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战国策·齐策)2、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受事宾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战国策·楚策)〖若带受事宾语,则成了使动用法〗:●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史记·范睢蔡泽列传)3、动词有自动、他动之分,eg.折4、能愿动词――以VP为宾语(1)表示意志、意愿:肯、忍、欲、敢、愿、要、宁◆其佐先谷,刚履不仁,未肯用命。
(左传·宣公十二年)◆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
(左传·成公十七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史记·魏公子列传)◆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论语·公冶长)(2)表示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判断:宜、当、应、合、须、会、会当、任、能、足◆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韩非子·初见秦)◆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史记·孙子列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传)(3)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克、可、得、可得◆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左传·成公十三年)◆若其克济,则臣主同休。
(资治通鉴·晋纪·安帝义熙六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民实瘠矣,君安得肥?(国语·楚语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梁惠王上)◆国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则有备物之飨以象其德;;荐五味,羞嘉谷,盐虎形,以献其功。
(左传·僖公三十年)5、能带双宾语的及物动词:eg.赏、赐、予、遗、赠、献、授|为|告、语、问、教●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
(左传·宣公十五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
食舍肉。
(左传·隐公元年)●又献玉斗范增。
(汉书·高帝纪)●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孟子·公孙丑下)●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隐公元年)●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
(后汉书·张衡传)(三)、形容词(1)性质形容词――表现事物的属性〖特点:受时间副词、程度副词修饰;可活用为动词〗◆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2)状态形容词――描写事物的情态〖特点:叠音、双声、叠韵、重叠、带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诗经·周南·关睢)◆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
(诗经·豳风·七月)◆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庭之美,济济鎗鎗。
(荀子·大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论语·述而)读破——四声别义、去声别义●读破――上古汉语利用声调的转变来确立意义和功能上的区别,以达到分化新词的目的,又叫“四声别义”。
●这种声调的转变主要是平、上、入声转为去声,因而“四声别义”其实主要是“去声别义”。
●其分化途径主要是:本义——读本声派生义——读去声●动词→名词,以名词为去声:eg.知、行、分、传、藏、度、骑、量、背、担、磨、处、弹、数、扇、卷●名词→动词,以动词为去声:eg.王、衣、妻、冠、食、女、雨、饭、枕、左、钉、种、咽●形容词→动词,以动词为去声:eg.好、恶、远、难●有的词后代不仅读音有别,字形也分化了:eg.分/份、左/佐、知/智(四)、1、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余、予:主语、定语、宾语吾:主语、定语、前置宾语朕:多作定语●第二人称代词:汝(女):多作主、宾语乃、而:多作定语尔、若:主语、定语、宾语●第三人称代词:●其、厥:多作定语●之:多作宾语●彼:主语、宾语、定语eg.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注意】“其(厥)”相当于“名词+之”:eg.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僖三十三)eg.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
(论衡·道虚)●“他”字上古的含义是“其它”、“别的”eg.《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2、代词--体词性的指示代词●近指:〖相当于“这”〗是、此、斯、兹●远指:〖相当于“那”〗彼、其、厥●可远可近:之〖等于说“此”或“彼”〗●轻量的指示:夫多用于动宾之间尤其是宾语为复杂短语时:eg.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eg.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用于句首,指示性更弱3、代词--谓词性的指示代词然、尔--这样、那样●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梁惠王上)●相云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古诗十九首)●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诗》)4、代词--无定代词●肯定性无定代词:“或”——有的/些人、某人、有的/些(东西)eg.或劳心,或劳力。
(孟子·许行)eg.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梁惠王上)●否定性无定代词:“莫”——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eg.群臣莫对。
(战国策·楚策一)eg.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庄子·秋水)●汉代以后,“莫”逐渐产生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5、代词--疑问代词●体词性疑问代词:问人、事物、处所、原因问人:谁、孰、何--谁〖作主、宾、定语〗问事物:孰、何、恶、胡--什么〖作主、宾、定语〗问处所:安、恶、焉--哪里〖宾语〗问原因:何、奚、胡、曷、安、恶、焉--什么〖宾语〗●谓词性疑问代词:问原因、问方式问原因:何、奚、胡、曷、安、恶、焉--为什么问方式:何、奚、胡、曷、安、恶、焉--怎么--〖作状语〗6、谦称与尊称找出下面例句中的谦称与尊称:●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先生奈何而言若此!(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足下事皆成。
(史记·陈涉起义)●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但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与代词是相同的。
●古汉语中的谦称有“寡人、臣、妾、仆、愚、小人、奴才”等,其中“寡人”是君主专用的谦称,“妾”是女子所用的谦称。
●古汉语的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陛下、殿下、阁下”等。
●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
四、古代汉语的词类——虚词●分为——副词、助词、介词、连词1、副词2、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附加:修饰性意义)3、介词4、连词(附加:结构性意义)(一)副词:在句法结构中,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
分成: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情状副词表敬1、程度副词:用以表示事物性质和动作行为的程度。
(1)高程度副词:A 最、至、极、绝、殊、甚、大B 太、泰、以、已●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
(史记·伍子胥列传)●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列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论语·阳货)(2)低程度副词:略、少、稍、颇、小●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其为人也小有才。
(孟子·尽心下)(3)表示程度加强的副词:A 尤|B 愈|C 滋、加、益、弥、更、倍、增●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筭。
(后汉书·张衡传)●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战国策·魏策)●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