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实验学校学期中语文期末考试

上海市实验学校学期中语文期末考试

上海市实验学校第一学期中三语文期末考试命题:顾桂萍时间:120分钟满分:100班级姓名成绩一、文言文(20分)(一)默写(10分)1、《爱莲说》有一句集中体现莲花资质高洁的句子是:“,”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蒋氏大戚,汪然出涕”后述说了一大段话。

这番话的中心句是:“,。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热情款待渔人的句子有:①“,。

”②“,。

”(二)文言文阅读(10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文中的先帝指谁?陛下指谁?6、“创业未半”的“业”指的是7、作者提出的主要建议是()A 恢弘志士之气B 引喻失义C 开张圣听D 光先帝遗德8、与“以光先帝遗德”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悉以咨之B 咨臣以当世之事C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9、“欲报之于陛下”的“之“指代的是。

10、黑体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保全)以彰其咎(表明显扬)B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下)恢弘志士之气(发扬光大)C 可计日而待(计算)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时)D 陟罚臧否(提升)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11、为黑体词选择正确释义(1)性行淑均() A 全 B 平正 C 均匀(2)妄自菲薄() A 轻微 B 轻视 C 不庄重(3)光先帝遗德() A 发扬光大 B 光亮 C 光荣二、现代文(38分)(一)课外记叙文阅读分析(10分)①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镶在我记忆的画屏上,成为一幅永恒的图画……②而我的眼前,我的心中,也有一幅鲜活的背影图。

③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城里中学回家,村里刚好在分山砍伐树木。

久已没有为家里干点活的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山上。

④砍到一棵大松树时已经日落西山了。

父亲削去树枝,叫我和他一起抬回家。

松树根部大,梢部小,我自忖1米68的块头,抬根部“小儿科”,就要去抬。

父亲拦着说:“不行,你抬不起,骨头太嫩,等我来抬根,你抬梢。

”父亲说完便蹲下身子,准备把树扶上肩,可是试了几次都扶不上。

我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我来吧。

”父亲却不同意。

他掏出一袋旱烟抽起来,吩咐我先歇会儿,“天还早呢。

”父亲说。

⑤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

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嗨”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到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

还剩一口的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在空中扩散。

⑥父亲终于站直了,虽然大树压着他摇晃了几下,但他很快稳住了重心。

⑦我盯着他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

几十年来,父亲为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

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他的背已在日出日落中微微弓起……⑧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我和父亲抬着树回家,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背影图”悬挂在我心中的高处。

12、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回答。

答:。

13、文章第⑤段中画“”线的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答()A.“我”看到了父亲为“我”承担生活重任的高大身影,感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

B.“我”看到了父亲在夕阳余辉下渐渐高大的身影,心情十分激动,因为过去“我”从未看到过这样动人的情景。

C.“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性格,看到了父亲充满力量的形象。

14、文章第⑤段中刻画父亲的形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答()A.肖像B.语言C.动作D.心理15、简要回答:为什么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答:。

16、简要回答:“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这句话的含义。

答:。

(二)课内记叙文阅读分析(10分)……①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②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③“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④“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⑤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⑥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tuì)。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⑦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⑧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kuī)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7、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括号内。

()a、《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是作者是鲁迅,都是叙事散文。

b、.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散文家。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18、“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19、.少年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A.先生教书让学生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用戒尺、罚跪来惩戒学生,使少年鲁迅十分反感。

B.当时鲁迅年龄小,不知学习的重要,觉得学习限制了他玩的自由。

C.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少年的求知欲,封建文化的教育束缚、毒害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20、第③段,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说“不知道!”,根据上下问内容,请你分析,先生是真不知道,还是知道不肯说。

21、第⑥段中“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中的“也”字,起什么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⑴⑵。

22、文末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这东西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⑴⑵。

23、以下是少年鲁迅的三则生活事例。

1)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

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

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2)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

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3)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

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把这些情况和课文作个比照,思考下边的问题。

鲁迅少年时这样用功,为什么还对他的三味书屋生活流露出不满的情绪呢?(三)课外议论文阅读分析(18分)①时下,在读书学习上,有一种“变苦学为乐学”的说法。

此说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倡导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不让学习成为折磨人的一种痛苦;然而,这种把“苦学”与“乐学”对立起来的说法,却并非妥当。

有同志指出,这恐怕出自对“苦学”的理解有误。

②强调“苦学”,是我国从学的优良传统。

白居易自述他年轻时读书,就是“苦学力文”,“不遑寝息”。

韩愈也说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这种“苦学”,是指刻苦学习,勤奋学习。

查阅辞书,“苦”的释义有多项,痛苦、困苦是其一义;刻苦、勤劳也是其一义。

“苦学”之“苦难‘”,乃取其后义:“苦,勤也。

”学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是离不开这个“苦”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

”这幅劝学对联,凝聚了代代读书人的学习体会。

③因此,“苦学”是不宜“变”的。

这是不是不要强调“乐学”呢?当然不是。

“学”是要讲究“乐”的,我国早有“读书之乐乐为何”的咏调。

那种似使学习成为一种折磨人的痛苦,是要不得的。

但是,要“乐学”,不是排斥和否定刻苦与勤奋,而是首先要启发“学”的自愿。

凡自愿读书必然会乐,读书必然不乐。

如今小学中提倡“快乐教学法”,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重视启发儿童读书的自觉。

靠板子在屁股后吓唬,靠“分数”在头顶上威慑,儿童是不会有读书乐的。

其次,是要读有意味的的书,读有益有趣的书。

陈词滥调的书,空洞无物的书,学究陈腐的书,死板呆滞的书,硬着头皮也读不进去的书,是读不出“乐”来的。

在学校,从“教”的方面来说,要辅以生动的讲解,进行积极的引导,方可进入“快乐”境界。

再次,就是要读出收获来。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即悦,它来自“学而时习之”的收获。

收获,就是甜头。

读书乐,归根结底就是从读书中尝得了甜头。

④正是这种甜头,把“苦学”与“乐学”统一起来,只有通过“苦作舟”才能在“学海”中探得宝;也只有通过“勤为径”,才能在“书山”上摘得花。

没有勤奋刻苦的努力,就不会有丰收的快乐。

丰收的快乐,正寄寓在勤奋刻苦的努力之中。

所以,不能把“苦学”和“乐学”对立起来。

⑤实际上,不仅是学习,人们一切的积极追求,都应该是“苦”与“乐”的统一。

俗话说:“假使你希望收获,你必须耕种。

”收获是“乐”,耕种就是“苦”。

没有耕种之“苦”,也就没有收获之“乐”。

自然,取消收获之“乐”,也就不必耕种之“苦”了。

“苦”与“乐”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谁也离不开谁。

因此,人们既要重“乐”,也要重“苦”。

然而,时下有一种只想“乐”,不想“苦”的情况,有些人遇事不下苦功,不出大力,企图走捷径,获得收获与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