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专题地图:是指突出而尽可能完善、详尽地表示制图区内的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人文)要素的地图。
2.首曲线:也叫基本等高线,是按照地形图所规定的等高距绘制的等高线,在图上用细实线表示。
3.投影变换:天通过寻找相应的函数关系,把一种投影转变成另一种投影,就是投影变换。
4.磁方位角:从磁子午线北端顺时针方向量至某一直线的水平角称磁方位角。
5.地图注记:地图上文字及数字的统称。
地图注记是地图符号的很好补充。
主要包括:名称注记、数字注记、说明注记。
6.变形椭圆法:是指地球椭球体面上的一个微小圆,投影到地图平面上后变成的椭圆,特殊情况下为圆。
通过变形椭圆的长轴与短轴的特征进行变形分析的一种方法。
7.DRG 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是将纸质模拟地图经扫描仪数字化后,通过图幅定向、几何纠正(仪器误差、图纸变形等)、灰度和色彩统一、坐标变换、整饰处理等过程,最终变成数字栅格形式的地图。
8.地图分层:在地图数字化的时候,将要素根据不同特征属性,分为多个图层,便于数据的管理与提取。
9. 地图概括:采用简单扼要的手段,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信息提取出来,形成新的空间概念的过程。
10. 间曲线:在两条等高线之间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
一般用长虚线表示。
11. 彭纳投影:等积伪圆锥投影,纬线为同心圆弧,经线为对称与中央经线的曲线。
亚洲地图采用的投影方式。
12. 相对高程: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13. 变形椭圆:取地面上一微分圆,将它投影后变为椭圆,通过研究其在投影平面的变化,作为地图投影变形的几何解释。
14.地图投影: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体面上的地理坐标与地图上相对应的点位的平面直角坐标或极坐标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15 磁坐偏角:以坐标纵线为准,坐标纵线与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16. 地形图:详细表示基本地理要素,且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的一种按统一规范生产的普通地图。
17. 数字化:将具有模拟性质的图形和具有实质意义的属性转化为计算机可接受的数字。
18. 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高度。
19. 助曲线: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绘的短虚线,用以表示间曲线仍不能充分表示的地势特征。
20.计曲线:等高线的一种,为了方便统计每间隔4条等高线所绘的加粗等高线。
21. 地图符号:地图上各种图形、记号和文字的总称。
地图符号由位置、形状、尺寸、色彩、方向与网纹六要素组成。
22. 磁偏角:以真子午线为准,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磁子午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
23. 大地水准面:假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面静止时的平均水面,并假想此面穿过大陆与岛屿,形成处处与铅垂线方向成正交的闭合曲面。
24. 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高度。
25. 兰勃特正形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两条标准纬线,经线为放射状直线,纬线为同心圆弧,标准纬线之间纬线长度比小于1.0,标准纬线以外纬线长度比大于1.0。
标准纬线之间及其附近面积变形较小。
二、解答题1.地图投影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地图的精度和实用价值。
因此在编图以前,要根据各种投影的性质、经纬线网的形状特点等,针对所编地图的具体要求,选择最为适宜的投影。
和地图投影的判别一样,投影的选择也主要针对中、小比例尺的地图,不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
这是因为其投影选择由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已统一确定。
另外,编制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时,不论采用何种投影,变形都是很小的。
选择地图投影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影响。
①制图区域形状和地理位置②制图区域的范围③地图的内容和用途④出版方式。
2.位置P,形状F,色彩H,尺寸S,网纹T,方向D。
位置、色彩和尺寸主要表达制图对象的数量特征,方向和形状主要表达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网纹则主要表达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
3.高斯克吕格投影属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
其变形分布规律是无角度变形;中央经线长度比等于1,没有长度变形;其余经线长度比均大于1,长度变形为正;距中央经线越远,变形越大;最大变形在边缘经线与赤道的交点上,但最大长度、面积变形分别仅为+0.14%和+0.27%(6o带),变形极小。
我国1:50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主要采用这种投影。
4.通过对大陆的合理配置,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能完整地表现太平洋及其沿岸国家,突出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关系。
从变形性质上看,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是面积变形不大的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中央经线和±44o纬线的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最大角度变形在10o以内。
所以,我国编制世界地图一般采用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5.从1991年起,新测制和更新的地形图,都须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的国家标准实施分幅编号。
