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第五章 助人行为

5第五章 助人行为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什么是助 人
为何会有 助人现象
何人何时 助人或不 助人
如何使人 助人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 相关概念、助人原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 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 决策过程、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 明确责任-增加互动、示范、情感倾向、助人技能、 价值取向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社 会 作 用 力 分 散 法 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边界递减作用)
1元-0元 > 100元-99元
I
I = SNt ( t<1 )
N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不幸女性实验
被试者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这次要测量的是他们是否去救助一个受伤的女士。被试处于 四种条件下: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 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一个表现消极的同伙在一起。 女实验者向被试说明如何填调查表,并送他们到隔壁的房间 里,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被试在填表时可以听到隔壁房间 里女实验者活动的声响。几分钟以后,突然一声巨响从隔壁 房间传来,伴随着的是女人的尖叫和呻吟:“哎呦!天哪!我 的脚!……我的脚不能动了……”(实际上是录音)。
人行动的可能性。第三个实验表明,即使在明显需要 帮助的情况下,其他人也起抑制作用。
180
90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
85
166
160 140
62
消 120 耗 时 100 间
31
93
80 60 52 1 旁观者数目 2 5
2
5
40
旁观者数目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 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二)助人者特点
(三)情境原因
受助者特 点
性别
助人者特 点
年龄和性 别 认知:情境责任-自我 个性特点
情境因素
自然-社会 环境 匆忙与助 人代价 情境性的 内疚-补偿
相似性
外部特征
人格特征 受助者的 感觉
心境
道德推理Biblioteka 受助者的感觉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想显摆一番,主动 请求由他出资。 朱元璋故意问他:“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 沈万三任性的豪情上来了,答道:“愿每军犒金一 两!”但朱元璋还是拒绝了他:“此虽汝好意,然 不须汝也。朕富有四海,哪里要你那点钱?” 朱元璋修南京城,沈万三又提出承包三分之一工 程费用,让朱元璋觉得好没有面子。后来朱皇帝 寻了个理由,将沈万三流放到云南,没收了沈家 的财产。沈万三的故事告诉我们:炫富可以,但 千万不要向皇帝炫耀。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为何会有助人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
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 为。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安慰、同情、爱护公共卫生等。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 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权威:拉特纳、达利 基本假设:1.他人的在场导致了单个人助人责任的下降
2.情境模糊时,人对事件情境的理解可能会缓慢
3.他人在场,会引发个体的评价性压力,行动过 分谨慎 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dispersion effect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就助人行为的产生来说,其最直接的根源还是助人者 的价值取向,这种内在的主导因素支配着其他各外在因素。
广东省社科联,《公 民人文素质调查》, 2011 看见摔倒在地上的老 人 73.91%的人表示,不 会上前扶起老人,其 中58.41%的受访者表 示“被人讹上就麻烦了”。 另外有15.09%的受访 者表示“有人作证时愿 意上前扶”。只有5.4% 的受访者表示出于本 能会上前扶起老人。
其它概念:社会源(影响源、作用源)、目标靶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乘法法则(倍增效益、电灯泡原则) 2. 分散法则 3. 心理社会法则(边界作用法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二)社会作用力法则
1.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倍增效益、电灯泡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 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小结
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相关人员越多, 越不可能助人 要注意到有人需要帮助 受助者的内-外部、稳定-不稳定特征会影响 到助人行为 助人者的内-外部、稳定-不稳定特征到助人 行为 事件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会影响助人
分析——2011 佛山 小悦悦 《佛山五金城的人类学考察》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结果表明:70%单独一人的被试跑去帮助;70%与 朋友在一起的被试跑去帮助;40%与陌生人在一起 的被试跑去帮助;而与实验者消极的同伙在一起的 被试中只有7%的人跑去帮助了。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概述 (social impact theory)
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
社会交换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 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吉诺维斯案件
1964 年某夜,基蒂· 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她经营 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 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 的时候,她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男人刺了她多刀,她大声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后大声警 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图逃跑,但后来他发 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他又从车里走出返回,将基 蒂· 吉诺维斯击倒在地,又开始刺杀她。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 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基 蒂· 吉诺维斯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袭击行为持 续了35 分钟。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中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 个人目睹了这 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一对夫妇(他们说 他们以为已经有人报了警)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是观 看这一暴力事件。而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二、示范作用
观察到他人的助人行为增加了我们助人的可 能性。
(一)现场的示范作用
(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共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 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 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 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要提高助人行为,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 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 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 十分有效的方法。
拉特纳80年代初正式提出。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适用于: 助人、从众、社会助长、劝导等现象。
“社会作用力”指“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
何影响”,更详细一些,指“由于其他个体的实、隐含 或想象的存在或行动,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在心理状 态和主观情感、动机和情绪、认知和信念、价值和行 为等方面的任何一种变化”。
金训华,1969
中国人要么从不搞 慈善;要么就总有 一方令人失望:助 人的期望获得的回 报太多,逼迫被助 者不义。或者被助 者受助后,为了不 想承担过多,总要 抹黑助人者。 双方 能够有圆满结局的 很少。
总结
亲社会行为:合作、分享、同情、安慰、助人等。 助人行为:期望回报的&不期望回报的,后者为利他行 为。 助人现象的理论解释:(1)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天性 -本能-遗传-进化);(2)社会规范伦(宏观的-社会文化的 道德伦理);(3)社会交换论(微观的-个体的社会心理学) 责任分散假设与社会作用力理论,拉特纳 助人的决策过程:帮助需求觉察-助人意图确定(责任& 得失)-采取措施 助人的影响因素:受助者特点、助人者特点、情境原因。 助人行为的培养:明确责任和增加互动、示范作用、助 人情感倾向培养、助人技能学习、价值取向教育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 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不论动机如何) 利他行为(Altruism):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 回报的助人行为。

心理学中关注的助人,往往是陌生人的、紧急情 境下的、短期的。
利他行为
助 人 行 为
亲 社 会 行 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 因素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帮助需求觉察
注意-觉察到事件 知觉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助人意图确定(紧急-非紧急)
情感因素、责任意识、得失计算等
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是否有能力助人、用什么方式助人
测试
马云1995 年见义 勇为视 频走红 喝止偷 井盖大 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