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制度的演变摘要:英国大学制度以其古老、传统和特有的形态等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一种范式。
它代表了一种世界性大学发展所要求的制度价值取向,是我们建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英国政府与大学大学制度北京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曾经发表过言论说:“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
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
”【1】制度的问题随着改革和人们研究问题的深入,成了关注的焦点。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正逐步成为一种共识。
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言:“大学要完成其使命,还有许多制度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而且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开展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促进大学制度现代化,是我国大学完成其使命的需要。
”【2】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关于大学制度,许多专家学者都已经发表过看法,总体来说,大学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即“大学自治”和“大学他治”两个层次。
也即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大学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大学和教师、学生的关系;大学和大学的关系。
【3】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是制度的产物。
英国大学制度以其古老、传统和特有的形态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的一种范式。
它代表了一种世界性大学发展所要求的制度价值取向,是我们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依据。
探讨英国大学制度演变过程对于准确把握英国大学制度的特点以及建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显得尤其重要。
一、英国大学制度的形成时期12世纪中下叶,牛津大学逐渐建成,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牛津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下半期,当时天主教会主宰的学术领域中经院哲学盛行,教士的讲学活动十分频繁。
13世纪初,剑桥大学也逐渐建成。
随后在两所大学中建立了若干所学院、学院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两所大学得以不断完善,出现了神学、宗教学和罗马法、哲学、医学和人文学的教授,从而成为英格兰的学术中心。
【4】为英国的两所古老的大学带来了辉煌和名誉,为英国大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起源于12世纪,作为教会智力活动的臂膀,对宗教学习进行保留、加深和传递。
最初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也作为宗教教育机构,走过了12、13世纪。
事实上,在当时,教育活动和宗教活动往往被视为同等的工作,宗教的进步必然离不开教育的传播。
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学校教育完全处于教会控制之下,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教育都渗透着宗教精神。
牛津大学在形成之初十分松散,大学没有专门的校舍和财产,唯一的收入是学生交的学费;大学学院为本科生招生和教学的基本单位,拥有专门的基金、章程、校舍及膳宿设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设文、法、神、医四科,其中文科是初级学科,神学、法学和医学是高级学科。
基础课程为文科“七艺”,而以其中的文法、逻辑、修辞三艺为主。
此后增加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伦理哲学和形而上学。
18世纪末,牛津大学开始扩大学科范围,设立了一些自然科学学科及其他现代学科,但直至19世纪上半叶,古典人文学科的教学仍占统治地位。
自从大学新学院的创建者温彻斯特主教威廉·威可姆在15世纪初左右首创导师制以后,导师制就成了牛津大学各学院教学的基本方式。
导师制的形成与学院制的确立和发展息息相关,并随着学院制的完善而巩固下来,它已经成为英国大学本科生教学行之有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
在学院里,导师和学生住在一起,为学生开各种阅读书目,给学生讲课、辅导和布置作业,并且与学生一起上教堂、做祷告。
实际上导师们担负了促使学生在身体、心智和品德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职责,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学生一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剑桥大学的教学方式也与牛津大学相同。
牛津和剑桥大学两所大学产生之后的大约600年间,英格兰的法学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二、英国大学制度改革与发展时期19世纪的英国大学制度的演变是以批判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保守为起点与基础的,伦敦大学以及随后的一批城市学院可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的背景下诞生的,是英国大学制度的一次大改革与扩张。
这些新大学仿效苏格兰的大学模式,以市场为驱动,具有收费低、入学要求低、不要求学生住校、排斥宗教教育、不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等特征。
【5】1825年2月9日,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坎贝尔在《泰晤士报》上发表致国会议员亨利·布洛姆的公开信,建议在伦敦为中产阶级创办一所新的自由大学。
该建议立即得到了布洛姆、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和詹姆士·密尔、金融家戈德斯密及赞查利·麦考莱等人的重视与支持。
他们在布洛姆的组织和安排下,次年决定通过出售股票集资建校,并从股东中推举产生了校务委员会,制定了无宗教信仰限制和无宗教教学的办学原则。
1828年10月,伦敦大学宣告开学。
最初设语言、数学、历史、物理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政治经济学和医学等8门课程。
课程的设置比老大学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生源和出路也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伦敦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打破了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的垄断,扩大了非国教派教徒以及妇女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9世纪中叶起,英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即城市学院的兴起。
