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研究

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研究

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研究引言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来自他人的评价将直接对自我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修正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将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的评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尊水平、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

在公共场合(如,演讲、公开表演)或社交情景(如,朋友聚会)中,我们有时会认为他人可能对我们进行负面的评价,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会让我们觉得我们可能遭到了他人的拒绝。

个体感知到的被接纳或是被排斥,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心境和日常行为,也影响着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负面评价恐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Watson和Friend(1969)从社会认知角度提出负面评价恐惧概念,认知-行为模型理论认为负面评价恐惧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Clark, D. M.,&Wells, A. ,1995)。

关于负面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界已达成一致意见,社交焦虑个体表现出对负面评价的恐惧,负面评价恐惧的高低能预测社交焦虑。

负面评价恐惧影响社交焦虑,而焦虑源于对失败的恐惧,这里的焦虑不仅包括社交焦虑,还包括生活中的广泛性焦虑,如考试焦虑、工作焦虑等等。

中国是一个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重视他人的看法,注重来自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将会对个体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国外对于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从概念的探讨到量表的修订再到负面评价恐惧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目前侧重于负面评价恐惧与其他心理特质、学习、社会行为、体育运动、决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张大均,刘洋,2010)。

而国内学者对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对传统文化下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和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下的中国人的负面评价恐惧研究则显得有必要了。

本研究以负面评价恐惧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助人行为的关系,以期能够完善负面评价恐惧理论和对进一步的教育、社会心理研究有所裨益。

研究综述负面评价恐惧研究文献综述负面评价恐惧的概念上世纪60年代末,Watson和Friend提出负面评价恐惧概念(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FNE),并将其定义为“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评价的预期”。

我国学者陈祉妍提出负面评价恐惧就是“对他人负面或消极评价的担忧与恐惧”(陈祉妍,2002)。

早在1974年Page和Yates在其研究中就已经提到评价恐惧理论,他们认为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不愿意参加评价性调查研究,因为他们可能害怕他人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这中间就包括了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所说的评价恐惧实质上仅仅指的是负面评价恐惧。

Weeks, Rodebaugh, Heimberg, Norton和Jakatdar (2008c)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把评价恐惧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维度,相对于负面评价恐惧,正面评价恐惧是指为他人正面的评价而苦恼和担忧。

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描述的是聚会、演讲等情境中的社会评价焦虑。

当正在或者预期参加社交活动时,负面评价恐惧属于与不利评价有关的恐惧感(Weeks, Heimberg, Fresco, Hart, & Turk, 2005),而社交焦虑个体为了避免负面评价会做出一系列的行为,比如回避目光接触、减少说话量、站在群体周边等。

社交焦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负面评价恐惧,害怕别人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负面的判断(Leitenberg, 1990)。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形式的社交焦虑,都会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感到恐惧,比如说在一些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公开演讲或者是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突然绊倒,这些都可能会导致负面评价恐惧。

社交焦虑个体报告了关于自己外表和行为的负面心理特征,特别是表现在唤醒焦虑的社交情景中(Coles, Turk, Heimberg, & Fresco, 2001)。

他们对自己行为划分的等级要比他人评定的低(Lundh & Sperling, 2002; Rapee & Lim, 1992),而负面评价恐惧与这个等级差异有关(Rapee & Lim, 1992; Rodebaugh & Chambless, 2002),即自评与他评的等级差异越大,负面评价恐惧越高(张大均,刘洋,2010)。

这说明社交焦虑个体与非社交焦虑个体可能存在认知加工处理的差异(Heinrichs & Hofmann, 2001)。

综观以往研究,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临床样本,这似乎容易给人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负面评价恐惧仅仅在社交焦虑个体身上出现,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非社交焦虑个体如大学生和普通人群,他们存在这样的负面评价恐惧吗?陈祉妍对国外负面评价恐惧量表进行了修订,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在我国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在自我意识趋向于于统一的大学生群体中,负面评价恐惧是否也存在呢?相关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在性别因素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一般在女性身上出现的比较多(Essau, Conradt, & Petermann, 2000),这是否意味着女性的负面评价恐惧要强于男性呢?负面评价恐惧的理论解释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Clark 和Wells (1995)、Rapee 和Heimberg(1997)提出了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并把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

