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一、“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一)发展现状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88.27亿元、222.11亿元、228.9亿元、281.98亿元,327.37亿元(见附图)。

京东方、鑫昊PDP、赛维LDK、海润光伏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性强、引领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建成,新项目总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共完成投资500亿元。

涌现出四创科技、美亚光电、科大讯飞等一大批产值超过亿元、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较好的本地电子信息企业。

“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柱状图结构调整升级加快。

一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实现由单一向多元结构的转变,呈现多媒体、信息家电、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PDP屏、液晶显示、雷达等制造产品规模化、多样化;二是软件、系统集成、外包服务产值逐年增加,软件产品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在语音合成、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煤矿生产、交通监控、企业ERP、动漫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软件企业,产生了语音芯片、多功能移动终端、国产数据库、智能交通监控、数字化色选机等一大批有技术水平、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高新区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语音产业园、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已初步形成;经开区以微电子设计、封装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日趋完善;随着TFT -LCD6代线、PDP、玻璃基板、LED等项目建成量产,新站区“国家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十一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领域共有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特种信息显示、企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共有4项课题(其中:牵头课题1项、联合课题3项)列入国家“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重大专项。

共形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创新型及试点企业5家,量子通信、智能交通、汽车电子、雷达、集成电路设备等领域自主创新成果突出,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规模总量偏小。

产业总量偏小,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主导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核心竞争力不足,竞争优势不突出。

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政府的政策导向、人才培养与储备、产业配套环境、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亟待增强。

二、“十二五”电子信息发展环境分析“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加快建设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关键时期。

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性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我市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将日渐明显,我市电子信息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机遇。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鼓励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相继出台,以及国家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将为我市电子信息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带来契机。

--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

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技术创新动力和活力充足。

电子信息产品进入新一轮调整时期,硬件销售增长下滑,软件服务和应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产业转移加快,企业竞争格局加速调整,知名企业更多选择合作、合资来增加竞争力,为我市电子信息化提供强大持久推动力。

--信息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加速。

未来几年,信息技术仍将是发展最为迅速、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随着技术突破进程加快,信息技术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发挥日益显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按照“调整结构、加速承接、创新引领、融合带动、协同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思路,完善发展环境,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和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基地(园)建设,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战略先导与支柱产业,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1、坚持重大项目为引领。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张。

2、坚持自主创新为引领。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系统应用为牵引,加速技术自主开发,加快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3、坚持两化融合为引领。

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支柱产业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作用,加快产品应用发展。

4、坚持开放带动为引领。

积极承接转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骨干企业,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快速做大产业规模。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不含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将按照“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加速承接、创新引领、融合带动”的总体要求,努力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性、先导型的支柱产业。

1、总量规模迈上五百亿元台阶。

到2015年,全市计划投资500亿元,力争实现产值超50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市规上企业总产值4.2%;其中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语音、智能家电、光电产业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培育超50亿元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5家,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各10家,规上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在微电子、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智能语音产业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2、产业发展格局得到优化。

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构筑分布合理、区域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3、承接转移重点突破领域。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大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环节招商引资力度,在计算机、服务器及其外部设备与配套领域,突出规模化制造能力引进和应用产品承接;围绕下一代通信网络、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加大网络、通信、广播电视等领域产品和技术的培育和承接;适时引进集成电路制造环节,加强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环节承接;发挥我省家电产业集聚效应,大力承接各类新型消费电子产品。

4、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优势产业领域和重点主导产品保持国内先进技术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到2015年,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比重接近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平均水平。

5、强化“两化融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程。

适应工业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及装备的需求,以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市重点行业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服务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支撑能力。

四、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实施“228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培植软件和集成电路两大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展语音产业以及汽车电子产业,打造八大产业基地,在新一代计算机硬件、芯片及高端手机等通信产品生产领域有所突破。

(一)培植两大基础: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1、软件基础:以高新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产品,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聚集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工具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从事服务外包(ITO、BPO)、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专业服务网站、电信增值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数字娱乐运营服务等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形成软件与服务产业集群。

重点建设和完善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园,大力发展软件外包、系统集成及软件维护、培训、咨询业。

逐步建立嵌入式软件园、智能交通产业园和动漫产业园等一批特色软件园区,形成集产品开发、条件配套、销售运营、出口外包于一体的新型软件产业基础。

2、集成电路基础: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主要载体,以芯硕、捷敏、国晶、东芯等半导体企业为龙头,建设并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平台,培育和聚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设计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设备,形成年产10亿块各类IC(SSOP、SOP、QFP、BGA)封装能力,提高封装测试技术能力;引进一条8或12英寸芯片生产线,聚集一批晶圆代工生产和IDM模式的集成电路企业;积极推动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和材料等上游企业,消费类电子及终端整机产品等集成电路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完善产业配套链条。

(二)发展两个产业:语音产业和汽车电子产业1、语音产业。

以科大讯飞生产基地和国家语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基础,建成语音软件开发中心、语音硬件产品开发中心、语音软件测试中心、语音硬件测试中心、语音数据制作中心、语音硬件产品生产中心、开放式语音应用演示及展示中心和语音咨询培训中心等八部分,形成语音平台、智能语音芯片、车载语音产品等产品的产业化,支持智能语音在教育、通讯等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产业配套和集群,带动本地产业技术和规模升级,初步将合肥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语音技术产业高地。

2、汽车电子产业。

依托江汽、安凯、昌河等整车生产企业,加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产品发展。

重点发展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和安全系统、车身电子、车载电子等汽车电子关键技术和产品。

加快产业化步伐,面向全国市场,逐步建成核心产品种类齐全、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产业规模居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产品生产、流通中心。

(三)打造八大产业基地打造软件与服务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汽车电子产业基地、语音产业基地、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信息家电产业基地、通讯设备研发产业基地、光伏光电子产业基地。

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带动辐射周边的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与周边的芜湖、淮南在汽车电子、新型平板显示、信息家电等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提升皖江城市带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度,形成分布合理、配套体系完善、区域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四)突破一个领域即计算机芯片及高端通信产品领域。

发展第三代(3G)移动通信系统、高标准移动通信系统与终端、大容量智能光网络和光节点设备、超高速大容量传输、接入和交换设备,在开发数字集群、无线接入、传感器网络、光通信及配套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

同时着力发展计算机超大内存芯片、超清晰3D显示、超速内核处理器、计算机安全芯片、安全PC、多屏输出、高端服务器、高端智能手机等领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