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相长
1207 19:55
::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性,让学生
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具有明辨是非、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
力。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思维的批
判性品质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
陷阱或适时地给出一些片面的认识、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以
“假”明真,以反求正。
教例① 学习《胡同文化》时,执教者佛山九江中学老师杨立新首先投石兴
波,指出:‚胡同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应该保留,不应毁掉,如同保存国粹京
剧一样。‛观点一摆出,顿时引来热烈的争论。学生立足课文,条分缕析,指
出胡同文化的消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极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汪
曾祺老先生也不免发出了‚再见吧,胡同‛的感慨。更有学生引用了汪老《日
子就这么过来了》一文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这是无可奈何的
事‛,‚有些陈旧的东西也真该扔掉,不能让他成为不堪承受的负累‛,‚在
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以此来反驳教师的观点。在反驳中学
生思维活跃,勇于质疑,大胆否定,对文章有了极为深刻的理解,大大增强了
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生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思维的批判
性。
教例② 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指出:‚断臂维纳斯不可思议的
美来自于她的断臂。‛广西桂林兴安中学俸勇组织学生讨论后认为,这话其实
是一种经典的自慰性的谎言。 试问:一个瘸子和一个正常人站在你面前,在其
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你会觉得瘸子美吗?你会陶醉于他的走姿并以之为天然
的韵律吗? 同样地,一个瞎眼的美人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一起站在你面前,
你会大声念叨: 残缺是一种美,并把她领回家吗?人类在艺术上,向来是以追
求完美为其终极目标之一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 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哪曾有
人会为了追求残缺而舍弃完美。 我们只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
而日夜劳作,呕心沥血,三十年如一日。 没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残缺美
而草草结束自己的作品。 综上所述,用残缺是一种美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是
不确切地,容易使人误入艺术的歧途, 以为艺术是一种残缺美。‚不是因为残
缺而美,而是因为美而忽视了她的残缺。‛此观点独特新颖,富于创见,令人
耳目一新。
应该说长期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
模式,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思维的批判性也同时逐步形成。
教例③ 河南漯河市高中邵秀玲在执教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
时,给学生简介了贾岛的经历,并用课件展示了贾岛的原诗,要求学生思考朱
光潜的说法‚‘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
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
尚。‛的对错。先生说,‚僧敲月下门‛,‚敲‛的应是自家寺庙之门。这时
学生细读原诗《题李凝幽居》,发现诗人眼前之门乃隐士李凝之家门,而非僧
人之寺门,僧人能否随便‚推‛?如果用‚推‛,则悄无声息,诗人又怎能看
到月夜里‚鸟宿池边树‛?这样把学生引入一个自相矛盾的陷阱,他们不可能
不去寻找答案,不可能不对现有观点进行分析、批判。
——编选自维春、朝玉、祖义等《语文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