洲先生文集 洪朝选撰尚存,清光绪十八年(1892)同安洪氏家刻本藏泉州市馆、集美馆、厦大南洋所、福师大馆(缺《摘稿》四卷二册);手抄本题作《洪芳洲先生全集》藏福建省馆,系录自光绪年之刻本。

另四库未收书辑刊本第五辑第十九册收有洪芳洲先生归田稿三卷奏疏一卷读礼稿三卷,系以中科院馆藏明刻本影印。

洪朝选(1516-1582),字舜臣,号芳洲,别号静庵,明代同安县翔风里洪厝人。

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代理刑部尚书。

性刚介,恶逢迎,为官清正,秉公执法,致触犯权贵,被诬陷而死于狱中。

洪朝选学识渊博,遗世作品颇多,然昔日之刻版已燬于倭祸,仅存手抄本。

清光绪十八年,同安族人曾鸠资重刊;民国初年,侨居南洋族人亦曾以光绪版为本重新分类编订。

是书为洪朝选文稿之全集,收入其《归田稿》、《续归田稿》、《读礼稿》、《续稿》、《摘稿》和《忠孝乘》。

其中,《归田稿》三卷,其卷一为诗,卷二为序,卷三为记、碑、志铭、墓表、杂著;《续归田稿》二卷,其卷一为诗、序、记,卷二为碑、志铭、墓表、杂著;《读礼稿》三卷,其卷一为奏疏,卷二为诗、序、记、启、赞、祭文、墓志铭,卷三为杂著;《续稿》三卷,其卷一为诗、论、序,卷二为记、墓志铭、墓表、疏、祭文、题跋,卷三为附集;《摘稿》四卷,卷一为诗,卷二为序、记,卷三为传、墓志铭、圹志,卷四为行状、祭文、碑、颂、说、策问;《忠孝乘》一卷,为仕录、祭文、小传、通纪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