新国家标准和以前分幅编号规定相比,增加了1∶5千比例尺地形图;分幅仍以1∶100万地形图为基础,经差、纬差没有改变,但分幅方法变为:7个系列比例尺地形图均由1∶100万地形图划分而成;过去的纵行、横列改为横行、纵列;编号仍以1∶100万地形图为基础,加上比例尺代码,续接各相应比例尺的行、列数字码构成。
即1∶50万—1∶5千地形图编号均由5个元素10位码构成:前3位为1∶100万地形图编号,第4位为比例尺代码(用B、C、D、E、F、G、H分别代表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和1∶5千比例尺),第5—7位是图幅行号数字码,第8—10位是图幅列号数字码(图5-24)。
1∶100万地形图分幅仍按国际1∶100万地图分幅标准划分,即一幅标准分幅纬差4°、纬差6°;纬度60°—76°间纬差4°、经差12°;纬度76°—88°间纬差4°、经差24°。
编号由该图所在的行号(字母码)和列号(数字码)构成,如西安所在的1∶100万地形图图号为I49。
1∶50万地形图:每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2行2列,共4幅该图,该图每幅纬差2°、经差3°,比例尺代码为B,行、列号数字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001—002。
编号如I49B001001。
1∶25万地形图:每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4行4列,共16幅该图,其每幅纬差1°、经差1°30′,比例尺代码为C,行、列号数字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001—004。
编号如I49C002001。
1∶10万地形图:每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12行12列共144幅该图,其每幅纬差20′、经差30′,比例尺代码为D,行、列号数字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001—012。
编号如I49D006002。
1∶5万地形图:每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24行、24列共576幅该图,其每幅纬差10′、经差15′,比例尺代码为E,行、列号数字码001~024。
编号如I49E011004。
1∶2.5万地形图:该图中每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48行、48列共2304幅得来,其每幅纬差5′、经差7′30″,比例尺代码为F,行、列号数字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001—048。
编号如I49F021008。
1∶1万地形图:该图由每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96行、96列共9216幅得来,其每幅纬差2′30″、经差3′45″,比例尺代码为G,行、列号数字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001—096。
编号如I49G042015。
1∶5千地形图:该图由每幅1∶100万地形图分为192行、192列共36864幅得来,其每幅纬差1′15″、经差1′525″,比例尺代码为H,行、列号数字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001—192。
编号如I49H084030。
6.(1)地图比例尺(2)地图的用途和主题(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4)制图数据的质量(5)符号的图解限度7.南极洲正轴方位投影,大洋州和亚洲主要是彭纳投影,南北美洲、欧洲选用斜轴方位投影,非洲横轴方位投影或圆柱与伪圆柱投影8.大圆航线为最短距离,等角航线为恒向线,在航海上具有确定航向的作用。
9. 定点符号法、线状符号法、质底法、范围法、定位图表法、分级比值法、分区统计图法、动线法等。
10. 地貌的基本形态主要有山顶,凹地,山脊,山谷,鞍部和坡面;山顶、山顶的等高线是一组内高外低闭合曲线,示坡线指向外侧。
凹地的等高线也是一组闭合曲线,但内低外高,示坡线指向内侧。
山脊指从山顶到山脚延伸的凸起部分。
山脊的等高线为一组凸向低处、依分水线对称的曲线。
山谷是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
山谷的等高线正好与山脊相反,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依集水线对称。
鞍部是两山顶间的低地,形状似马鞍。
由一对表示山脊的等高线和一对表示山谷的等高线组成。
坡面是倾斜的地表面,又叫斜坡或山坡。
山脊或山谷的两个侧面就是坡面。
坡面的等高线图形由一系列呈直线状的等高线组合而成。
11.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传递论、地图感受论、地图符号论、地图模型论、地图认知理论、综合制图理论。
现代地图学理论对认识信息时代地图学的实质及进一步揭示地图学的发展规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12.我国1:100万地形图最早使用的是国际投影(改良多圆锥投影),1978年以后采用了国际统一规定的等角圆锥投影。
为了提高投影精度,我国1:100万地形图的投影是按百万分之一地图的纬度划分原则分带投影的。
即从0°开始,每隔纬差4°为一个投影带,每个投影带单独计算坐标,建立数学基础。
同一投影带内再按经差6°分幅,各图幅的大小完全相同,故只需计算经差6°、纬差4°的一幅图的投影坐标即可。
每幅图的直角坐标,是以图幅的中央经线作为X轴,中央经线与图幅南纬线交点为原点,过原点切线为Y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每个投影带设置两条标准纬线,其位置是:Φ1=ΦS+30´Φ2=ΦN-30´该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没有角度变形;两条标准纬线上没有任何变形;由于采用了分带投影,每带纬差较小,因此我国范围内的变形几乎相等,最大长度变形不超过±0.03%(南北图廓和中间纬线),最大面积变形不大于±0.06%。
13.(1)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发展相辅相成。
(2)大地测量学及航空摄影测量学等测量手段的进步促进了地图学的发展。
(3)地图及地图学理论是测量结果的重要信息载体与理论指导。
14.采用3︒分带与6度分带。
3︒分带从东经1︒30'起算自西向东分为120个带,6︒分带从0︒度子午线起算自西向东分为60个带。
15.(1)决定着地图图形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