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滨水空间调研报告

重庆滨水空间调研报告

目录摘要 (2)第一章绪论 (3)1.1研究背景 (3)1.2研究特点与方法 (3)1.2.1研究特点 (3)1.2.2研究方法 (3)第二章从相关理论看待滨水空间 (4)2.1从图底关系看滨水空间 (4)2.1从设计心理学看滨水空间 (5)第三章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3.1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 (5)3.2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6)3.3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原因 (8)第四章解决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措施 (8)4.1解决措施 (8)4.1滨水空间的指导思想 (9)4.1滨水空间的工作原则 (9)第五章总结与概括 (9)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在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滨水区的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目前国内外对于滨水区景观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初期,城市许多城市在滨水区开发中仍然存在着来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滨水空间问题措施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

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远景设计研究院发现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现今滨水景观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生态保护型规划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生态修复型规划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旅游游憩型规划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

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

1.2研究的特点与方法1.2.1研究的特点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已有很多,其中有对滨水空间多层面的剖析,如滨水区域的建筑、道路以及景观的研究。

也有从不同尺度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探讨,如从城市总体规划尺度出发或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研究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

而本文将重点放在滨水空间与水体、城市的联系上进行分析和探讨,即避免将滨水空闯与周遭环境隔离而单独进行考虑的情况,从而找到滨水空问与水体、城市在深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前人的经验借鉴,并运用现代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念,试图找到滨水空间与河流、城市有机联系、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尺度上,本文主要在滨水空间的尺度上进行研究。

1.2.2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 一: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借鉴。

分析作者对多个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滨水城市进行了研究,收集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二: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综合了城市规划,利用环境学.社会学以及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借鉴国内外关于滨水城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三: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运用所获得的原理对几个滨水空间的实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得到的理论进行检验。

第二章相关理论看待滨水空间2.1从图底关系看滨水空间“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的图面分析中应用广泛。

这是一种一般将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实体,它考察建筑肌理的围合与尺度关系,指导设计师们明确城市设计的方向。

它又与个人知识美学与个人心理相关,又与人的视觉感官联系,是可以通过视觉简易研究得出结论的有效设计及分析方法。

通过进行图底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掌握城市二维空间关系,有时可以推论出三维空间效果,这种“图底分析”在鲜明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时,它还表达了城市的第四维空间――文化概念。

空间形态的分析可借由抽象成平面几何形式进行,最普遍的方法有“图底关系”分析法。

图底关系是基于建筑体量作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所占用比例关系的研究。

由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构成的主要“空间领域”代表城市格局或城市肌理,并通过增加、减少或改变组合的空间几何形式来阐述建筑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图底理论是用来描绘虚实关系的图形工具,是明确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平面视图的二维抽象。

图底理论作为研究空间形态最为直观简化的方法论,有助于本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形态模式的提炼建立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层面分析特别适用于空间形态领域。

借助于形态单元的分类分解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列出重要的形态塑造特征或特征组别。

滨水空间形态由用地功能、道路交通、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四大层面控制,其中用地功能是本研究空间分类的依据。

因此本研究从剩余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图底关系分析法,分层分解滨水空间形态,挖掘形式组织规律。

进行图底关系的分层分析,分类归纳提炼出健康导向下的滨水空间形态模式。

模式图解重在表达滨水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形式特点与平面组织规律,各类模式针对其服务人群各有其适用特点与健康效应,不存在优劣之分。

2.2从设计心理学看滨水空间滨水空间美好宜人的视觉景观有助于安抚和放松人们的精神,改善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越接近自然,心态就越健康,人会从对自然元素的欣赏中获得正面的情绪。

心理学家指出这是因为现在的人类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压力过大,对自然的亲近、获得视觉美感是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能够帮助调整心态。

压力表现为担忧、恐惧、忧虑甚至愤怒,同时会引发一系列身体机能的变异,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及与此相关的免疫力下降等。

发表于全世界各类科学杂志上的25份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观赏某些城市中的自然元素仅仅3分钟,就可取得诸如降低血压、减慢心跳、放松肌肉等的显著功效。

因此,观赏并亲近城市中的自然景物不但能够减轻压力、消除疲劳,还能改善身体健康指数。

滨水区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也是城市人接触自然最直接便捷的渠道。

水边美好的视觉景观激发了人类观水、近水、亲水的天性,也易于缓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产生的紧张、焦躁、疲惫等不良情绪。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滨水区,特别是海滨地区广阔的地平线、蓝色的天空和周期性的波涛声,对人而言具有消除精神紧张、调节心理矛盾、稳定情绪的作用。

临床观察资料也证实。

当人看到水景时,人体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加,血压稳定,大脑皮层可得到有效的休养,食欲增加,睡眠显著好转。

由此可见,滨水空间以水为代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物使其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功效不容忽视。

第三章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3.1 重庆滨水空间基本现状(一)重庆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丰富。

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中与地表水体接壤的特定空间地段,是城市市区中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空间吸引力强的区域,是最具生态、景观、经济、文化和公共价值的空间资源,一般分为水域、岸线、陆域三个部分。

(二)城市滨水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各滨水城市未开发或开发利用不充分的滨水空间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三)城市滨水区规划日渐完善。

重庆各地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滨水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种法定规划中都将滨水区作为重点内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全方位控制。

在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各地还编制了涉及滨水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近期建设规划、城市蓝线规划、滨水区域城市设计及景观规划等多种类型的规划,对法定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

(四)城市滨水区规划实施初见成效。

在滨水区各项规划调控指导下,各城市逐步开展了绿化和公共空间营造、建筑立面整治、景观建设等工作,既改善了城市环境,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兼顾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加强了防洪基础设施的建设,又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滨水区开发项目获得多项荣誉,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综合整治项目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仙女湖风景区晋升为融生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5A级旅游区。

3.2重庆滨水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滨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滨水空间资源总体上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做好利用水的文章。

滨水区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江河沿岸的道里区,江河南岸道外区段未能较好的开发,还有70% 的城市滨水区未被开发利用;而一些县城的滨水区开发利用程度更低。

同时,各地的滨水区的规划建设程度不平衡,既有功能高度复合的滨水区,也有功能单一的、以居住为主的城市生活岸线和被工业仓储等占据的生产岸线,还有尚未进入城市开发范围的荒置地段。

(二)滨水区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中心区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滨水空间的公共价值。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的城市过分强调短期效益,沿江黄金地段被超强度开发,建筑又高又密、无序建设、管理失控;阻碍了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与滨水生态空间的有机结合;公众滨水景观视线被遮挡;地产开发对滨水绿地的挤占现象不断出现;滨水空间的私人化倾向严重;滨水空间的不良开发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的趋势。

一些城市滨水区公益型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项目建设的很少,有的还将原有的公益型公共设施拆除建成高层住宅。

所以,中心城区滨水区的开发,不仅是“空间问题”,更是“公共问题”,滨水空间的公共价值在于必须满足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并对公众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一些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没有运用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兼顾的方法,仅注重局部的、重要的、即将实施的地区,整体性、系统性不强,导致滨水区出现功能单一,缺乏特色,文化内涵和经济因素不足等问题。

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对滨水区的规划建设仅仅局限在景观风光带上,没有将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体系、公共利益、历史文脉等综合起来,作为复合空间问题加以综合考虑,导致滨水区整体功能欠缺。

(三)滨水区规划调控和实施不到位。

一些城市特别是县城还没有编制滨水区开发利用规划,缺乏整体策划和调控,导致有些城市滨水区荒置或建设无序。

在规划编制中,滨水区规划的主导思想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有些城市没有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指导滨水区建设,而是以粗俗劣质的人工设计取代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