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04T14:50:46.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李晓光郑秀娟陈晓艳付强刘景森[导读] 目的讨论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应用。

李晓光郑秀娟陈晓艳付强刘景森(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01-02 【摘要】目的讨论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应用。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丙泊酚用甘油等配成的等渗溶液,像水一样容易注射,安瓿以氮气密封,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应保存在25℃以下,不宜冻存。

pH为6~8.5,pKa为11。

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镇静及麻醉维持。

【关键词】丙泊酚麻醉手术期应用
丙泊酚又名异丙酚或2,6-二丙泊酚,不溶于水,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

研究始于1977年,最初以聚氧乙烯基蓖麻油作为增溶剂配成l%的丙泊酚水溶液,但副作用大,引起严重的类过敏反应,很快就停止了其临床应用。

1983年Kay将丙泊酚的豆油制剂,即将l%(w/v)丙泊酚、10%(w/v)豆油、1.2%卵磷脂和2.25%的甘油配成的乳剂用于临床,副作用减少,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1989年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1993年SDA正式批准丙泊酚在我国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用甘油等配成的等渗溶液,像水一样容易注射,安瓿以氮气密封,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应保存在25℃以下,不宜冻存。

pH为6~8.5,pKa为11。

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镇静及麻醉维持。

【用法与用量】
丙泊酚的麻醉诱导剂量为2~2.5mg/kg,每10秒约4ml(40mg),AS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每10秒约2ml(20mg)。

年龄大于55岁的病人应使用更低的诱导量,有人认为应减少用量的25%~50%,可根据病人的反应调节诱导剂量。

若诱导时加用咪达唑仑可减少丙泊酚诱导用量的1/3~1/2。

大于8岁的儿童建议使用2.5mg/kg,更小的儿童则应使用更大的剂量。

维持麻醉成人4~12mg/(kg•h),儿童9~15mg /(kg•h),也可重复注射,一次静脉注射25~50mg。

丙泊酚用于椎管内麻醉的辅助镇静,以0.5~2mg/(kg•h)维持。

ICU患者镇静的输注速度应根据所需要的镇静深度进行调节,通常为0.3~0.4mg/(kg•h)。

年龄超过55岁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治疗和介人性检查时,应使用更低镇静剂量的丙泊酚。

【临床应用】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的快效、短效静脉麻醉药,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不易蓄积,为其他静脉麻醉药所无法比拟。

1 门诊手术麻醉丙泊酚在门诊手术病人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丙泊酚的麻醉恢复速度超过任何以往的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病人可在麻醉恢复后出院。

新近引入临床的吸入麻醉药七氟烷最初的恢复时间快于丙泊酚,但最终恢复时间两者相同。

同其他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相比,病人从丙泊酚麻醉中恢复平稳,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

当与自身对照或与未接受麻醉的志愿者相比,病人在使用丙泊酚麻醉后可出现精神运动功能降低,但如与其他静脉药相比,病人在丙泊酚麻醉后其精神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更快。

有些病人会出现欣快感。

无痛人工流产或内镜检查时,麻醉诱导可先静脉注射1~1.5mg/kg的丙泊酚,术中若患者因疼痛有肢体活动时,可以追加0.5mg/kg,必要时可酌情追加芬太尼l~1.5μg/kg,即能完成手术操作。

2 神经外科麻醉丙泊酚对脑循环动力学作用与其他麻醉药不同,但目前的资料表明这种差别不大。

但是丙泊酚麻醉后病人意识迅速恢复,有利于术后尽快进行的神经功能的评估。

对于正常或颅压增高的患者,丙泊酚能使颅压降低,增加丙泊酚的剂量或同时给予小剂量的芬太尼,可以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颅压增高反应。

静脉输注丙泊酚期间,能够维持正常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以及脑血流的自动调节。

丙泊酚使颅压下降30%~50%,脑灌注压显著减少,脑代谢率也减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3 心脏外科麻醉心脏手术麻醉中要求循环稳定,对心肌抑制小。

丙泊酚麻醉可维持心脏手术中的循环动力学稳定,然而丙泊酚在麻醉诱导时常引起低血压。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丙泊酚诱导引起的低血压可引起心肌缺血,适宜的心脏手术麻醉方案还有待确定。

