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素材 上教版

上海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素材 上教版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

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⒔⑴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七则》)
⑵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
⑷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
⑸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⑹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⑺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⑻不薄今人爱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戏为六绝句》)
【参考答案】
⒔⑴发愤忘食⑵所以游目骋怀⑶阴晴众壑殊⑷暮霭沉沉楚天阔
⑸往来翕忽⑹横看成岭侧成峰⑺铜雀春深锁二乔⑻清词丽句必为邻
沈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

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

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

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

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

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
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

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

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参考答案】⑴漫应曰(随便) ⑵宽备言其状(详细)(各1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参考答案】B
【考点】通假字
【解析】A.通“殁”,去世。

B. 完毕,终了。

C. 同“避”,躲,设法躲开。

D. 通“辨”,分别,辨别。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入其.姓名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参考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解析】A.①因为②用 B.①就②表方式
C.①②表判断是
D.①代指“他的”②代指那些。

⒛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参考答案】⑴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翻译: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翻译: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得分点:比、谒、引)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1. 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考点】对文言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析】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应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

22. 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

(2分)
【参考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

(一点1分)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解析】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

(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7题。

(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

桂之所产,古以名地。

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

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

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

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

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

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
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

《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参考答案】⑴取未放之蕊干之(使……干燥)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草率)【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来贯通解释。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参考答案】B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作为客观题,让考生来选择,考生大可以用代入法去判断。

25. 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就看它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26. 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

(不超过12字)(2分)
【参考答案】桂能入药,又可食用。

(各1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要求高度概括,实际上就是两方面:药用、食用。

27. 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4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

(一点2分)
【考点】结合文中重要语句理解文章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解析】以划线句子为例,进行分析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