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教案

动态教案模板学科数学授课年级八年级学校教师姓名章课题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总课时 5 第课时 1节课题18.1 勾股定理(1)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3月19日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教学用具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教勾股定理的证明。

S正方形=CS正方形=4ab+(a-b)方法二;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4×ab+c2右边S=(a+b)2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4×ab+c2=(a+b)2化简可得。

方法三:以a、b 为直角边,以c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E、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RtΔEAD ≌ RtΔCBE,∴ ∠ADE = ∠BEC.∵ ∠AED + ∠ADE = 90o,∴ ∠AED + ∠BEC = 90o.∴ ∠DEC = 180o―90o= 90o.∴ ΔDE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面积等于.又∵ ∠DAE = 90o, ∠EBC = 90o, ∴ AD∥BC.∴ ABCD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

请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探究。

三、课堂练习: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2.如图,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⑶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⑷三边之间的关系:3.△ABC的三边a、b、c,若满足b2= a2+c2,则=90°;若满足b2>c2+a2,则∠B是角;若满足b2<c2+a2,则∠B是角。

4.根据如图所示,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参考答案四、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下本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说出结论,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18.1 勾股定理(1)例1例2作业布置教材第69页1、2题。

教学反对于分式的值不理解学生思维的定势是分数它是固定的值而分式的值它是变量既然是变量那么就可能出现值为零的情况的,那么这个值是如何出现的就得取定变量X的值的。

思及学情反馈在例题讲解的当中还可以扩充当a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正?值为负这样对于学生知识一整个理解是非常的必要的学生就知道分式的值会有三大种不同的情况:值为0值为正值动态教案模板学科数学授课年级八年级学校教师姓名章课题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总课时 5 第课时 2节课题18.1 勾股定理(2)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3月20日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教学用具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动态调整升级一.复习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二.讲授新课:例1(补充)在Rt△ABC,∠C=90°⑴已知a=b=5,求c。

⑵已知a=1,c=2, 求b。

⑶已知c=17,b=8, 求a。

⑷已知a:b=1:2,c=5, 求a。

⑸已知b=15,∠A=30°,求a,c。

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欲求高CD,可将其置身于Rt△ADC或Rt△BDC中,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

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6cm。

⑴求等边△ABC的高。

⑵求S△ABC。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欲求高CD,可将其置身于Rt△ADC或Rt△BDC中,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AB=3cm,则此题可解。

三、练习1.填空题⑴在Rt△ABC,∠C=90°,a=8,b=15,则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AB=3cm,则此题可解。

c= 。

⑵在Rt△ABC,∠B=90°,a=3,b=4,则c= 。

⑶在Rt△ABC,∠C=90°,c=10,a:b=3:4,则a= ,b= 。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5cm,,则第三边长为。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则它的高为,面积为。

2.已知:如图,在△ABC中,∠C=60°,AB=,AC=4,AD是BC边上的高,求BC的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参考答案1.17;; 6,8; 6,8,10; 4或;,;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教学用具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

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动态调整升级一、引入新课例:(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例1(教材P66页探究1)明确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注意条件的转化;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⑴在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中,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二、讲授新课:例:①在解决问题时,每个直角三角形需知晓几个条件?②直角三角形中哪条边最长?(2)在长方形ABCD中,宽AB为1m,长BC为2m ,求AC长.问题(1)在长方形ABCD中AB、BC、AC大小关系?(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1所示.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1.5米呢?③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图1例:(3)教材第76页练习1.例:(4)如图2,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⑵让学生深入探讨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⑶指出薄木板在数学问题中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⑷转化为勾股定理的计算,采用多种方法。

⑸注意给学生小结深化数学建模思想,激发数学兴趣。

例2(教材P67页探究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使用勾股定理,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保证一边不变,其它两边的变化。

着靠在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米.①球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②如果梯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至C,请同学们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0.5米吗?算一算,底端滑动的距离近似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图2例:(1)教材第76页练习第2题.(2)变式:以教材第76页练习第2题为背景,请同学们再设计其他方案构造直角三角形(或其他几何图形),测量池塘的长AB.(3)如图3,分别以Rt △ABC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S1、S2、S3表示,容易得出S1、S2、S3之间有的关系式.三、课堂练习:1.小明和爸爸妈妈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离地面的高度是米。

2.如图,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4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米,水平距离是米。

2题图 3题图 4题图3.如图,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4.如图,原计划从A地经C地到B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 地到B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四、小结:通过探究性的实际问题的解释和应用,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板书设计18.1 勾股定理(三)例作业布置教材第70页6、7题。

教学反思及学情反馈这一课学生对通分和约分的基本步骤掌握的比较好,但约分的时候也有忘了遇到多项式要进行因式分解的,通分的时候找最简公分母找不准的。

动态教案模板学科数学授课年级八年级学校教师姓名章课题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总课时 5 第课时 4节课题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3月22日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判别思想,会应用勾股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的探究过程,体会命题、定理的互逆性,掌握情理数学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数学思维以及合情推理意识,感悟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价值教例2(P74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略。

例3(补充)已知: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a=n2-1,b=2n,c=n2+1(n>1)求证:∠C=90°。

分析:⑴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

相关主题