4 镇静在保持清醒下,丙泊酚已用于接受局部或区域阻滞麻醉病人的镇静。

同咪达唑仑相比,丙泊酚恢复更快,同时可产生类似的遗忘作用。

如病人有呼吸频率减慢或为了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应行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丙泊酚已用于病人自控镇静,这项技术病人乐意接受,因其效果与麻醉医师给药无区别。

研究发现,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相比具有较理想的术后镇静效果,同时不需要更多的镇痛药和抗高血压药。

丙泊酚也适用于接受影像学检查的镇静。

5 产科麻醉在产科麻醉中,丙泊酚可以通过胎盘,常规用量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对母体也无太多的优点。

另外,研究观察丙泊酚用于剖宫产麻醉诱导和维持对新生儿评分和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与硫喷妥钠和吸入麻醉相比,新生儿评分和神经行为功能均较低。

因此丙泊酚禁用于产科麻醉,然而对巴比妥类药物过敏的产科病人,丙泊酚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6 小儿麻醉儿童丙泊酚诱导剂量较成人高50%,在建立平衡后麻醉的维持量仍高于成人25%~50%。

有人观察到儿童睫毛反射消失的ED95为2mg/kg。

诱导剂量的丙泊酚在儿童可引起心率下降10%~20%,平均动脉压降低约10%~25%。

丙泊酚可显著抑制咽喉反射,提供类似琥珀胆碱的肌松效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

7 器官保护作用丙泊酚能够与自由基反应生成异丙基苯氧基团,使自由基失活,减轻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8 其他丙泊酚也可用于眼科、电惊厥、电转复和放置喉罩。

丙泊酚已应用于恶性高热病人的麻醉。

对哮喘病人,丙泊酚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使慢性阻塞性肺脏病变的支气管扩张,提供较巴比妥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此外小剂量丙泊酚尚具有止吐、抗癫痫的作用。

小剂量丙泊酚能够有效地治疗椎管内吗啡引起的皮肤瘙痒。

【不良反应】
主要是低血压或短暂的呼吸抑制等。

1 剂量大、注射快,或与镇痛药合用可致呼吸、循环抑制。

2 注射处疼痛,可先用2%利多卡因2ml后再注射,或先注射镇静药、镇痛药后再给丙泊酚可减轻疼痛,偶见血栓形成或静脉炎。

3 偶见诱导过程有惊厥和角弓反张等癫痫样运动。

4 当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时,用丙泊酚可能引起心动过缓。

5 因含有脂肪,可引起脂肪代谢紊乱、血脂水平升高。

6 丙泊酚可透过胎盘,引起新生儿呼吸循环抑制。

7 极罕见过敏反应,可表现为支气管痉挛、红斑和低血压等。

8 丙泊酚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在丙泊酚麻醉期间应用肾上腺素容易引起心律异常。

9 其他还可见肺水肿、手术后发热等;丙泊酚引起的欣快感有可能产生潜在的滥用问题。

10 丙泊酚制剂有利于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应严格无菌技术,防止外源性污染。

11 丙泊酚输注综合征(PRIS):是指长时间(>48小时)、大剂量,即>4mg/(kg·h)的丙泊酚输注可能导致的输注综合征。

PRIS最初发现于儿童,后来在重症成年病人也观察到这种现象。

主要表现为高钾血症、高脂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肝脏肿大或肝脏脂肪浸润、横纹肌溶解、少尿、酮尿、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难治性心力衰竭,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其死亡率相当高,小儿中的死亡率为83%。

目前对PRIS尚没有确实有效的治疗措施,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避免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为其主要的预防措施。

【禁忌证】
1 对本药过敏者。

2 低血压或休克患者。

3 脑循环障碍患者。

4 产科麻醉时。

5 孕妇。

6 哺乳期妇女。

7 禁用于1个月以下儿童的全麻及16岁以下儿童的镇静,对1个月至3岁以下儿童,应慎用,且麻醉持续时间应限于1个小时内。

参考文献
[1]于冬男,林春水,古妙宁.异丙酚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年04期.
[2]王玲.异丙酚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1994,4(2):90-9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