绝大多数的城市学院都偏重工业和科学领域,与偏重古典学科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些城市学院培养的不是牧师和政界官员,而是企业经理、设计师、工业技术开发人员及推销员。
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学院都成了有关城市工业研究的重要中心。
比之牛津与剑桥两大学的改革,地方城市大学的兴起对英国大学制度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些市民大学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大学改革与扩张的主角。
城市大学兴起的原因与条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的需求,包括民众接受大学教育的需求和地方城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两种需求都是牛津与剑桥两大学所不能满足的。
二是财力的许可。
1850年之后的经济持续增长使地方城市与企业具有了比较充足的实力,这成为兴办大学的财力基础。
三是德国工业技术发展的刺激。
1867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的英国工业产品与德国的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技术上的差距,这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为提高技术竞争力、兴办培养科学技术人员的大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城市学院的兴起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培养教会领袖。
政府官员和有学问的专业界精英,高等教育也不再完全为上层阶级所垄断。
城市学院的出现,向中产阶级打开了高等教育的大门,改变了原来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所代表的高等教育的封闭状态。
三、英国大学制度的大发展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时期,其特点是高等教育世俗化、平民化、普及化和向现代化转型。
以19世纪70年代大学推广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新大学运动为标志。
进入19世纪70年代,由大学与学院组成的共同高等教育形态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学深受社会各种力量的影响同时又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是世俗化,淡化了宗教色彩。
1871年制定的大学宗教审查法使得学生入学、授予学位、教师选任等方面不受宗教信仰的束缚;两大学建立研究生和实验室,开始设置科学与专门知识课程,从而开始向现代大学的方向转变。
城市学院的兴起,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其新的理念、办学模式、低廉收费,代表高等教育生机勃勃的方向,既打破垄断,也促动旧大学自身制度改革。
但是,新大学运动和城市学院的兴起,只是扩大了中产阶级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
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非常低,社会底层的民众很难获取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
致力于满足广大民众的高等教育需求这一目标,使得大学推广运动应运而生,也开启了大学教育走出象牙塔、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时代。
大学推广运动之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出现,首先是以牛津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大学对社会改革压力的一种积极反应;其次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重视技术教育的结果,186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有迹象表明英国长期的工商业霸主地位正在悄悄失去。
德国和美国在许多工业领域已经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英国。
而很多人认为这些国家的崛起与它们重视发展教育有关;再次是中下层社会对获取高等教育权益的努力抗争结果。
大学推广运动受益最大的群体是那些有一定普及教育基础的人,尤其是妇女,而开始吸收的工人较少。
但是,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它,那些与大学无缘的人们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启了高教大众化的先河。
而且,通过它,使得大学的功能发生了新变化。
大学开始在教学和研究之外,承担起服务国家。
服务社会的责任。
【6】还有它留下了一种传统——一种更为重视教育机会平等、重视成人教育、重视提高国民素质的传统。
【7】1963年发表的《罗宾斯报告》是英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报告的最主要原则是“所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这一原则背景下,《报告》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提高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创办新大学、技术大学,成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加强大学与政府机构及产业界的联系等等政策建议。
它促使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促使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它对英国高等教育的深刻论述扩展了其内涵,将教育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都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使得英国高等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0世纪60年代是英国中世纪以来大学成立最多的时期。
1960年时英国与北爱尔兰的大学数为22所,1961年至1968年,包括学院生个成立了24所大学,短短的8年时间大学数增加了一倍以上。
”【8】新大学与传统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它们打破了近代英国大学的三个传统:它们是由国家创办,全部办学经费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且根据政府的计划进行合理布局,从而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型血的传统;新大学一开始就是正规大学,有权授予学位,不必先经过一个学院时期,从而打破了近代大学以走读制为主的传统。
第二,它们在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创新,特别注意防止过分专门化的问题。
1965年4月27日,当时的教育科学大臣克罗斯兰在伦敦伍尔维奇多科技术学院发表的演讲中,代表官方提出建立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
1966年工党政府发表了《关于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计划》的政府白皮书,标志着双重制的确立。
从此,英国高等教育被分为“自治”的大学和“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等两大部分。
从而使信奉“精英教育”传统的英国较好地调节了“精英型高等教育”与“大众型高等教育”之间的矛盾。
四、英国大学制度的调整时期1973年开放大学的发展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