在社会评价情境中,社交焦虑个体通常会把认知资源集中于社交场景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评价性威胁。

他们认为自己处于这个随时可能被别人进行负面评价的社交环境中,并认为别人给自己设置的标准都是不切实际而无法达到的,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无法达到这些标准,因此认为他人可能会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

社交焦虑个体总是监控自己的外表和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和观众的反馈获得的信息综合形成了一个关于自我的表征,但是这种表征并不是一种正常的表征,而是歪曲的表征,是个体感知观众在某一时刻如何评价自己的表征。

负面评价的预期也会导致生理、认知和行为上的焦虑体验和自我心理表征的降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适应性的负性反馈回路。

总之,对于社交焦虑个体来说,最危险的刺激来自周围的观众,最可怕的结果是来自周围观众的负面评价(张大均,刘洋,2010)。

心理进化模型Gilbert (2001)提出了负面评价恐惧的心理进化模型。

该理论认为社交焦虑直接与人类相互作用中的竞争威胁相关。

社交焦虑的目的是避免挑战群体中的权威人物、回避他人的负面评价,以此来避免与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发生冲突,并使自己处在群体中的安全范围内,回避负面评价是为了适应环境。

因此,负面评价恐惧是认知机制,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起适应作用(Weeks et al,2008)。

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负面评价恐惧的研究一般采用问卷法。

目前,负面评价恐惧的量表有负面评价恐惧量表(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FNE)、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rief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BFNE)、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一正向题计分((brief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 一straitforward,BFNE一S)。

简明负面评价恐俱量表与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一正向题计分都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而来。

FNE由17道正向题和13道反向题组成,在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高分者更倾向于回避潜在的威胁性的社会比较,在评价性情景中体验更多的紧张,更关注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更将他人的面部表情解释为负面的。

但由于其题目冗长,量表灵敏度不高,因此Leary(1983a)开发了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弥补了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的不足。

BFNES有12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包括8道正向计分题和4道反向计分题,具有简明、反应灵敏等特点,高分者更加关注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更加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

我国研究者陈社妍(2002)初步修订BFNES后在中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研究负面评价恐惧提出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从概念的研究再到理论的解释,再到量表的制定和修订,然后到它的应用研究研究,许多学者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考试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被评价的情景,考试失败的焦虑在本质上也是对自我可能会遭受来自亲戚朋友、老师等权威人士的负面评价的担心。

有研究认为,特质性的考试焦虑实际上是对失败的恐惧(Elli ot AJ ,M cGregor,1999),而对失败的恐惧在发展上可能来源于父母在孩子失败时给予的批评,即“负面评价”(陈祉妍, 2002)。

负面评价恐惧可能是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祉妍(2002)和马丽霞等(2004)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都表明考试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负面评价恐惧主要反映的是人际领域的恐惧,而考试焦虑反映的是学习领域的恐惧,有研究者认为,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人际领域中的负面评价可能是个体形成对失败恐惧的主要原因(McClelland DC,1985)。

负面评价恐惧与饮食态度Gilbert 和Meyer (2003) 的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与节食态度存在联系,Hinrichsen, Wright, Waller, & Meyer(2003)在临床样本中发现,高水平的负面评价恐惧不仅存在与神经性厌食个体中,还存在于神经性贪食个体中。

Gilbert 和Meyer (2005)的另一项研究证明了来自普通人群或好友及亲戚的负面评价恐惧都对个体节食态度产生影响,但是作用不同,来自普通人群的负面评价较好友或亲戚更能有效地预测节食态度。

负面评价恐惧与完美主义过度在意错误被认为是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而过度关注错误也被认为是负面评价恐惧的一个特征,他们担心不能被别人接受而失去尊重,出错意味着失败和被否定。

对完美主义心理量表与负面评价恐惧和自尊进行相关研究表明,“对错误的在意度”和“行为的迟疑度”能较好的预测这些变量。

Frost, Turcotte, Heimberg, Mattia, Holt, and Hope (1995)和Rosser, Isakiddis, and Peters (2003)的研究发现,对于错误的过度关注和害怕犯错误会导致来自他人消极的反馈,并且证实了完美主义与负面评价恐惧存在高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