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文蓝小托福培训经理Arthur/孙书京文章目录: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二、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三、如何提高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四、总结与展望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通过阅读Stella Cottrell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Developing Effective Analysis and Argument一书,使我们进一步看清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性。
批判思维是一种基于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模式,它为人们进行理性思考提供了基本的平台和方法。
批判思维要求思考者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批判思维能力不仅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从事各类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思维方面也会有很多特点,比如不草率、不盲从,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注意克服自己的偏见、歧视,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理解他人,并能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下面,我们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目前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
家庭:目前,中国的在校生基本是90、00甚至10后出生的学生群体,而这一部分学生绝大部分是为响应国家号召而准生的独生子女。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就成为国家的法律了。
计划生育使我国的人口数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其带来的长期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步显现。
首先,让我们看看目前这些在校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由图可以看出:这些在校生的父母一般也是独生子女,这样双方各有两位老人,作为在校生的独生子女就成了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人的中心,可以说是聚万千宠爱于一身。
独生子女一切的事情是由父母、祖父母安排妥当,照做就可以了。
无需考虑对错、为什么做、怎样做。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所有的父母都是为孩子考虑的,尤其是作为双重的独生子女,其本人是不用考虑任何事情的,也无需去辨别事情的真伪,甚至是不用思考的,更谈不上有任何批判性思维能力了。
在一个非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情况就会是完全的不同。
在我的学生中,就有一家有三个孩子,分别10岁、8岁和7岁。
老大、老二是女孩,老三最小是儿子。
无需否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还是重男轻女的。
因此,老大和老二首先要考虑,如何与老三在父母面前争宠的问题,从而不至于使父母有过分的偏向。
其次,作为家中的老大,同时也要为家中的弟妹树立榜样,因此,老大就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辨别能力,同时还要学会分析父母以及弟妹话语的字面与内在含义。
最后,老大还要分析自己的能力,在家庭中可以发挥的程度,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
由此可知,从日常的生活中,老大就学会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老二作为夹在中间一员,既不能得罪上面的姐姐,也不能惹恼下面的弟弟,因此就表现得极为顺从与温和。
但也会利用计谋来操控更小的弟弟,来对付姐姐和父母。
作为家中红人的弟弟老三,就显得不那么乖巧与伶俐,反倒是傻乎乎的,任人摆布。
也许弟弟突然会有一天,恍然大悟,不再做人偶,学会自己的独立思考,像姐姐一样,有了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这些也是会随着弟弟年龄的增长,可以眼见的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于孩子或者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是潜移默化的,是无形中形成的。
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就要从家庭入手,给孩子(学生)一个思考的氛围,进而培养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学校:学校是一个人思想与思考形成的重要地方。
目前。
我国学生的在校时间应该从幼儿园算起,一般孩子在三至四岁开始,到高中毕业时,一个学生的在校时间是15年。
而这15年,是一个人由无知到基本人生观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所学习、所经历的一切,为学生今后人生不仅打下了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也铺垫了一个学生的人生观、思考观。
是否是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一切,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图表对比一下中西教育体系的不同。
对比一:各国中学生守则由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教育培养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并且还要无条件服从的君子;而西方培养的是有个性、有创造力、敢于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人才。
对比二:培养特点由对比二可以看出,中国教育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培养。
中国的教师认为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要学生井然有序,保持安静。
中国孩子认为坐得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西方孩子则认为随意坐或站,才能更好地与老师交流。
在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感想、敢说、敢干,个性自由地发展,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创造力得到培养,批判性思维得以形成。
对比三:教学特点对比三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学得多,思得少,西方的学生则是学得少,思得多。
中国学生大多表现出基础扎实、思想依附、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缺乏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西方的学生大都表现为敢想、敢干、富于竞争。
中国教育采取的初级教育打基础,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掌握,而长期忽视了学生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学生难以做到“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理解字里行间的寓意)(见P85,charpter 6,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只有高级阶段才做学问,到了大学才开始学做研究,而此时,由于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从小得到培养,创造力匮乏,很难“思”的出什么内容来。
而西方教育注重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基础知识稍显薄弱,但孩子们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使其能够“思得多”。
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中国教师和学生千百年来默默遵守的校训。
认为读书就是圣贤大事,要远离社会。
甚至屏蔽社会以及人性的灰色或黑色一面。
以非常不客观,不科学,不正常的方式进行着封闭式教学。
但没有人能够永远逃避现实社会,因此只好等走出了校门,参加工作再逐步了解社会,了解真实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面对现实社会里面的是是非非失望,落寞,迷茫,有被欺骗的感觉,甚至绝望。
所以就会有人仇视社会,报复社会。
现实中的人和社会与书本里的东西很不一致,有些恰恰相反。
读书十几年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明白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喜欢什么,始终找不准自己的位置。
在整日的磕磕绊绊、忙忙碌碌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再看西方,把读书当做社会生活一部分,把了解社会,快乐生活作为学习的目的是西方教育的核心价值。
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当学生走上社会,也会适应并积极的创造条件,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更大的空间。
纵观各种情况,目前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容乐观,或者说是急需培养与提高一个重要方面。
三、如何提高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谈到如何提高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该说首先是培养,然后再论提高。
从以上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根源在于三个方面,即国家的教育方针、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模式以及学校的教育方法。
鉴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是我们个人轻易可以改变的,我们就从家庭的培养模式和学校的教育方法两个层面来分析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家长:人们不会否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观点吧。
这第一任老师又该如何做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今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聚万千宠爱于一人。
这样不但妨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因此,要彻底改变对孩子的过分宠爱,然孩子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启发孩子多动手、多动脑。
不代替,不包办。
遇事给孩子判断的机会,增加孩子在家庭中的自主权。
从而培养起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作为学生第二父母的教师,更是身负重任。
首先,教师必须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之上,与学生心理上真正的平等是第一位的。
其次,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先进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家长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的途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效地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大脑的练兵场,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应该安排学生一些真正的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实际的、真实的社会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目前,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很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甚至还根本没有意识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存在。
但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不少的学生家长已经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把孩子送往国外的学校去学习。
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家长的一种觉醒,是对目前中国教育的一大批判与摒弃。
而我们作为教育者,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不利于国家与个人的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中国已经意识到目前教育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并在积极地改变现状。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中国的教育体制会更加合理,更加适合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当然也更会培养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