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导语:提到北京,大家能想到什么?同学积极回答。
北京不仅仅是我国的首都,她还有很多的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景,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而有《颐和园》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景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颐和园里有哪些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纠正错字,正确读写生字。
3、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初读课文,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板书:美丽大公园三、研读课文(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学习用词语概括长廊。
从“一眼望不到头”概括出(一望无际)从长廊的横上的画概括出(图案丰富、巧夺天工等词。
)从长廊的外部景色概括出(美不胜收、美如画卷等词。
)3、利用多媒体欣赏长廊的美景,使课本上的描写与实景图想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欣赏长廊的美。
第二课时一、学习“登上万寿山”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有名的长廊,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1、出示课文句子,请全体同学美美地读读课文。
并思考:站在万寿山脚下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美景?(佛香阁和排云殿)2、我们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不同的方向望去都能到哪些美景?(三个方位的美景各不相同)3、景色美在哪里?(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昆明湖美如画卷。
)4、学生齐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指导朗读。
要求掌握好: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5、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为什么会是隐隐约约的?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万寿山的景色真是迷人,你们愿意美美地朗读,静静地欣赏吗?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1.指名朗读第四段。
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总结课文。
1、学完课文,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你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了吗?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课件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
这就是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板书设计。
颐和园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姿态不一(长美)五、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并背诵。
、2.学习课文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仿写一篇和自己生活中的游记。
《颐和园》学情分析1.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 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下颐和园。
3.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要更加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主动进行探究, 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所以,我通过让学生自渎课文,默读课文等方式去读课文,边读边感受颐和园魅力。
另外我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的大脑快速转动起来,在读中悟,在问题中积极动脑,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颐和园》效果分析一、教学内容:1.由首都北京导入,较自然,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按照文章游览顺序进行讲解,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并对三个景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3.课文同学不断的提问方式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对课文的重难点着重强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
5.在读写生字时,个别同学出现错误,应该避免,及时纠正。
6.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读的部分太少,讲的部分太多。
7.课堂上缺少小练笔安排。
二、教态:语速适中,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用时适量,但出现了一次口误,下次要改正。
三、板书、多媒体:1.板书字体还可以,整体板书有点乱,下次要改正。
2.多媒体可见播放效果不错,清晰,完整,利于学生观看。
《颐和园》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颐和园》评测练习一、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
(用“√”表示)痕迹(hén héng) 佛香阁(gé gě) 堤岸(dī tí)横槛(kǎn jiàn) 颐和园(yí yì) 树丛(cōng cóng)二、按要求填空。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几乎——( ) 耸立——( ) 玩赏——(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隐隐约约——( ) 远——( ) 细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长廊 ( )的栏杆 ( )的杨柳( )的公园 ( )的宫殿 ( )的城楼4.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
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
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垂”字共有( )笔,第四笔是( )。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
在“倒垂”一词中“垂”字的意思是( )。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 )绿得像( )。
游船( )在湖面( )几乎( )。
向东( ),( )可以望见几座( )和( )。
2.抬头一看,一座( )的三层建筑( )在半山腰上,( )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 ),就是排云殿。
在第一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正前面的____________以及湖面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介绍东边的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这是按照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在第二段话中,作者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佛香阁,又介绍了在____________的排云殿,这是按照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的。
《颐和园》课后反思通过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